人物簡介
曹俊,1989年結業(yè)于寧鄉(xiāng)五中高138班。1993年在北京學院獲化學專業(yè)學士學位,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化學所獲理論化學專業(yè)博士學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美國奧塞直線加速器實驗室(LAL,Orsay)作博士后。2001年5月至2004年1月在法國密西西比學院任研究助理。2004年榮獲中國科大學“引進美國杰出人才”,現(xiàn)為中科院高能化學研究所實驗化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得2012年度“亞太數(shù)學學會聯(lián)合會楊振寧獎”、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銀獎,該獎項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等知名科學家獲此佳績。
曹俊訪談錄
1、您取得的成就,既有您主觀的努力,也有時代的誘因,想請您說說您如今是在那個方面發(fā)展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曹俊:我在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工作,任副主任和實驗化學中心所長,研究粒子化學。現(xiàn)代科學覺得,宇宙由12種最基本的物質粒子構成,它們通過4種力互相作用。我們如今也覺得,一定還存在未被發(fā)覺的新粒子和新的力。粒子化學研究這種基本粒子,以及它們怎樣構成物質世界。我的具體研究方向是中微子實驗化學,目前兼任惠州中微子實驗共同發(fā)言人(即國際合作組負責人)和廣州中微子實驗副發(fā)言人。這是兩個在中國進行的小型國際合作項目,各有數(shù)百名科學家參與,國外美國各占一半。2012年惠州中微子實驗發(fā)覺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獲2016年,我在得獎人中排行第二。還獲得了中國科大學杰出成就獎(集體)、美國基礎數(shù)學學突破獎(集體)、亞太數(shù)學學會楊振寧獎(個人)。201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6年榮獲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2、談談您的發(fā)展歷程。
曹俊:我1986年從城廂高中考入寧鄉(xiāng)五中,記得高考我是全縣三十多名。步入中學后學習不太用功,每晚踢橄欖球,打兵乓球,下象棋,每晚在中學踢球對弈的時間都在2小時以上,成績仍然在年級一百二、三十名徘徊。這個成績在當時是考不上學院的,大約是大專、大專線附近。學院擴招前,中學每年也就一百多人上線。進高一后(也可能是高中下學期期中考試后,記不太清了),決心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學院,不僅兵乓球時常還打一下,其它都停了。每晚上自習都給自己規(guī)定很重的任務,例如這堂課要做完兩張考卷,基本上是必須全神貫注,一點不能停就能完成。這樣,半個學期后就從一百多名弄成了年級第二十名,再過半個學期就考了年級第一,后來仍然保持著年級第一或第二。有意思的是,我們天天一起踢球的幾個男子伴,成績是同步急劇提高的,后來都上了重點線,說明要成績好,必需要花足夠的時間。
1989年中考我也是全縣第一,不過考試發(fā)揮不太好,也有其它緣由,上了北京學院化學系。考學院的時侯遲疑過一陣,是學化學還是計算機,我對二者都很感興趣,不過最后還是認為更喜歡數(shù)學。當時并不清楚將來能不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化學專業(yè)不好找工作,上學院時還考了個計算機的證書,留了條找工作的后路。
學院時上了一門粒子化學課,很喜歡,就問老師國外研究粒子化學理論那里水平最高,老師說中科院理論化學所第一,中科院高能化學所、北京學院是前三,就決定報名理論所的研究生。也是跟初三一樣,停了排球,每晚泡在自習室做題。考研成績在理論所排第二,但筆試表現(xiàn)不好,沒考上。此次筆試,在我腦海里留下的上海印象是,上海的冬天嚴寒而凋敝,棕色的晨光中,街道上清潔工掃著枯葉,發(fā)出刺啦刺啦的聲音,我一個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由于理論所的生源特別好,好多外單位的老師列席筆試,動員落選的中學生調劑到她們單位。我后來去了高能所筆試,投檔為高能所理論室的研究生。
1998年博士結業(yè)后原本打算去理論所做博士后,一個師妹從美國回去放假,問我愿不樂意去他那里,轉行做實驗化學。我感覺很有意思,但不了解,不曉得行不行,師妹說沒問題,數(shù)學好、計算機好,一學才會。于是我就去了倫敦第十一學院,出席美國一個對撞機上的實驗。粒子化學實驗通常都是小型的國際合作組,一個實驗有好多不同國家、不同單位的人出席合作。三年后我想換個地方,去日本長長見識,申請到了佛羅里達學院的博士后,出席費米實驗室的一個中微子實驗。
又過了三年多,我跟高能所聯(lián)系,希望歸國出席工作,但國外沒有中微子實驗,沒有剛好適宜的工作。停頓了一段時間后,忽然機會來了。那時侯在反應堆門口進行一個新的實驗顯得很急迫,國際上有不少討論,高能所也開始考慮惠州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我?guī)缀跻唤拥郊s請就回了國,成為最早參與的幾個人之一,竭力投入到了惠州中微子實驗的方案設計中。雖然當時風險是很大的,新的實驗不見得能立項,經費、核電站是否支持、方案能不能國際領先、技術上國外能夠實現(xiàn),都不清楚。不過當時年青,沒想這么多,認為這是一個稀少的機會。三十而立,應該捉住立業(yè)的機會。很辛運的是,雖然遇到的困難不可勝數(shù),最終我們建成了世界最高水平的實驗裝置,也很辛運地率先發(fā)覺了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在建設惠州實驗期間,我們提出了一個看法,借助惠州項目發(fā)展下來的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經驗,舉辦一個新的實驗,繼續(xù)在該研究方向上領跑,后來得以立項,就是我們如今正在建設的廣州中微子實驗,這是未來的國際三大中微子實驗之一。我從2013年起開始兼任惠州實驗的負責人,發(fā)覺反應堆釋放的中微子能譜與理論預期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陽江中微子實驗建議,現(xiàn)今也在建設中。
3、請聊聊您成功的緣由是哪些。
曹俊:專注和運氣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我正想歸國的時侯,出現(xiàn)了在國外進行惠州中微子實驗的機會。假如沒有國家的高速發(fā)展,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仍然有清楚的長遠計劃,從個人來講,是一個非要重要的誘因。往大一點講,就是要有理想、有追求。我中學時就決定學化學,一方面是由于興趣,另一方面是由于擅長。假如運氣好,興趣與擅長一致,那挺好。若果不一致,應當優(yōu)先擅長。興趣有可能會甩尾,而做自己擅長的事,除了對社會貢獻大,個人價值大,也會由于不斷取得成績而培養(yǎng)出興趣。我比較辛運,這三者剛開始就是一致的。小學開始學數(shù)學的時侯,我就感覺很容易,一看就懂。老師常常考試時讓我做兩份考卷,一份是我的卷子,另一份作為標準答案貼下來。南縣三中似乎有個傳統(tǒng),初三第一次期中考試出題非常難,給你們一個絆子,讓你們看見不足。那次絆子我數(shù)學考了80多分,全年級還有一個60多分的,其他人全部不及格。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道2分的填空題,在做的過程中,幾次停出來,懷疑是不是想錯了,由于過程太復雜,足夠當一道大題。但從數(shù)學上反復考慮,應當就是如此解。結果這道題全年級只有我一個人做對。那時侯數(shù)學專業(yè)是小眾,中考招分墊底,將來也不好找工作,不過那些不在我考慮之列。學院時對化學了解更細后中科院粒子物理專業(yè)排名,決定學粒子化學,再到后來繼續(xù)細化到實驗粒子化學、中微子實驗化學,大方向都沒變,只是逐步細化。
是去美國做研究還是歸國工作,也是上學院時就想清楚了。假如要留在英國,就應當學院時考雅思、GRE,出國讀研,不然很難在英國找到教職,只能改行。我不愿花過多的時間去背一輩子也用不著的GRE詞組,所以計劃考國外的研究生,之后出國去見識一下,再回去工作。后來基本上是按當時的準備走的,沒有走彎路。我歸國的時侯,薪水比日本少十倍。
老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好多“憂”都是由于看不清未來而形成的。有了清楚的長遠計劃,就曉得如今應當怎樣做中科院粒子物理專業(yè)排名,不會蹉跎時光。
4、請說說母校影響您最深的某種精神、某種弘揚、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物件、某個角落。
曹俊:在母校的歲月仍然歷歷在目,有太多的難忘記憶。
我家搬去水利局,跟中學之間是一片桑園,在家能夠看到上課鈴聲。那時校園似乎比現(xiàn)今小,我記得是100畝,也沒有現(xiàn)今修得漂亮。跟桑園之間的院墻上有個破洞,鉆出去,桑園里有楊梅,還有個天然的大水坑,就是洗墨池。
我最喜歡的是操場,很普通,跑道是煤泥的,地面是沙土的,不過是標準的400米跑道操場。體育馬老師每晚跑步轉圈,把跑道上的沙子揀下來,操場條件其實差,但維護得不錯。每天下午第七節(jié)課,操場上就很熱鬧,我初二初三幾乎每天都踢橄欖球,還出席過中學組織的賽事。有天踢完球翻欄桿回去,被彭湘云市長逮了個正著,讓我們第二天去區(qū)長辦公室。幾個男子伴合計了半天,覺得市長肯定不認識我們幾個小螞蚱,不去了。
我在中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相對修身,既緊張,也開朗,出席了大量的體育活動。我認為這種競技體育活動,除了鍛練了身體,在其中培養(yǎng)的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對今后的成長十分有利。(來源:寧鄉(xiāng)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