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26日10:30
地點:上海
人物:陶祖貽
采訪人:王秋林
攝像:紅葉
文字整理:陳聞歌賀莉丹
王:陶老師,你好!成都學院檔案館正在舉辦“萃英記憶工程”,請我們的老先生回顧一下過去在川大工作、學習、生活的經歷,作為一個歷史資料留給后學去了解、認識川大。明天請您做一些回顧。
陶:好的。我1935年出生,在上海待了18年,考學院考到了清華,1957年結業分配來到川大,所以我在成都差不多待了50年。我主要講一下貴大現物系完善的過程。
1955年:中央決定在川大設立化學研究室
我在川大網頁上看過大家搞的【萃英記憶】。
吳老師(吳王鎖)她們找到了1955年高等教育部的一個文件,《關于在上海學院和長沙學院設立化學研究室的報告》,這個文件就是說,要在上海學院和長沙學院各創立一個化學研究室。我們的那種新的核科學技術事業就是1955年由中央確定的。
為何要在東北這個地方跟上海學院同時籌建那么個點?我想主要是當時很多核工業都布署在東北,所以把這個學科設在西安學院特別合適。
從根本上來講,當時在核工業方面,中央的新政主要是想搞原子彈,須要理科的人才,想從這兩個校區來培養。
上海學院創立核專業的時侯,經費都是從核工業部(當時叫二機部)來的,包括我們當時在清華上學的獎學金都是核工業部給的錢,基建,包括買儀器都是核工業部給錢。清華的管理體系就是經費都是核工業部給的,黨政管理是清華管的。并且從教學、科研上來講,清華也沒多少力量,靠的是科大學的力量。所以我們到清華數學研究室的時侯,我們同時又稱為中科院數學所第六組的班委,可能是為了保密的緣由。當時老師主要是來自科大學,我們清華的人并不多,搞核的人并不多。
設立的時侯清華有一個附送的工作,就是要幫助貴大構建化學研究室。貴大是林迪生主任負責化學研究室的設立。朱光亞當時負責我們這個地方搞基建,聽說當時圖紙上都是他簽名。這么搞基建的經費是由四川省的葛士英副市長負責,由于假如沒有省上的支持,這種工作也不行。1955年的時侯川大早已開始搞基建,就是我們后來現物系的幾棟樓,叫1號、2號、3號、4號樓,還有那種中級(寢室)樓,就是那種兩層的小四合院。1號樓是教學樓,2號樓是靠東的側面,是個兩層的小樓,上面包括了一個中子發生器。當時清華訂儀器的時侯給我們也一起訂上了,我記得好象是法國的。這個樓一邊是一個很高的大廳,另一邊是一個兩層的小樓。4號樓是放化樓。
始建于1955年的現物系2號樓
中子發生器
基建到1957年早已建好了?;ê昧酥螅ù蟆拔锢硌芯渴摇被蛘哒f現物系哪些時侯創立,沒有明晰的時間表。哪些緣由呢?當時我們國家經濟上是個馬鞍型,1956年速率很快地起來了,1957年下去了,1958年又起來了。我恐怕從經濟上的發展來講,當時也沒有急于要去創立這個化學研究室,所以到1957年雖然房屋造好了,而且沒有開始工作。仍然到1958年才創立。
始建于1955年的現物系4號樓(放化樓)
徐躬耦先生來貴大構建了兩個系
我昨天講那種中級(寢室)樓,總共有六套,如今講就是聯體豪宅,打算調6個院士來,為她們打算的(也有說是為南斯拉夫專家打算的),當時有那么個說法。后來只有徐躬耦先生來了,他是從上海學院來的。當時他剛歸國不久,在上海學院化學系當代理副系院長。那時他似乎在上海學院是副院長,到了蘭大成了院士,當時他可能是最年青的院士。來了之后,他除了負責現物系或則化學研究室的創立,還包括數學系。當時有一個教育部的副主任到川大視察后,認為川大數學系的力量太弱,物理系相對來講力量比化學系強得多。數學系的力量太弱,所以,徐躬耦剛從美國回去就把他調過來,一開始是在化學系做數學系的建設。徐先生他自己跟我如此明晰說,他到蘭大來的主要貢獻,就是構建了兩個系。第一個就是數學系。同時化學系還有清華分來的很多老師,例如錢伯初、汪志誠、張宏圖等,她們都是研究生結業,她們來了。
我們是如何過來的呢?當時我們1957年清華結業,就一下子分到貴大了,我們那時侯總共來了10個人,如今還在的有朱介鼎、洪忠悌、我,另外有楊宏秀、許國茂、張承理,大約六、七個人。這10個中學生來貴大之后,暫時沒哪些事做,我就到清華去進修。我作為進修班主任在清華,并且拿的是川大的薪資。洪忠悌和朱介鼎在近物所,近物所也是1955年搬過來的。
現物系的構建得到好多單位的幫助
1957年,當時有個標語叫“全民搞原子能”,所有中學都要組建這樣的“原子能系”。并且貴大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這個基建,五棟房子造好了,還有從清華來的10個中學生。川大決定要組建現物系,這么創立的標志是哪些?后來從川大還有西南交大(那時侯叫河南農大),把一部份五年級的中學生調過來,放化專業調來了18個中學生。辛文達就是從蘭大來的。辛老師是1955年進校,到1958年五年級把他調來了。核化學專業大約30個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生早已引來了,來了之后,放化的教學計劃是哪些?教哪些課?都不清楚。所以打電報叫我和楊宏秀回去。這時侯早已到1958年,天比較冷了。我倆就回去了。當時放化的中學生究竟是歸物理系管還是歸化學研究室管?不明晰。所以我回去之后,又找劉有成又找徐先生,兩個都找。接待我的是陸潤林教務長,他也不明晰。
然而中學生早已在現物系這邊了,她們先有中學生,我后來。教哪些課?我剛結業,也拿不出哪些東西,就完全照清華的方式,清華教哪些課,我們就教哪些課。后來我和楊宏秀商量,我教放射物理課,當時實驗室里一點東西都沒有,楊宏秀回清華去打算18個中學生的實驗。上課和實驗兩門課由我們三人負責。當時徐先生來了后,要從數學系分出一部份精力來完成那邊的教學,那時侯他還搬去本部四號樓,所以他要來回跑,他也不會騎單車。
由于中學生從物理、普通化學轉入核專業,要學一門《原子核化學概論》,也沒教材。這個課怎樣辦呢?那時侯我們(在清華)都是這樣,老師上完課了發給你課件,上一部份課發給你一部份課件。楊宏秀在上海負責把每一期發出來的課件寄過來,由徐先生和鄭志豪兩個人教,實驗部份由鄭志豪教,理論部份由徐先生教。這樣的話,三門課就把這種中學生送結業了。放化的第一屆中學生就是這樣結業的。
當時核化學的很多課還是近物所的老師來教的,如楊澄中先生,核電子學也是近物所的一個老師教的。當時我們的實驗室哪些也沒有。所以我們說這個系的構建,一個是靠清華的幫助,另外還有賴于化學系、化學系和近物所的幫助,這種單位幫助我們把現物系創立上去了。
我再要說個事情就是,我來的時侯,清華有人通知我可以帶一部份圖書來,是考慮到貴大的須要。叫我到系圖書館,只要有副本,你抽下來之后可以帶到貴大,所以貴大現物系圖書室最初的構建也是來自清華(圖書)的副本。儀器設備由張承理負責。張承理從清華拿了一部份儀器過來。剛開始我也不認識他。當時我們都在清華那種系的大廳里裝袋子,他說他也要往貴大裝袋子,我當時在裝圖書。這樣我才曉得,他也是被叫回去了,他原先可能也在清華進修。他后來是川大數學系的,和段一士一起工作過。
所以從構建過程來講,得到好多單位的幫助,按照中央的指示,按照當時1958年的形勢,還有依據陜西省以及東北好多核鞋廠(工業)的須要構建上去的。
1963年:現物系的教學走上正軌
我們1958年開始招生,因為中學生是從川大化學、化學以及交大相關專業兩年級中學生中選聘來現物系學習,所以,1959年我們就有了第一屆中學生結業。這時,我們不僅從清華調來的老師、從數學系調來的鄭志豪老師以外,還有第一批貴大自己留的老師,蘇桐齡就是這時侯留出來的。因為后來四年制改成兩年制了,1956年引來的中學生要學兩年,所以1960年沒有結業生。1961年我們又留了一批結業生。王順金就是1961年結業留出來的,他留出來給徐先生當研究生。這樣就基本上把這些課程漸漸地接過來,由我們自己教,不再借助近物所的老師們教學了,像楊澄中先生(注:楊澄中,因為他是從美國留學歸來,為了和美國回去的楊承宗,人稱“法楊”區別,業內稱他“英楊”),他似乎教了一、兩次就不教了。
到了1963、1964年的時侯,川大現物系的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自己承當,質量高不高很難說。徐先生有一個可貴之處就是他仍然教課,四大理論課程他一門一門地教,理論熱學、統計熱學、電動熱學、量子熱學,他一門一門教,教完之后交給年青人去教。這種課程都是他先教一遍,之后年青人再教,這樣來完成教學工作,同時也培養年青班主任。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基本能擔當教學工作,只能說擔當,質量談不到。我那時侯是找了一大批英文書,現看現翻。我們在清華也沒好好學,由于那時侯是南斯拉夫專家教,南斯拉夫專家沒教多少就死掉了。這樣的話我們從1963年教學基本上就走上正軌了,老師人數也降低了好多了。
現物系創立之初叫“原子能系”
從全省的形勢來講,到1962、1963年,又弄成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育部聽到全省四處是化學研究室,多得很,每位中學都有。開始沒有個名稱,就叫“物理研究室”。貴大創立系的時侯最早叫的是“原子能系”,那時侯都叫原子能系,當時還有一個名稱就是叫“505”。其他中學各類各樣的名稱都有。
比較正規了之后,可能是江隆基市長覺得可以組建系了,后來徐先生到南京開會,說中央要把各個校區統一規劃,就改成叫“現代數學系”。現代數學系差不多叫了30年。并且多數奶奶很長一段時間都把它(現物系)叫成“505”。
1965年:南開學院核專業劃歸貴大
后來中央又有一個決定,要集中力量,不能那么分散,就是把南開學院和四川學院的核化學和放化專業并到成都學院。南開學院,那時侯人的思想非常重專業,從北京都想到成都來,想來的人挺多,這個情況跟現今不一樣。南開學院來的時侯,我記得江隆基市長還去接了。1965年南開學院的核化學專業和放化專業遷到濟南。當時是從專業的角度考慮,假如仍然留在南開學院,就搞不了核化學專業,當時是如此個思想,不是由于成都生活條件好,而是由于不跟隨來貴大就得轉入別的專業去,那時的思想跟現今有些差異。四川學院積極性沒有南開學院高,就仍然拖,拖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她們不來了。
南開學院核專業劃歸川大之后,現物系規模擴大了南京大學物理系就業報告,放化專業的班主任來了5個人,核化學的班主任來了大約20個人,這樣我們現物系的班主任有100人左右了。
當時現物系力量相對還是比較強的。兩個校區合并了之后,徐躬耦先生兼兩個系(數學系與現代數學系)的系院長,后來不當化學系系院長了,由李軻任化學系系院長。這時侯核化學的力量,徐先生是一個院士,南開來了一個副院長叫宮學惠,還有就是比較老的、1950年代初結業的講師。我那時侯剛升講師,是初等講師,她們1950年代初結業的要比我們年齡大上五、六歲。
南開學院放化專業來了兩位班主任,一位1952年結業,一位1953年結業,其中一位還是從南斯拉夫讀了副博士回去。原先我們這個專業這個教研室是沒有指導力量的。我是1957年結業的,其他班主任是1959、1961年結業的,誰也指導不了誰,沒有指導力量,沒有科研力量,那時侯主要還是要把教學推動上去。
從當時的創立系來講,是經過了一段很堅苦的過程。當時我到現物系來一看,哪些都沒有,玻璃棒都沒有,物理系的劉有成先生在開始組建系的時侯,當過我們放化教研室的校長,他每周晚上來半天。由于他在美國做過放射性標記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做過一些鈾的工作,所以他是我們教研室的首任校長?;瘜W系把鄭志豪和王永昌調過來。物理系把孫慧珠調過來,她是1953年結業的,比我們要老練得多了(后來調走了)。這樣的話貴大的現物系在核教學領域還是比較強的。
當時主要是教書育人
我們那時侯剛結業,教書能教出來就不錯了,還沒想到要做科研哪些。邱陵從南開來了之后,邱陵和邵品熙她們兩個年齡大的講師,來了之后我們就有條件作科研,原本我們沒條件也沒時間做。邱陵從核工業部二院接了一個科研任務,用離子交換法把放射性元素钷(Pm)從稀土元素里提出來(注:項目全稱:“從高放廢水中提取Am、Cm、Pm的冷試驗”),這個科研任務當時應當是挺好的工作。他從1966年開始做,而且“文化大革命”以后也就沒有人做了。當時不僅貴大,原子能研究院也做這個工作,而且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舉辦科研工作,是邱陵和邵品熙來了之后才漸漸做上去的,也就是1965年之后才漸漸開始搞科研工作。大體上就是這種情況。
高壓離子交換裝置(1990年代國外領先的稀土元素分離裝置)
王:俺們舉辦了一些科研工作之后,對“兩彈一星”做過哪些事情嗎?
陶:“兩彈一星”我印象中是沒有參與的。我們主要是在教學方面,培養了人才。
王:俺們的核專業核化學和放射物理在全省來講,不僅清華,那邊是最早的了?
陶:從時間上來講,清華最早,我們是第二。后來我們始終都堅持出來了。
王:在這個過程當中您覺得有哪些特殊的人物、事件給您留下印象?
陶:徐先生創建了現物系,并且培養了許多的年青班主任,他自己也是一門一門教課,教完之后再交給別的年青班主任去教。不僅他一個年齡大的以外,王永昌那時侯還沒有從南斯拉夫回去,鄭志豪原先是北學院光學的研究生,他也是過來后又學。實驗核化學、放化不是他的專業,而且他也同樣關心,愛惜南京大學物理系就業報告,幫我們。他有時也跟我們講,假如大家自己力量不夠,是不是可以一起討論,這樣來提升自己。還有,例如他跟我說,班主任到了一定年紀之后不能只是教書,要做科研,他指出這個,高等中學班主任跟學校老師不一樣,一定要做科研。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是徐先生親自帶到上海請人審后,1965年在川大學報發表。
王:請您在留言簿上留個言。
陶:(寫)桃李遍天下,今后更輝煌。
王:感謝陶老師。
【人物簡介】
陶祖貽,1935年11月生于上海,1953年至1957年在上海學院學習,結業后分配到西安學院工作。現代數學系院長,碩導。曾任現代數學系系院長、原子核研究所主任?,F任助教、講師(1963年)、副院長(1981年)、教授(1986年)。1958年起講授專業基礎課放射物理和專業課,直至1980年代中期。1982年起招收研究生,并講授研究生課,直至2002年最后一名博士生結業,共培養研究生40余名。常年旨在于離子交換平衡及動力學,放射性同位素吸附及遷移的研究工作。與人合作出版著作《放射物理與核過程物理》,《離子交換與平衡動力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