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浙江省品牌專業,擁有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業堅持“厚基礎、寬領域、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思路,課程體系包括數理基礎、電子學、通信及信息處理等模塊,著重于通訊與信息處理,培養理論扎實、能力過硬,能從事各種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科學研究、產品設計和技術管理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蹄趕忙穩前行躍升一流行列
新疆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前身是四川學院化學系的無線電專業,于1972年開始招生。1994年,完善廣東學院電子信息技術系,開辦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1997年,創立數學電子工程大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劃入數學電子工程大學招生。1999年,專業改名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2002年山西大學物理系就業方向,獲準通訊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成為省品牌專業。2008年,獲準信息與通訊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09年,獲準電子與通訊工程領域碩士點。2013年,獲準電子信息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5年,成為浙江省特色專業。2019年,榮獲市級一流專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榮獲國家級一流專科專業建設點。專業緊扣地方區域經濟和全省經濟發展需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專業基礎牢、實踐能力強、綜合素養優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構建以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色、輻射全省的一流專科專業。以高質量專業建設為導向,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產生了專業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互動,推動了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的更迭。
發揚“工匠精神”完善培養體系
以發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為根本,完善了從專業教學、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校企校企合作到成果轉化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設置了國家級、省局級實驗和實踐教學平臺,分別是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光與物質互相作用的量子效應學科創新引才基地、山西學院—中科潞安紫芯班、晉城富士康教學實踐創新中心。專業設置主干課程有電路剖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通信電子線路、數字訊號處理、通信原理、電磁場理論與天線等。為了幫助中學生愈發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專業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變革。從選課來說,之前的選課模式是以“點”選課,中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課程選擇,難免會引起課程最后的不均衡。專業班主任結合現實情況設置了完整的課程體系,打破原有的單個課程選擇模式,將課程以模塊為單位供中學生選擇,中學生在選擇時并不是一時盛行山西大學物理系就業方向,而是要按個人發展的方向、日后就業的方向結合思索,這樣既加深了學科發展,又彰顯了對中學生個人發展的個性化自主性構筑。從長遠看,為中學生在無形中樹立了對于就業的方向及未來規劃的意識。近些年來,專業班主任獲準省教改項目8項,省一流課程3項,省精品課程1項,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1項,獲校級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競賽二等獎1項;在國家級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出版教材6部;承當縱橫向科研項目30余項,包括國家重點研制計劃項目和國家級重點項目。近兩年,專業中學生發表SCI論文3篇。
舉辦實踐育人規劃就業新藍圖
為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專業所在大學建立了無線通訊、物聯網技術、機器人設計等實踐平臺,籌建了校院兩級科研訓練項目。專門為大專生籌建了“電子創客開放實驗室”,培養中學生的實踐能力。每學期降低兩周的綜合課程設計,舉辦嵌入式微電子系統、機器人設計等綜合訓練,為創新創業奠定專業基礎。同時,在大同富士康、思軟科技、中科潞安等企業構建“實踐基地”,與企業舉辦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通過企業實踐教育,為將來創新創業提供社會經驗。近兩年,中學生在各種比賽中獲國家獎29項,市級獎41項,獲準國家級和市級學院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項。目前,已與日本加洲學院河濱學校(UCR)、日本電氣通信學院(UEC)等世界著名學院構建了國際聯合培養項目,近兩年派出4名中學生出國交流學習。中學生在全省學院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學院生物理建模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等國家級賽事中均有不俗表現。
專業結業生考入南京郵電學院等國外著名院校繼續深造。就業取向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和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業等行業為主。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結業生滿意度處于較高水平,在“工作勝任度”和“課程對當前工作的貢獻度”方面評價均為100.00%。2017級中學生大專生胡淼就職于上海魅族聯通軟件有限公司,“具有多年科研經驗的老師講授通訊原理十分生動,才能將前沿通訊技術融入課程內容中,采用案例驅動,進行探究式教學,提高了我們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應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使我入職后就能快速融入企業,為我順利展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來源|宣傳部教務處化學電子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