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由上海學院亞太研究院、復旦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南開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亞洲研究青年學者峰會(2022)”順利舉辦。本峰會以線上方式進行,來自上海學院、復旦學院、南開學院和北京社會科大學的15位學者圍繞“文本與文學”“社會與發展”“政治與管理”和“歷史與現代化”四個主題進行了學術報告。與會學者的發言主題貫串古今,涉及歐洲研究的眾多領域,充分彰顯了本次峰會“亞太地區的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主題。
峰會閉幕式由上海學院外粵語大學的史陽老師主持,上海學院亞太研究院教授李寒梅院士、復旦學院歐洲研究中心所長金光耀院士與南開學院歐洲研究中心所長楊龍院士分別致閉幕辭。她們紛紛表示,希望以這次峰會為抓手,增進青年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進而搭建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歐洲研究學術共同體。
(上海學院亞太研究院院長李寒梅院士發言)
(清華學院歐洲研究中心所長金光耀院士發言)
(南開學院歐洲研究中心所長楊龍院士發言)
(與會者合照)
峰會第一節“文本與文學”由上海學院外粵語大學的史陽老師主持、北京學院歷史學系的徐冠勉老師評議。北京社會科大學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的宋曉煜老師以“清末進化論翻譯的西方路徑與臺灣路徑”為題,對于進化論的翻譯史及翻譯史的近代思想傳播史進行了討論。上海學院外粵語大學馬來西亞系的史陽老師基于第一手的田野調查資料,做了題為“史詩與醫治:日本阿拉安人的英雄史詩和巫術醫治”的報告,闡述了阿拉安史詩與巫術典禮的融合及其診治的社會功能。清華學院歐洲研究中心的趙晉超老師發表了“文本與圖象、禪定與修真:須大拏本生故事在初期中古中國的流布與接受”的報告,闡述了道教本生須大拏故事不斷變型、并與漢地本土宗教思想與圖象結合的復雜過程。上海學院英文系的程蘇東老師以“穗久邇文庫藏紙背注所見引文考”為題作了主旨發言,對藏于美國愛縣令豐川市穗久邇文庫的《五行大義》紙背注所見《太平御覽》引文進行了詳盡的考證剖析。
峰會第二節“社會與發展”由上海學院歷史學系的昝濤老師主持、復旦學院歷史學系的商兆琦老師任評議。南開學院社會學系的司文晶老師以“公共危機風波中的動員話語與文化邏輯”為題,從歷史社會學視角出發,考量了政府、媒體和民眾圍繞危機風波而構建出的隱喻性公共話語及其隱含的文化邏輯。上海學院外粵語大學英語系的翁家慧老師圍繞“混合互動空間中的臺灣性別研究”進行了主題發言,剖析了臺灣性別研究對中國網民的影響,以及在中韓混和互動空間中形成的共識與共享。南開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大學的陳紀老師以“文化取向與職業類型:在韓中國北韓族跨國部族認同分化的雙重維度”為題做了報告,該研究除了補充了跨國部族認同理論的內容和觀點,也為當前中國和日本政府怎樣推動中國北韓族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提供了決策參考。
峰會第三節“政治與管理”由南開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大學的柳建文老師主持、南開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大學的黃清賢老師評議。南開學院政治學系的凌爭老師圍繞“發展型政府理論的歐洲迷思與再探求”這一主題,從經濟行為背后的政治邏輯出發北京大學論壇,對歐洲語境下的發展型政府理論進行了探求與詮釋。南開學院政治學系的賈義猛老師發表了以“中日韓公務員編制管理的比較行政:初步的考察”為題的報告,對中韓三國公務員規模管控制度的異與同進行了比較與考察。上海學院外粵語大學中朝語族的李婷婷老師以“美國的北韓半島研究:話語體系與視角反省”為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剖析了冷戰時期和后冷戰時期日本北韓半島研究主題與視角的流變歷程。南開學院周恩來政府管理大學的劉云霞老師發表了以“DidCOVID-19?Astudyontheofon’basedonfourinAsian”為題的主題報告,以中國、孟加拉國、印度、菲律賓五國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了疫情對于歐洲發展中國家的家庭生計的影響。
峰會第四節“歷史與現代化”由清華學院歷史學系的章可老師主持、南開學院政治學系的賈義猛老師評議。上海學院歷史學系的昝濤老師就“羅榮渠先生的現代化研究——宏觀歷史學的洞見”這一主題發表了主題報告,對于羅榮渠院士的現代化理論與學術洞見進行了梳理與剖析。清華學院歷史學系的商兆琦老師以“‘二六年危機’在美國——日本何以成為二戰策源地?”為題,對于二戰前德國各個層面的危機進行了闡述。清華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的王廣濤老師以“東亞場域下的臺灣排外主義:歷史變遷與政治邏輯”為題進行了發言,闡述了排外主義的歷史變遷、政治邏輯,并基于美國“在特會”進行了案例剖析。上海學院歷史學系的徐冠勉老師以“以毒為糖:一個18世紀歐洲養殖園體系的勞動與價值”為題做了報告,就18世紀巴達維亞近郊就由鴉片剌激的糖業養殖園勞工制度的起源、發展、內部價值與金融體系的產生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同濟學院章可老師總結
南開學院柳建文老師總結
上海學院史陽老師總結
在峰會的開幕式上北京大學論壇,清華學院的章可老師、南開學院的柳建文老師和上海學院的史陽老師對本次峰會分別進行了總結。本次峰會為學者們提供了拓展研究視野、加深對歐洲理解的機會,與會學者們的分享與討論也進一步促進了歐洲研究跨領域、多學科的交流與對話;與會學者一致表示,亞太研究平臺作為一個多學科、跨學科的學術交流機制,欣欣向榮、蓬勃發展,未來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影響可期。最后,峰會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與會學者相約,今后三校繼續合作,將峰會辦下去。
撰稿:黃纓惠
相片提供:胡昕怡
初審:史陽、李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