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一個人對我影響深遠。 他就是我任教學校的中學數學教研室主任李馳。
對于年輕的班主任來說,競賽班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壓力可以錘煉心靈,提高班主任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教學技巧的理解。 同時,活動本身也能讓班主任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長。 李馳老師深知這一點,所以每次年輕班主任參加班級比賽,他的支持和幫助總是在身后。
2019年底,“行知杯”精品課程大賽在上海市九龍坡區舉行。 面對“牛頓第三定理”這樣的正規課程,我皺著眉頭:沒能突破,沒有亮點,難駕馭。 像一座山。 看到我這么尷尬,李馳老師提醒我:“從課程標準入手,好好想一想,為什么同樣的內容在初中學過,還要在小學再學一遍呢?” 其背后的用意,以及我們能給中學生什么樣的學習體驗。 正是他的提醒使“牛頓第三定理”的課程變得更加雄心勃勃。
由于內容的開放性加大,在評價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意外,中學生的反饋也沒有達到預期。 只能“泡”在化學實驗室里,或者改變教案的設計,或者調整設備。 十二月的南京夜,充滿了溫情,但我并不孤單。 李馳老師總是拿著一個保溫瓶,假裝不經意路過實驗室,然后陪在我身邊,看看這個儀器是否符合預期,那種教學方案梯度設計不合理,經過調整或一起改變。
評課時,李馳老師帶我全面了解學術情況,深入挖掘教材,研讀各種文獻,讓我看到了一個數學家的嚴謹和鉆研精神。 之后在打磨公開課甚至課時,我會反復問自己:邏輯是否順暢,推進是否自然,結構是否得當……
2020年,中學青年班主任于建草參加省賽,課仍是《牛頓第三定理》。 這時,李馳老師堅定地感到“不能重復自己,必須要改變”。 這一次,他帶著自我革命的勇氣,重新考慮如何站得更高。 經過層層打磨,我們第二期《牛頓第三定理》課從人文角度出發,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小學生為契機,讓中學生體驗不一樣的的學習之旅。 2021年,班主任冉雪峰參加九龍坡區“行知杯”精品課競賽,“牛頓第三定理”再獲佳績。 李馳老師得知后的第一個意見就是改掉。 第三次,我們的《牛頓第三定理》課全面開放,真正讓中學生體驗發現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理念,堅守核心,更接近理想教育。
《牛頓第三定理》三節課沒有重復,三節課都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銀牌。 三個班級的設計我從頭到尾都參與了,我知道每次推倒重來的痛苦,但李馳老師每次都帶領我們從疲憊中尋找新的曙光。 這既是課的創新,也是不斷突破自我的決心。 教學創新永無止境,班主任要勇于挑戰自我,突破自我。
8年前初出茅廬的我有幸認識了李馳先生。 他用精益求精的態度,推動青年班教師抓本領、研教學。 從他身上,我知道教學工作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而是不斷的創新和迭代。 過程。 當我的教學功底越來越高超時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理念,我也更加明白了李馳老師的良苦用心:教學是我一生值得做的事業,我要努力做一個胸有墨,心有夢的人。心,還有我眼里的人。
(作者來自廣州培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