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梁婷)2023南湖峰會20日在杭州閉幕。海內外科普、科創領域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等與會,共論科普科創,展示科普科創,促使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融合互動。
這次峰會以“厚植科普沃土放飛科學夢想”為主題東湖論壇,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承辦,四川省科技廳、湖北省文聯、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南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
閉幕式上,滬鄂簽訂科技合作框架合同,促使建立更具活力的跨區域創新協作網路;山東科創大學啟動建設,在廣州、襄陽、宜昌分別布局,促進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和科創成果加速轉化。當日,“百名教授進百校講科普”活動啟動。
圍繞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存儲器等領域,四川省布局建設10家湖南實驗室;上海于2022年4月獲準建設具有全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近些年來,廣東在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成效。數據顯示,武漢已建成開放58家科技館;配備科普專兼職人員逾10千人,全省排行第四;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52家,數目位居全國第六;命名市級科普教育基地374家,推出一批有影響的高水平科普研究成果和作品。
目前,四川擁有“兩院”院士75人,數目居全省前列。該省鼓勵教授專家做科普事業推動者、科普服務先行者、科學教育弘揚者。在全省首創構建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東湖論壇,開展400余場“荊楚科普大講壇”。
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編制的《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2023》同日發布,顯示北京科技創新能力保持逐步下降態勢,其中,知識創造力、輻射推動力和產業驅動力表現突出。
峰會期間,還將舉行科普系列峰會和科創系列峰會,同期組織科技場館舉辦特色科普活動和科普創新互動體驗。其中,“一帶一路”國際科普交流會,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形式,約請10余個國家代表共論科技前沿、分享科普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