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剖析的通常次序:
(1)明晰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可以是質(zhì)點、結(jié)點、物體、物體系。
(2)找出所有接觸點。
(3)按次序剖析物體受力。通常先剖析場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等不接觸力).再依次對每一接觸點剖析彈力、摩擦力。
(4)找出每位力的施力物體。(防“多”分析力)
(5)看受力與運動狀態(tài)是否相符。(防“漏”力、“錯”力)
(6)正確畫出受力圖。注意不同對象的受力圖用隔離法分別畫出,對于質(zhì)點和不考慮力對物體的形變和轉(zhuǎn)動療效的情況,可將各力平移至物體的重心上,即各力均從重心畫起。
受力剖析的步驟:
第一步:隔離物體。隔離物體就是把被剖析的哪個物體或系統(tǒng)單獨畫下來,而不要管其周圍的其他物體,這是受力剖析的基礎(chǔ)。
第二步:在已隔離的物體上畫出重力和其他已知力。重力是一個已知力,可首先把它畫下來。另外,物體常常在重力及其他主動力作用下才與其他物體形成擠壓、拉伸以及相對運動等,從而形成彈力和磨擦力摩擦力受力示意圖圖解,所以還要剖析其他主動力。第三步:查找接觸點和接觸面。就是查找被剖析物體與其他物體的接觸點和接觸面。彈力和磨擦力是接觸力,其他物體對被剖析物體的彈力和磨擦力只能通過接觸點和接觸面來作用,這就是說找尋物體所受的彈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和磨擦力只能在被剖析物體與其他物體相接觸的點和面上找。查找接觸點和接觸面要全,每位接觸點或面上最多有兩個力(一個彈力,一個磨擦力)。
第四步:剖析彈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在被剖析物體與其他物體的接觸處,假如有形變(擠壓或拉伸),則該處就有彈力,反之則沒有。在確定彈力存在之后,其方向就比較容易確定了。
第五步:剖析磨擦力。磨擦力分靜磨擦力和滑動磨擦力,它們的形成條件是兩物體接觸處不光滑,除擠壓外還要有相對滑動的趨勢或相對滑動。因而剖析接觸面上有無磨擦力,首先要看接觸面是否光滑(這是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其次看有無彈力,之后再進(jìn)行磨擦力的判定:接觸面上有相對滑動時有滑動磨擦力,其大小
,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接觸面上無相對滑動但有相對滑動趨勢時有靜磨擦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總是跟促使物體形成相對滑動趨勢的外力有關(guān)。
受力剖析中的方法:
(1)研究對象的受力圖,一般只畫出依照性質(zhì)命名的力,不要把按療效分解的分力或合力剖析進(jìn)去,受力圖完成后再進(jìn)行力的合成或分解。
(2)分辨內(nèi)力和外力。對幾個物體的整體進(jìn)行受力剖析時,這幾個物體間的斥力為內(nèi)力摩擦力受力示意圖圖解,不能在受力圖中出現(xiàn);當(dāng)把某一物體單獨隔離剖析時,原先的內(nèi)力弄成了外力,要畫在受力圖上。
(3)在無法確定物體的個別受力情況時,可先依據(jù)(或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再運用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理來判斷未知力。也就是說在剖析物體受力時要時刻結(jié)合研究對象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同時對不易確定的力。可結(jié)合牛頓第三定理來剖析其反斥力是否存在以及方向怎樣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