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的總結。 是一篇可供老師和家長參考的優秀數學學習案例文章。
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第1部分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什么是滑動摩擦力、清河摩擦力。
(2)了解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懂得用彈簧測力計檢測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4)了解摩擦力的優缺點。
(5)結合實際生活,知道什么是有益摩擦嗎? 什么是有害摩擦? 并能解釋常見現象。
(六)懂得減少有益摩擦和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努力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和方法 目的(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靜摩擦和滑動摩擦的存在。
(2)通過參加科學探究活動,培養中學生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通過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中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1)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減少摩擦、減少摩擦的具體問題。 (2)有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他人溝通的愿望,了解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探索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彈簧測力計檢測滑動摩擦力
設計思維 摩擦是高中化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教學難點。 如何激發中學生的教學興趣,引導中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和觀察,主動探索和總結,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發現和提出問題后,再積極設計實驗,通過歸納和總結,就可以得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激勵因素,從而知道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并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裝備 班主任:米一杯、筷子 中學生:長方體鐵塊、細鐵絲每三人一份,彈簧測力計每三人一份,毛巾、棉布、杠鈴、圓珠筆筆芯滿足一組使用量朋友們[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班主任活動
.中學生活動
點評一、引入科目,了解摩擦力
1.演示“用筷子粘米飯”摩擦力的引入
2、引導中學生探索書中圖8-22的實驗。 要求:拉動物體的力應從零逐漸減小,直至帶動物體。
3、摩擦力的分類: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
例1:判斷下列摩擦屬于哪種摩擦
A。 鉛筆芯與紙的摩擦力
b. 走路時,鞋子和地面之間
C。 用圓珠筆書寫時,筆與紙之間的距離
d. 黑板擦和黑板之間 1、觀察思考:為什么筷子能把瓶子舉起來?
2、按照圖8-22所示的方法,進行動手實驗,總結經驗:拉力很大時物體才會滑動,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維持運動物體滑動后的
3.思考并回答
A。 滑動摩擦力
b. 靜摩擦力
C。 滾動摩擦力
d. 滑動摩擦引起中學生探索興趣。通過實驗感知桌面對運動物體的限制作用構建靜摩擦和滑動摩擦的概念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2. 活動:8.5 探索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 你能改變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嗎? 2.指導中學生研究如何檢測摩擦力的大小
3、將中學生分為四組,引導中學生學習課本中的思維內容
4.點評,鼓勵中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和接觸面粗糙度
1.思考并做出自己的猜測
2、閱讀《信息快報》并多做幾次實驗
3. 設計實驗來進行研究、收集證據并交流研究結果
4、完成課文中的填空,培養了中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為中學生交流、合作和表達語言提供了機會。 3、生活中的摩擦
1、問: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現象?
2.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摘要:減少摩擦的方法:
A。 增加壓力
b. 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
減少摩擦的方法:
A。 減輕壓力
b. 降低接觸面的粗糙度
C。 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
d. 保持相互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遠離
示例:下列情況如何改變摩擦力的大小
A。 自行車車把上刻有圖案
b. 體操運動員在上杠前涂抹鎂粉
C。 剎車時用力捏剎車
d. 軸承 e. 添加潤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間產生一層氣墊。 1.觀察圖8-23中的四張圖片,討論并回答問題 2.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摩擦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摩擦? 3.思考并回答
A。 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以減少摩擦 B. 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以減少摩擦 c. 增加壓力以減少摩擦 D. 將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少摩擦
e. 保持摩擦面相互接觸遠離,減少摩擦,培養中學生的發散思維 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4.自行車活動的研究 8.6 自行車摩擦力的研究 問:自行車上的摩擦力存在于什么地方? 什么樣的摩擦是有害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減少或減少摩擦? 中學生上講臺比自行車圖片并回答,展現中學生的主體,引起了中學生的興趣
5、課堂總結引導中學生總結所學內容? 中學生總結培養中學生總結和組織知識結構的能力
6.布置作業 寫一篇懸疑練習,題目為《沒有摩擦的世界》中學生練習 懸疑小練習,升華本節知識 黑板上設計
1、摩擦形成條件:當物體即將移動或已經移動時,靜摩擦類型 滾動摩擦 滑動摩擦
2.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激勵因素
A。 壓力
b. 接觸面粗糙度
3、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A。 增加壓力
b. 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
4、減少摩擦的方法:
A。 減輕壓力
b. 降低接觸面的粗糙度
C。 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
d. 保持相互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遠離
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的現象。
2.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原因。
3、知道同等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
4. 能舉例說明減少有益摩擦和減少有害摩擦的技術。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初步培養中學生觀察和提問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索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激勵因素,初步感受科學研究的方式,培養中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索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中學生的信息溝通能力。
3、情感心態和價值觀
1、讓中學生結合實際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數學原理,培養敢于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原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中學生樂于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中學生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中學生對摩擦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根據這一認知,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通過中學生親身體驗探究活動和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原因,實現學科核心向中學的轉移。以學生為核心,讓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通過具體實例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生產中,讓中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中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教案】
自制摩擦教學教案; 彈簧測力計、木塊、鉤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自行車。
【教學流程】
1. 創建場景并提出問題
生活情景:邀請幾個朋友到山頂,用纏有橡皮筋的牙簽和沒有橡皮筋的牙簽撿起彈珠,看誰能撿得最快。
問題場景:用講義展示問題車輛為什么關閉底盤后還能前進? 為什么最后就停了呢? (讓中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和信息分析問題并提出解釋。畫出摩擦現象,引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講義顯示:當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形成的限制相對運動的力稱為摩擦力。
組織中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摩擦力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2)摩擦力在哪里形成?
3)摩擦力向哪個方向移動?
4)摩擦力有什么影響?
經過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得出推論:(只有相互接觸并有相對運動時,接觸面上才會形成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始終制約著物體的運動)。形成相對運動。)
3、摩擦力大小的研究
1)推測影響摩擦力大小的激勵因素(通過講義、課本插圖和游戲:請朋友拉一個坐在油布上的朋友,并與坐在地毯上的朋友比較拉力的大小創建引導中學生提出探索問題并將其呈現在黑板上的場景)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主要總結: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和形式
想必原因不變,原因改變,摩擦原因,實驗推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度
移動率
接觸面積大小
3)實驗研究與證據收集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后,班主任演示壓力對摩擦力的影響,中學生觀察實驗數據并填寫表格,與全班討論、寫出推理。 展示其他觸發因素對摩擦的影響(一個人解釋,一個人記錄)。 小組討論結束后,一人將推論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4)分析論證溝通、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在黑板上交流討論實驗數據和推論,舉一反三。 (對于后面小伙伴猜對的,用紅筆畫√,錯誤的畫X,加深印象)
四、減少和減少摩擦
1)提出問題:冬天在冰橋上行走時滑倒的原因有哪些?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人在湖面上行走而不摔倒? 將粉筆橫豎放在手中的數學課本上觀察現象,營造場景,引導中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減少摩擦,減少技能。
3)全班總結了減少和減少摩擦的方法。
五、溝通、評價與總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課的收獲和感悟。
1)確定摩擦力的原因和分類。
2)減少和減少摩擦的技術。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6.作業布置
1)工人使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下并向前滾動。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2) 為什么汽油不足時騎自行車很困難?
3)寫一篇科學作業:一個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課中,在考慮科學探究難度和中學生實際的基礎上,讓中學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進行假設性推測和設計實驗。 師生共同探討。
班主任示范后,中學生組進行探究,最后進行推理。 然而,通過教學過程,我發現中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經超出了我的恐懼。 只要引導得當,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就能完成實驗和探索的過程。 后來我在教其他班的時候,就不再演示了,而是讓中學生小組完成了整個探究過程,實際上收到了較好的療效,中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高漲。
這讓我想起,在上一章的備考中,我嘗試著讓中學生根據課本上的章節提示和黑板上的補充題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
由此,我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可能過分相信中學生“放手”,讓中學生去探索,因為他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大,從而阻礙了中學的進步和創新。學生。
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第3部分
活動目標:
讓小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對人體的影響:
重點:
培養孩子對摩擦的興趣,發展動手能力。
困難: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動計劃:
車輛玩具、積木、瓶子、筆、拔河繩等。
活動流程:
1 讓學生通過活動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請學生用手擦桌子,用腳擦地,然后說說他們的想法? (有一種力抵抗摩擦力就是摩擦力)
(2)讓小學生掃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掃帚與地面、橡皮與黑板、布與玻璃之間也存在摩擦。
2 通過實驗了解摩擦產生的原因:
三輛一模一樣的小型車輛降落在相互傾斜的積木上。 兩個斜坡上分別鋪了浴巾和手帕。 最慢,說說為什么? (鋪著浴巾的斜坡上的車輛行駛最慢,因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最大。鋪著手帕的斜坡上的車輛行駛最快,因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 動動腦子想辦法,如何減少、減少摩擦”
(1) 擰緊的蓋子打不開怎么辦? 引導小學生回憶用肥皂洗手的感覺,并嘗試用肥皂水打開杯子,因為肥皂水可以減少摩擦。
(2)校服拉鏈拉不開怎么辦? 自行車項鏈轉動不靈活怎么辦? (提供石蠟和柴油給幼兒嘗試,通過減少摩擦來解決問題?)
(3)你手里的鉛筆怎樣才能不被別人輕易拔掉? 爬桿時怎樣才能爬得快? (讓幼兒親身體驗這個活動,并從中得到答案:用力握住(或夾住,這樣可以減少摩擦):
(4)在教室地板上行走容易被鎖死怎么辦? (穿上有圖案的衣服增加摩擦力)
(5)雨天或雨天在平坦路面行走時如何保證行人和汽車的安全? (可在路面上撒些鋸末、粉煤灰、黃沙,以增強摩擦力)
活動延伸:
將材料放入操作區,以便學生繼續操作活動:
評估:
下面的問題是關于減少或減少摩擦的:為什么要把鞋帶系得這么緊? 溜冰鞋上為什么有鐵輪?
活動結束:
有些科學概念在活動中的出現不是讓學生掌握,而是讓教師理解和引導。 由于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科學知識應滲透到實驗活動和游戲活動中,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了解淺層的道理。
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第四部分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激發了孩子探索摩擦的興趣。
2、發展孩子的思維,可以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改變摩擦力的大小。
3、引導孩子認識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對摩擦力形成的影響。
活動計劃
1.課件:圖畫-陀螺
2、玻璃球、干棗、斜坡、輪胎、麻繩、拉鏈衣服、蠟燭、飲料瓶、毛巾。
活動流程
1. 進口
1、感知摩擦的存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請幾位小朋友示范拔河
2. 請學生談談用手握住繩子后的感受。
班主任:你會感覺到有一個力限制我們的手和繩子之間的摩擦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二、拓展
1、師:摩擦力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四種,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它還有一個奇特的性質,就是有時大有時小。
你想研究一下和老師這種奇怪的摩擦嗎?
2. 實驗:摩擦力
通過實驗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對摩擦力形成的影響。
眾所周知,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表面的粗糙度有關。
(1) 讓陀螺儀在光滑的木板上和鋪有絨布的木板上旋轉,比較哪個陀螺先停止。
問題:哪個陀螺會先停止,為什么?
鋪有絨布的木板上的陀螺會先停下來,因為絨布很粗糙,摩擦力很大; 光滑的木板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因此陀螺儀旋轉的時間較長。
(2)玻璃球、大棗比賽。
引導孩子分組進行實驗:把杯子里的玻璃球和杯子里的棗子放到碟子里,看哪一組最先完成。
問:這次你發現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物體之間的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體之間的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3、動動腦子想辦法,如何減少、減少摩擦。
摩擦力有時大有時小,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幫助,有時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現在,請大家開動腦筋,讓摩擦力幫助我們做好事。
(1)校服拉鏈打不開怎么辦?
(讓幼兒嘗試使用蠟燭來減少摩擦并解決問題。)
(2)啤酒瓶蓋打不開怎么辦?
(讓幼兒嘗試用浴巾包裹蓋子以減少摩擦來解決問題。)
4.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減少:衣服和內胎、跑道、釘鞋等上的圖案。
減少:潤滑油、磁懸浮列車等。
事實證明,摩擦力可以減小或降低。 我們的小同學要開動腦筋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四種,讓他們來幫助我們。
3. 結束
幼兒自由討論,生活中有什么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