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摩擦知識點
1、摩擦力的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運動(或有運動趨勢)時,限制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稱為摩擦力摩擦力的定義及公式,可以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形成的條件:①接觸面粗糙; ②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彈性; ③ 接觸面之間存在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解說: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注意“相對”的理解非常重要。
3、摩擦力方向:
①靜摩擦力的方向始終與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的方向始終與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注:(1)“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并且可以與運動方向成傾斜角度。
(2) 滑動摩擦力可以起到驅動力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阻力的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①與相對運動趨勢的強弱有關。 趨勢越強,靜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過最大靜摩擦力,即0≤f≤fm,但與接觸面的相互擠壓力FN沒有直接關系。 具體尺寸可以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與動力學定律來求解。
②最大靜摩擦力略小于滑動摩擦力。 在小學階段討論問題時,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可以認為是同等價值的。
③作用: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但不一定限制物體的運動。 它可以是功率或電阻。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成反比,即與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斥力成反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N表示正壓力的大小,μ稱為動摩擦素數)。
說明:①FN表示兩個物體表面之間的壓力,本質上屬于彈力,而非重力,更多情況需要結合運動條件和平衡條件來確定。
②μ與接觸面的材質和接觸面的狀況有關,沒有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5、摩擦力的療效:它總是限制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但并不總是限制物體的運動,它可能是力量,也可能是阻力。
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無關,而僅由動摩擦素數和法向壓力兩個原因決定摩擦力的定義及公式,而動摩擦力摩擦素數與兩接觸面材料的性能和粗糙度有關。
【高中數學摩擦的知識點】相關文章:
中學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04-26
中學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05-13
中學數學摩擦知識點總結11-21
中學數學備考知識點總結:摩擦知識點總結06-25
中學數學選修課摩擦知識點有哪些101-26
中學數學知識:摩擦06-23
《摩擦》物理知識點09-29
化學摩擦知識點05-03
化學摩擦知識點介紹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