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頁*之*頁 八年級化學第二卷《運動的速度》教案根據教材定制/內容可編輯/提高備課效率 授課科目: 授課年級: 授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 8年級化學卷2《速度與慢速運動》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1)能夠描述物體以速度的運動。 (2)利用比率公式可以進行簡單的估算。 (3)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和方法 (1)體驗觀察化學現象的過程,能夠描述觀察到的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通過速度概念的學習,讓中學生體驗類比的研究方法,學會描述生活中某個量的速度。 3、情感心態和價值觀(1)提高在探究活動中與其他同事的合作意識。 (2)培養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初步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速率和速率公式的化學意義。 難點:速度概念的完善,運用類比來描述生活中一定數量的速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小游戲:傳遞國旗比較一下哪一組能更快地通過國旗? (板書題目)(設計意圖:班主任強調的新題目),引導中學生總結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技巧。) 2.進入新課,科學探究(1)中小學生看動畫:比較運動速度的方法有幾種? 總結:一種方法是:觀察同一時間內物體的運動,以距離的長短來比較速度,距離遠則較快,距離短則較慢; 另一種方法是:
身體的移動距離是一樣的,移動的時間取決于時間的長短。 時間越短則移動越快,時間越長則移動越慢。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兩個物體下落的速度。 (設計意圖:讓中??學生對比較物體運動速度的方式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所需的時間和通道的寬度如果是不相等,我們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討論:運動員用時10秒跑完100m,車輛用時2小時行駛72km。 運動員和車輛哪一個更快? 活動內容:師生總結; 中學生討論; 師生討論舉一反三。 如果時間和距離不相等,確實不好比較,但是我們能讓它們的距離或時間相等嗎? ??【總結過程】(1)使他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走過的距離,哪個更大? ,誰動作快,誰動作小,誰動作慢。 (2)使距離相等:比較單位距離所花費的時間,誰大誰走得慢,誰小誰走得快。 (3)統一標準:將不同時間換算成同一時間,然后通過比較距離來比較物體的速度。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比較速度的方法,發現統一標準的重要性,為更早引入速度概念做好準備。。) 三、速度概念的構建 1、在數學上,這些方法也是用于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 這個化學量稱為速度。 2、中學生自學教材p19-p20考慮速度的化學含義、定義、公式、單位等。 含義: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數學量。 定義:距離與時間的比值稱為速度。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v=s/t。 單位:距離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為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
/s=3.6km/h (設計意圖: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根據物體移動的距離與時間的比值來定義數學概念。) 四、速度的應用 1、一些物體的速度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練習:速度單位換算 - 典型示例。 2、班主任通過講義展示一些物體的速度,讓中學生看懂速度表初二物理運動的快慢,明白標牌上數據的含義。 3. 示例練習:一輛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 司機聽到街上有一個標志,如下所示。 此時速度為100km/h。 這輛車是否違反規定? 按照這個速度,至少需要100分鐘才能到達北京。 多少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了解速度的化學意義,學會利用速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勻速直線運動 1.【播放視頻】學生觀看視頻,找出過山車、電梯里的人,和火箭運動中的不同地方。 2、推論:物體沿勻速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直線做速度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3. 例:一輛車從A城市行駛到B城市。 (1) 前半程速度為20m/s,后半程速度為30m/s。 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 (2)前半段時間的速度為20m/s,后半段時間的速度為30m/s。 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提供標準的問題解決步驟來評估和糾正中學生。 課后總結:本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速度的化學量——速度。 我們知道為什么需要將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距離定義為物體運動的速度。 雖然單位距離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但前者不方便; 速度估計公式是我們后續研究的關鍵。 一定要注意了解速度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速度估算的條件,然后利用公式進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