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習慣是指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依賴關系。 根據成本習慣,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和混合成本。
2、風險與杠桿作用①風險
在第三章中,我們了解到風險分為兩類:系統性風險(也稱為市場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也稱為公司特定風險)。 從公司本身的角度來看,非系統性風險可以分為兩類:經營風險(商業風險)和財務風險(融資風險)。
如下圖所示:
經營風險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財務風險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風險,是融資決策引起的風險,也稱為融資風險。
那么風險從何而來呢? 如何衡量風險?
這里我們回顧一個點。 對于投資組合來說,風險衡量指標主要包括總風險(標準差); 系統風險(β值); 和決定系數 (R^2)。
其中,標準差用于衡量投資組合價值的波動幅度; β是相對于市場收益率有一定的變化,投資組合收益率的變化幅度反映了系統性風險。 R^2代表由投資組合整體風險引起或在統計上與投資組合整體風險相關的投資風險的百分比,從而反映了投資組合的非系統性風險通過多元化分散了多少。 風險有多少,即投資組合中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比例。
那么回到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也需要相關的方法來衡量和評估風險的大小。
這里介紹一下杠桿理論。
②杠桿
對于企業來說,只使用自有資金可能是愚蠢的。 花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是更好的選擇。 但相應也會帶來新的負擔。 在物理學中,省力杠桿使用的力較小,但做的功較多; 如果你想擁有一個可以傾斜地球的杠桿,你還需要承受杠桿可怕的重量。 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它們帶來的新東西就是風險。
正是因為杠桿帶來風險,我們才有辦法反映相關風險。
3、操作風險和操作杠桿 (1)操作風險:
又稱經營風險,是指與企業經營活動相關的風險,特別是在經營活動中利用經營杠桿而導致營業利潤下降的風險。 由于經營杠桿的影響,當營業總額下降時,營業利潤下降較快,從而給公司帶來經營風險。 影響經營風險的因素包括:
(2)經營杠桿
①概念:在固定成本一定比例下,產量和銷量的增加不會改變總固定成本,但會降低單位固定成本,從而增加單位利潤,使息稅前利潤增長率大于生產和銷售的增長率。 這種效應稱為操作杠桿,也稱為經營杠桿。
②經營杠桿系數的衡量:經營杠桿的大小一般用經營杠桿系數來表示,即息稅前利潤(EBIT)變化率與產銷量變化率的比值,常表示為(勞工部)。 這里我們直接把所有的公式貼出來。
DOL=frac{δEBIT/EBIT}{δS/S}\ EBIT=銷售收入-總成本=PQ-(VQ+FC)=(P-VC)Q-FC\ δEBIT=δQ(P-VC) \ DOL=frac{Q(P-VC)}{Q(P-VC)-F}=frac{S-TVC}{S-TVC-FC}①\ 且 S-VC=M,M是總邊際收益\ 因此 DOL=frac{M}{M-FC}\ DOL=frac{EBIT+FC}{EBIT}②\ DOL=frac{1}{1-frac{ FC }{(P-VC)Q}}③\\EBIT'=EBIT×(1+銷售額變化率×DOL)\保證實現目標營業利潤的預期銷售額變化率=frac{目標營業利潤利潤-基期營業利潤}{基期營業利潤*DOL}*100%
由上式①可知,影響DOL大小的因素有3個:S、TVC、FC(銷售收入、總可變成本、總固定成本)
通過上式可知,固定成本越大,分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就越大。 如圖所示:
解釋:
我們將FC理解為力臂。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力臂越長,杠桿效應越明顯,DOL值越大;
同樣判斷杠桿平衡的依據是什么,根據銷量/銷售額與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關系判斷杠桿平衡的依據是什么,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渠道推導出調節經營杠桿系數的方法:
(三)經營杠桿的目的 4、財務風險和財務杠桿 (1)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又稱融資風險,是指企業經營活動中與融資有關的風險,特別是在融資活動中利用財務杠桿可能導致企業權益資本所有者收入減少的風險。企業面臨破產的風險。 影響財務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收益是指公司通過債務和其他融資方式為其所有者帶來的額外收益。 使用財務杠桿的目的是增加普通股股東的回報。 當公司以固定成本獲得資金(借款或優先股)并賺取超過所支付的固定融資成本時,公司就具有有利或正的杠桿效應。 支付固定融資費用后剩余的利潤歸普通股股東所有;
當公司的利潤沒有達到固定的融資成本時,就會出現不利或負的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抑制公司成長。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盈利能力較低、債務資金利用率未有效運行; 公司不注重內部經營管理,沒有將有限的財力投入到公司最具競爭力的業務上。
(2)財務杠桿
①概念:無論公司營業利潤有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股息都是固定的。 當息稅前利潤增加時,每1元收益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可以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收益。 這種債務對投資者回報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影響公司的稅后利潤,而不是息稅前利潤。 ②財務杠桿系數的計量:當息稅前利潤發生變化時,由于利息和固定股利的存在,息稅前利潤變化引起的每股收益變化為息稅前利潤變化的比率。利息和稅收。
因為: EPS=frac{(EBIT-I)(1-T)-D}{N}\ 則: DFL=frac{δEPS/EPS}{δEBIT/EBIT}=frac{(EBIT-I) (1-T)}{(EBIT-I)(1-T)-D}\ =frac{EBIT}{EBIT-I-frac{D}{(1-T)}}①\ DFL =frac{S-TVC-FC}{S-TVC-FC-I-frac{D}{(1-T)}}=frac{息稅前利潤}{EBIT-I-frac{D}{( 1-T)}}\ DFL=frac{N-FC}{M-FC-I-frac{D}{(1-T)}}
由上式①可知,當貸款利息為零且優先股股息為零時,則DFL=1,否則DFL>1
這個圖背后的推理還是和經營杠桿的分析類似。
I、D越大,相同EBIT對應的每股收益越小,財務杠桿系數越大,財務風險越高。
(三)財務杠桿系數的目的 5、總杠桿率
與上同理,此處不再贅述。
由于固定成本和固定融資費用的存在,當銷量(金額)發生變化時,每股收益的變化與銷量(金額)的變化之比稱為總杠桿系數。
DTL(DCL)=DOL*DFL=frac{S-VC}{S-VC-FC-I-frac{D}{(1-T)}}
在計算杠桿時,分母是分子減去固定成本。 計算DOL時,分母是銷售額減去總可變成本(S-TVC),分子基于分母。 運營成本中的固定成本(S-TVC-FC); 計算DFL時,分子為息稅前利潤(EBIT),分母為分子減去財務固定成本利息(EBIT-I); 計算總杠桿DTL時,分子是銷售額減去總可變成本(S-TVC),分子的基礎是分母減去運營固定成本和財務固定成本(S-TVC-FC-)。 因此,固定成本越大,分母越小,杠桿越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企業運營和財務杠桿的“力臂”是固定成本(Fixed Cost)。 企業家通過支付固定成本(建立杠桿)來獲得最重要的資源(生產資料、勞動力和資本),從而以定期支付的較小成本利用更多資源。 另一方面,杠桿本身也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杠桿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