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成太陽的主要元素是氫和氦,太陽依靠核聚變發光發熱。
2)八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顧名思義,就是與地球類似的行星,包括水、金、地、火,都是巖石個體)、巨行星(也叫類木行星,是氣態的巨大的行星,包括木、土,主要成分是氫、氦、冰、甲烷等,所以《流浪地球》里劉啟才能點燃木星呀)、遠日行星(就是離太陽很遠的行星啦,包括天王、海王)。
4)由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巨行星肯定是最大的,類地行星最小)
5)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
1、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水星: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因快速運動,歐洲古代稱它為墨丘利,意為古羅馬神話中飛速奔跑的信使神。中國古稱辰星,西漢《史記天官書》的作者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系在一起,以黑色屬水,將其命名為水星。
3、金星:金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金星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于月球。
4、地球: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派梁,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
5、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離太陽侍旁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為太陽系里四顆類地行星之一,屬于類地行星。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古羅馬稱為“神話瑪爾斯星”。
6、木星: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古人早已認識這顆行星,羅馬人以主神朱庇特命名這顆行星。古代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約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
7、土星: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土星的質量、直徑僅次于木星,并與木星同屬氣態巨行星。古希臘稱土星為克洛諾斯,古代中國也叫鎮星或填星。土星被稱為氣態行星,但它并不完全是塵談運氣態的,這顆行星主要包括氫氣構成。
8、天王星:天王星是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氦和甲烷。據推測,其內部可能含有豐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組成,可能含有水。內核由冰和巖石組成。天王星是一顆很冷的行星,溫度很低。
9、海王星:海王星是太陽系中的邊緣行星,只有在天文望遠鏡里才能看到它。由于它那熒熒的淡藍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的名字來稱呼它。在中文里,把它譯為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