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屆陜西物理競賽獲獎名單:吳寓嘉、楊曉腸、張瑜、屈新博、慕明星、李佳霖、馬正陽等。
擴展資料:
競賽設立由參賽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物理奧林匹克棗哪悉委員會。競賽章程規定:目的是為增進中學物理教學的國際交流,通過競賽促進開展物理學科的課外活動。
以加強不同國家青年之間的友好關系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合作。同時幫助參賽者發展物理方面的創造力凳乎,把從學校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IPhO每年舉辦一次。由各會員國輪流主辦,并由各代表團團長和一名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國際委員會。國際委員會的任務是公平合理地評卷,監督章程規定的執行情況,決定競賽結果。
每個參加國應派出一個代表團,通常最多由五個學生(參賽者)和兩個陪同人員(代表領導)組成。參賽者應為普通中學或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即那些不能被視為大專的學校)。
在比賽當年完成學校考試的學生,只要他們尚未開始大學學習,就可以成為該團隊的成員。參緩搜賽者的年齡在比賽當年的6月30日不得超過20歲。
代表團團長必須是物理學專家或物理老師,能夠勝任解決比賽中的問題。IPhO的工作語言為英語,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會說英語。代表團團長有責任將問題翻譯成學生所需的語言。
奧林匹克比賽組織者根據計劃確定到達和離開的日期,以及代表團應從其所在國家/地區出發的地點。組委會負擔從抵達日至出發日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關的每個代表團的費用。
競賽一般于每年7月舉行。競賽分兩天進行。第一天進行3道理論計算題競賽,另一天的競賽內容是1—2道實驗題。中間有一天的休息。參賽者可使用計算尺、不帶程序編制的計算器和對數表、物理常數表和制圖工具,但不能使用數學和物理公式一覽表。
競賽題由參加國提供題目,主辦國命題。在競賽前,賽題要保密。競賽題內容包括中學物理的4個部分,解題要求用標準的初等數學而不要用高等數學。主辦國提出評卷標準并指定評卷人。每題滿分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