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杠桿(本章重點)(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知道哪些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具象出杠桿。(2)、知道杠桿的五要素。(3)、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4)、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理解杠桿平衡的條件,并能用它剖析解決簡單的有關杠桿平衡的問題。從事相關活動,構建感性認識等。觀察、經歷、體驗、感知、學習、調查、探究二、本節的引入方式:三、教學重點: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桿平衡的條件,并能用它剖析解決簡單的有關杠桿平衡的問題。突出重點的方式:(一)作力臂的方式:1、找支點。(2)畫力的作用線。(3)、作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二)做好“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三)舉例說明借助杠桿平衡條件解題的方式(1)、找“五要素”。(2)、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列多項式求解。四、教學難點: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難點的方式:(一)作力臂的方式:1、找支點。(2)畫力的作用線。(3)、作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線。(二)老師示范,中學生模仿。(三)畫不同類型的杠桿(直的,彎曲的)五、教學流程(一)、杠桿1、定義2、五要素3、作力臂例題(二)、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三)、杠桿的分類(四)、生活、物理、社會(五)、例題剖析六、關于力臂的典型例題(注意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七、關于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一)、強調(1)、掛鉤碼前調節杠桿兩端平衡螺絲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防止杠桿自重對平衡的影響。(2)、掛上鉤碼后能夠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絲使杠桿平衡?如何使杠桿在哪些位置平衡?這樣的目的又是哪些?(二)、第一課時舉一兩條簡單的例題。如課本中P6的例題。第一節、杠桿(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杠桿平衡的條件,并能用它靈活、綜合剖析解決有關杠桿平衡的問題。(2)、知道杠桿的種類以及各類杠桿的特性。(3)、知道杠桿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數學學是有用的,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教學重點、難點:能用杠桿平衡條件靈活、綜合剖析解決有關杠桿平衡的問題。方式:一、(1)、找“五要素”。(2)、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列多項式求解。二、多見一些題型三、關于杠桿平衡條件的
典型例題(一)、定性剖析1、杠桿的動態剖析例1、如圖所示杠桿,在A端施一個一直與杠桿垂直的力F,當杠桿由如圖虛線位置勻速轉動到實線位置時,F大小的變化情況是()A.大小不變B.由小變大C.先變大后變小D.先變小后變大例2、如圖所示杠桿,在A端施一個一直豎直向下的力F,當杠桿由如圖虛線位置勻速轉動到實線位置時,F大小的變化情況是()A.大小不變B.由小變大C.先變大后變小D.先變小后變大方式點撥:找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位置,做出它們的五要素進行對比剖析。2、關于最小力問題例3、如圖所示的彎曲杠桿電功率的定義式和推導式,AC=20cm,BO=40cm,OC=30cm,AC⊥CO,BO⊥CO,O為轉軸.在B處掛一重為100N的重物,要求在A處作用一個最小的力F使杠桿平衡.請在圖上畫出這個力的方向并求出這個力的大小.2、關于最小力問題方式點撥:支點和力的作用點的連線是最長的力臂。例4.如圖11-4所示AOB為輕質杠桿,B端掛重物G,A端分別作用四個方向力時,杠桿都能在圖示位置平衡。則四個力大小說法正確的是()A.F2最小B.F4最小C.F1最小D.F3最小例5.如圖11-11所示,AOB為一杠桿(自重不計),O為支點(OAA.20NB.40N
C.60ND.8ON四、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剪子醫用剪子理發剪子方式點撥:總體上比較刀把與刀口的寬度,實際使用時還要看被夾物體的位置。五、關于杠桿的類型1、在下述機械中,①羊角錘②釣魚竿③天平④鋼絲鉗⑤筷子⑥理發剪子⑦普通剪子⑧鐵匠剪子⑨縫紉機的腳踩板(10)鍘草用的鍘刀(11)鉗子(12)鋤頭(13)道釘撬(14)定滑輪(15)動滑輪,它們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①④⑧(10)(13)。屬于吃力杠桿的是②⑤⑥⑨(11)屬于等臂杠桿的是③⑦(14)六、關于實驗1、小森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把杠桿支在支架上,觀察到杠桿上端下沉,當他去調節螺絲時;發覺右側螺絲已遺失,聰明的小森在(“左”或“右”)側末端纏些透明膠水就使杠桿在位置平衡了,這樣做是為了;之后他在兩旁掛上鉤碼后,發覺杠桿一直上端下沉,這么此時(“能”或“不能”)再纏些透明膠水,應該使杠桿在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如圖17是小森朋友三次實驗的情境,實驗時所用的每位鉤碼重0.5N,杠桿上每一格長5cm,部份實驗數據已記錄在下表中,請將表格中的實驗數據補充完整。(2)小森的第3次實驗存在錯誤,其錯誤是。第二節、滑輪(本章重點)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滑輪的結構,能區別定滑輪和動滑輪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了解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征:3、能依據滑車架的構成方法判定省力情況,能依照要求組裝滑車架。二、教學重點(1)、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性。(2)、判斷滑輪組繩子的股數。(3)、根據要求組裝滑車架。突出重點的方式:(1)、講清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性的方式是做好課本實驗,并用它們的杠桿示意圖從理論上解釋。(2)、判斷滑車架繩子的股數的方式是數和動滑輪相連的繩子股數或“動算定不算”。(3)、根據要求組裝滑車架的方式是“奇動偶定”。三、教學難點:(1)、定滑輪、動滑輪的實質。(2)、根據要求組裝滑車架。突破難點的方式:(1)、強調動滑輪的支點在輪的邊沿,而不是圓心。(可用將圓錐體推上臺階說明支點不在圓心)四、教學流程(一)、定滑輪1、定義2、特點3、實質(二)動滑輪1、定義2、特點3、實質(三)、滑車架1、特點2、繩子股數的判定3、滑車架的繞法五、典型例題例1、用下述簡單機械,使重量同為G的物體都處于靜止狀態,其中使勁最大的是(均不計磨擦)()例2、學會組裝滑車架。F=1/2GF=1/4GF=1/3G例3、.如圖3所示,物體重力G=20N,繩的一端拴在地面上,使勁F使滑輪勻速上升1m(不計滑輪重、摩擦和繩重),這么()
A.重物上升1m,F=10N
B重物上升1m,F=40N.
C.重物上升2m,F=40N
D.重物上升2m,F=10N例4、如圖,滑輪B是一個滑輪,假若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F=10N,則物體A遭到的磨擦力的大小是。例5、如圖所示,物體A重20N,滑輪重1N,繩重不計,彈簧秤示數為25N,則物體B的重為。例6、如圖4所示的滑車架掛上砝碼a、b后剛好靜止(動滑輪和繩子的重力及磨擦不計)。若再在a、b下邊各掛上一個質量相等的小砝碼,將出現的情況是()A.a增長B.a上升C.保持靜止D.平衡不平衡要看小砝碼的質量大小而定第三節、功一、教學目標1、理解功的概念,經歷實驗探究體驗做功的過程,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并能正確判定某個力是否做功。2、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估算。3、知道功的單位“焦耳(J)”,并能在估算中正確應用。4、通過觀察、討論和實驗了解功的數學意義。二、教學重點(1)、功的概念和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2)、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功的估算。突出重點的方式:(1)、講清功的定義,定義式、單位(2)、舉例說明三、教學難點:正確判定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突破難點的方式:舉例說明幾種不做功的情況(1)、有力無距。
(2)、有距無力。(3)、力、距垂直四、教學流程(一)、功1、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2、定義3、定義式4、單位5、幾種不做過的情況(二)、例題剖析五、典型例題例1:下述哪種情況做了功()A、運動員將鏈球投出去,運動員對鉛球B、人使勁推石頭沒推進,人對石頭的推力。C、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滾動一段距離,桌面對小球的支持力。D、滑雪運動員從山頂滑下,重力對滑冰運動員E、提著桶在水平面上勻速前進F、舉著啞鈴原地不動G、用力推著貨車前進答:A、D、G例2:重100kg的貨車、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勻速前進10m后撤掉拉力,貨車滑行了5m停出來。已知貨車所遇阻力為車重的0.3倍,則拉力對貨車做的功為多少J?解﹕F=0.3G=0.3×100kg×10N/kg=300NW=FS=300N×10m=3000J貨車滑行時拉力為0,不做功答:拉力對貨車做的功為3000J。例3:重G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往右的恒定拉力F作用時,由A聯通到B,又聯通到C,如圖所示。已知AB段較粗糙,BC段較光滑,且AB:BC=1:2。設拉力F在A→B的過程中做功W1,在B→C的過程中做功W2,則關于W1、W2大小關系正確的是(B)A.W1:W2=l:lB.W1:W2=1:2C.W1:W2=2:1D.少條件,不好判定大小關系例4、一個朋友用120N的力,將一個重4N的橄欖球踢到25m遠處.對他打球時做功的情況,下述說法正確的是()做功300JB.做功100J?C.沒有做功D.條件不足,難以估算第四節:功率一、教學目標: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數學意義。2、知道功率的公式P==Fv,會對有關功率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估算。3、知道功率的單位“瓦特(W)”,并能在估算中正確應用。二、教學重點(1)、理解功率的概念,會對有關功率的問題進行簡單的估算突出重點的方式:(1)、講清功率的數學意義。(2)、注重和中學生自身的相關功率進行聯系突破難點的方式:舉一些典型例題,并進行相關的訓練。三、教學難點:功率和滑輻條相結合的問題四、新課引入方式溫故知新1、問題:小明的寢室在5樓,估測一下,小明上樓做多少的功?2、深化:假如第一次上樓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樓用了40s,則:兩次相比,做功相同嗎?人的覺得相同嗎?做功的快慢相同嗎?3問題、那么做功的快慢用哪些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功率五、教學流程(一)、功率1、定義2、定義式3、單位4、推導式(二)、了解一些物體的功率(三)、估測自己的功率:上樓、跳繩等(四)、例題剖析六、典型例題例1、小明用50N的力推著一個重力為300N的貨車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率勻速行駛5秒,求:1小明對貨車做了多少功?2小明傘車的功率為多少?解:(1)s=vt=2×5=10(m)W=Fs=50×10=500(J)(2)p=w/t=500/5=100(w)或:p=Fv=50×2=100(w)答:略例2、如圖所示2008上海全運會上兩名體操運動員甲比乙高,假如她們抬起圖相同質量的啞鈴所用時間相等,則(A)A.甲做功較多,功率較大B.甲做功較多,功率較小C.甲做功較多,甲、乙功率相等D.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較大例3、如圖所示,某同事在做俯、臥撐運動,可將他視為一個杠桿,他的重心在A點,重力為500N,這么他將身體撐起,右手對地面的壓力起碼N?若他在1min內做了30個深蹲,每次頭部上升的距離均為0.4m,則他的功率起碼為W?解:F1L1=×1.5=500×0.9F1=300NP=w/t=FSn/t=300×0.4×30/60=60W例4、在高考體育達標“跳繩項目”測試中,燕燕朋友1min跳了12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約為4cm電功率的定義式和推導式,若她的質量為50kg,則她跳一次做的功約為,她呼啦圈的平均功率約為。(g=10N/kg)例5、如圖11--3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重800N的物體沿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與地面間滑動磨擦力為120N,若物體的速率為0.2m/s,則1min內拉力做的功為J,拉力做功的功率為W。第五節:機械效率
(本章重點、難點)一、教學目標1、經歷使用動滑輪的實驗探究過程,了解哪些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兩者之間的數目關系。2、理解哪些是機械效率。學會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問題的簡單估算。3、了解常用機械的效率,通過討論、分析,了解影響機械效率的誘因。4、通過對機械效率的了解,認識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講求效率。二、教學重點(1)、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有關估算突出重點的方式:講清機械效率的意義,影響誘因,列舉相關典型例題三、教學難點:(1)、有用功的判別。(2)、機械效率的有關估算突破難點的方式:(1)、有用功的判定方式:看“目的”。(2)、例題講解用水桶從井中提水時,所做的有用功是,額外功,總功;假如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時,撈上來的桶里帶了一些水,有用功是,額外功是,總功是??朔闹亓ψ龉朔暗闹亓ψ龉λ龅墓朔暗闹亓ψ龉朔闹亓ψ龉λ龅墓λ?、新課引入方式一、提出問題并探究動滑輪:小明借助動滑輪把木料拉上四樓時,手拉繩做的功與動滑輪對木料做的功相等嗎1.提示:假如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G、手的拉力F,用刻度尺測出物體上升的高度h、手聯通的距離s;再根據功的估算公式,則可估算出動力對繩子做的功(W=),動滑輪提高重物做的功(W=),二者相比較就可以曉得“兩功”是否相等了2.某同事用動滑輪提高鉤碼,請你幫他完成下述表格中的空格
3.剖析實驗數據:⑴手拉繩所做的功與動滑輪拉勾碼所做的是否相等?⑵哪一個做的功多一些?⑶你覺得形成這一現象的緣由是哪些?4.實驗時,為了減少偏差,要注意盡量帶動彈簧測力計,讀出示數。5.用刻度尺測鉤碼上升距離后,你能不能馬上就曉得手聯通的距離呢?五、教學流程(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1、有用功:2、額外功:3、總功4、關系(二)、機械效率1、定義2、定義式3、說明:影響機械效率的誘因(三)例題剖析六、典型例題例1、用如圖所示的滑車架勻速提高重為480N的物體G,所用拉力F為200N,將重物提高3m所用的時間為10s.求:(1)拉力上升的速率.(2)所做的有用功.(3)拉力的功率.(4)滑車架的機械效率.例2、如下圖所示,物體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F=60N,該裝置的機被效率為70%,則物體遭到的磨擦力大小是多少?例3、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如圖5所示,已知斜面上木架的質量m=40kg,人對木架的拉力F=75N,斜面長s=4m,斜面高h=O.5m。求:(g取10N/kg)斜面的機械效率。和磨擦力的大小。例4.一輛貨車在水平橋面上勻速直線行駛,貨車上的速率表如圖所示,求:⑴轎車行駛的速率是多少米/秒?⑵在2min內貨車行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⑶若貨車底盤提供的牽引力為F=1600N,則貨車通過上述路程牽引力做的功為多少焦?例5、如圖是測定滑車架機械效率時所用的滑輪,若使繩端的拉力沿向下的方向(1)請在圖13中畫出該滑車架的繩子繞法。(2)建立下述實驗步驟:A.按組裝圖把實驗器材裝配好B.用彈簧秤檢測出重物的重力C.在動滑輪下邊掛上重物,并分別記下重物和彈簧秤的位置D.拉彈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離,讀出E.用刻度尺分別量出和聯通的距離F.由測得的數據,求出滑車架的機械效率(3)在這個實驗中,若物重4N,重物上升了0.1m,彈簧秤示數為2N,請估算該滑車架的機械效率η=。(4)你能剖析一下效率不是100%的緣由嗎?請你試著寫出兩條:、。第十二章:機械能和內能《物理課程標準》相關要求(1)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的轉化。能用實例說明機械能和其他方式的能的轉化。(2)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氣溫和內能的關系。(3)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4)了解內能的借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5)了解熱量的概念。
(6)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的概念。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7)能通過具體例子,說出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課時建議本章的引入方式:第一節:動能、勢能、機械能
一、教學目標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曉得哪些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誘因。3.曉得哪些是彈性勢能及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誘因。4.曉得哪些是重力勢能及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誘因。5.曉得哪些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6.過觀察和實驗理解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過程,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互相轉化的簡單的化學現象。7.才能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逐漸養成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勤于思索的習慣。二、本節的引入方式:三、教學重點(1)、動能、勢能的概念及影響誘因。突出重點的方式:(1)、做好課本中圖12-5至12-10的有關實驗(注意控制變量思想的應用),以提高感性認識。(2)、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例。四、教學難點: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互相轉化的簡單的化學現象。突破難點的方式:(1)、做好課本中圖12-1、12-12的有關實驗,以提高感性認識。(2)、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例。五、教學流程(一)、能的概念1、定義(二)、動能1、定義2、探究動能大小和什么誘因有關(三)、重力勢能能1、定義2、探究重力勢能能大小和什么誘因有關(四)、彈性勢能1、定義2、探究彈性勢能能大小和什么誘因有關(五)、動能和勢能的互相轉化六、典型例題例1、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遨游太空時,中國人首次實現了太空行走,當飛船返航減速著陸時,飛船的(D)A.動能降低,重力勢能降低B.動能不變,重力勢能降低C.動能降低,重力勢能不變D.動能降低,重力勢能降低剖析:由于飛船的質量不變,速率降低,高度增加。例2、下面的四幅圖中屬于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的是(C)例3、如圖甲、乙、丙三個圖是某同事用同一個實驗裝置做“探究動能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的實驗。(實心銅球、實心鋼球的容積相同,h1>h2=h3)
⑴.要研究動能與質量的關系,我們應選擇___乙、丙__兩圖來進行比較。
⑵.要研究動能與速率的關系,我們應選擇___甲、丙__兩圖來進行比較。
第二節:內能、熱傳遞一、教學目標1、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快慢與濕度有關。2、知道哪些是內能,物體的內能是另一種方式的能。3、知道物體氣溫改變時,內能隨這改變。4、結合實例剖析,曉得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形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5、了解用熱傳遞來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會應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二、本節的引入方式:溫故知新法1、提問:分子動理論的三個觀點是哪些?2、動能、重力勢能的定義分別是哪些?3、分子運動分子動能分子間有互相斥力分子勢能三、教學重點(1)、內能的概念及其影響誘因。(2)曉得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形式,突出重點的方式:(1)、和機械能對比講解.(2)、舉相關例題。(3)、講止咳傳遞的條件、方向結果和實質。四、教學難點:
內能的概念及其影響誘因。突破難點的方式:(1)、和機械能對比講解.(2)、舉相關例題。五、教學流程(一)、內能的概念1、定義2說明3、分子運動快慢好水溫的關系4、熱運動5、影響內能大小的誘因6、影響機械能大小的誘因(二)、熱傳遞(三)、熱量(四)、例題剖析六、典型例題判定1、0℃冰沒有內能()2、具有機械能的物體一定具有內能)3、具有內能的物體一定具有機械能()4、物體的氣溫越高,內能越大()5、溫度越的高物體,內能越大()6、1Kg0℃的冰融化成0℃的水,內能不變。()第三節:物質的比熱容
(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一、教學目標1、理解比熱容的概念,曉得比熱容是反映物質化學屬性的數學量。2、會查比熱容表,了解一些物質的比熱容并會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3、會進行物體吸、放熱的簡單估算。4、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交流與討論,培養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