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這是牛頓曾經做過的光的色散實驗.
實驗中將一束太陽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鏡上,在棱鏡后側光屏上的AB范圍內可以觀察到不同顏色的光,則:
(1)A處應該是________光;B處應該是________光.該實驗說明:我們平時看到的自然光是由________混合而成的.
(2)在該實驗中,小明在測量不同色光區域的溫度時,發現溫度計放在________的外側時溫度計示數上升得較快,說明在這一區域有一種看不見的光,這種光叫________,其主要特性是________效應.
(3)實驗表明,光線經過三棱鏡后是向它的________偏折(選填“頂角”或“底邊”).
解:(1)太陽光經三棱鏡后發生色散,圖中位置從A到B依次呈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色光;
(2)紅外線具有熱效應,它位于紅色光的外面,所以溫度計放應放在A處的外側示數會上升;
(3)根據光的折射規律,光透過三棱鏡時,發生兩次折射,最終的折射光線是向三棱鏡的底邊偏折的.
故答案是:(1)紅;紫;多種色光.
(2)A;紅外線;具有熱.
(3)底邊.
(1)太陽光經過三棱鏡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色光,稱為光的色散;
(2)紅色光之外稱為紅外線,紅外線的熱效應很強,太陽光向地球輻射熱,主要依靠紅外線;
(3)光的色散實際是由于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發生一次折射,再由玻璃斜射入空氣時又發生一次折射造成的,根據折射規律,可知,最后的光線是向三棱鏡的底邊偏折.
點評:該題考查了光的色散實驗以及紅外線的熱效應,雖然紅外線是不可見光,但可以根據其熱效應來證明它的存在.
物理解題技巧分享:折射規律:兩種媒質密不同,三線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