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實驗與實物投影:“冰棒融化”“蠟燭液體融化” 一、熔化與熔化: 1、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物質由液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固體叫熔化 問題:鐵能熔化嗎? 鐵是怎么熔化的? ppt圖片為“鐵熔化成鐵水”,提出問題:再問:鐵在熔化過程中狀態如何變化? 它的濕度變化如何? 提問:《探究固體熔化過程中溫度變化規律》實驗設計交流對于實驗的設計,同事們已經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預習和設計實驗,并撰寫了實驗報告. 接下來請小伙伴們在講臺上展示實驗報告,并講解如何設計實驗。 物質的熔點 ① 求出:海波的熔點 ② 求出:冰的熔點; 再次,物理投影演示實驗:測量冷水混合物的溫度,提出問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與冰量有關嗎?” 問:固體在熔化過程中的溫度變化規律早就知道,那么液體在熔化過程中的溫度變化規律是什么? 圖像是什么樣的? 試著畫一幅畫。 課后播放班主任做“融水實驗”的錄像,展示班主任記錄的數據。 根據班主任提供的實驗數據和“測量冷水混合物的室溫”實驗,可以得出:同一種物質的熔點和熔點是相同的。 新題: 問題:①能不能用簡單的日常用品做實驗和打水? 正在融化和融化圖像? ② 融融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③ 是否可以改變其他狀態?改變的過程有什么特點?
教學活動
活動一【活動】互動活動
進行實驗:
邀請小伙伴開始實驗,班主任檢查指導
注意:
①實驗操作是否規范;
②體溫計、酒精燈使用是否正確;
③每30s記錄一次數據;
④記錄資料項目是否齊全;
⑤團隊成員分工是否明確;
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⑦ 控制實驗時間
分析論證:
問中學生:在分析數據的時候,是不是既要用數據表分析數據,又要用深度方法?
提問:朋友們,你們上過語文課,如何完善直角坐標系、畫點、畫圖的知識?
數學,不僅要借助表格來分析數據,還要借助繪圖的方式,即圖像法。
向中學生講解物理圖像的知識可以應用到化學中,這是一種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圖像法”。 化學圖像的橫坐標和縱坐標表示化學量。 現在我們以時間為橫坐標,以溫度為縱坐標,做一個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圖。 我和小伙伴們會上去追溯計時的起點。 溫度,其余數據點請小伙伴們自行繪制。 為了更好的看出規律,最后你會把所有的點用一條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看看你能通過圖像發現什么規律。
下面,請把你畫的圖給你的朋友看,分析一下,看看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請添加其他好友
下面我們來看看電腦得到的實驗數據和圖像。 小伙伴們得到的圖片趨勢也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用這張圖片,結合電腦記錄的數據,總結一下剛才小伙伴們得出的推論;
推理:
圖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段(AB):海浪的狀態是固體,隨著時間的減少,海浪釋放熱量,溫度下降
第二階段(BC):海浪狀態為固液共存狀態。 隨著時間的減少,海浪釋放熱量,溫度不變;
第二段(CD):海浪狀態為液態,隨著時間的減少,海浪釋放熱量,溫度下降
另外,還可以看到每個階段經過了多少時間
再請一位中學生出示石蠟熔化的溫度變化圖,分析,舉一反三
《融化又融化》課稿3
明天,我要嘗試教授的內容是《融化與融化》。 本課內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中很常見。 在這堂課中,中學生了解到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生理狀態變化。
一、教材
教材是聯系班主任和中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融化與融化》選自北京理工大學高中數學8年級第2卷第1卷第2卷第2節。 主要包括兩種狀態變化,熔化和熔化。 其中,實驗探索的觀察是這節課狀態變化的基礎和起點,因為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期望在兩個課時內完成。 第一課的內容是熔化與熔化的概念以及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 第二課的內容是熔化的講解。 所以我這次的試講主要是講講我第一節課的設計。
二、談談學習
一堂成功的課除了熟悉教材外,還需要我們充分了解中學生的特點。
八年級中學生性格開朗好動,善于觀察生活,對任何事物都保持著好奇心,而在他們這個年紀,善于表現是他們的標志,在課堂上能積極與老師交流。 互動,為此,我準備采用班主任示范實驗、學生探究實驗等多種結合現實生活實例的方法,只為中學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上課,提高中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實現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技能、情感心態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而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應是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告訴我們知識要運用在教學中以技能和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心態和價值觀,將以上三者充分體現到過程和技能中。因此,我整合了三維目標,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1. 能用圖形描述海波與凡士林的融化過程。 通過對比海博和凡士林熔化的溫度和時間圖像,了解晶體熔化和非晶熔化的區別,并據此區分晶體和非晶。
2、懂得查物質的熔點表,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聯系起來。
(二)工藝與技巧
通過實驗探索認識熔化的意義,在實驗探索過程中增強觀察能力、實驗技能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
(三)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數據和實驗現象的交流,形成與他人交流自己觀點的愿望,認識到交流的重要性。
4.教學重、難
為配合新課程標準,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研究方向:探索晶體與非晶體熔化規律的實驗。
難點:理解實驗探究的步驟。
五、教學方法
日本偉大的教育家狄斯多惠說:“科學知識不應該教給中學生,而應該引導他們去發現并獨立掌握。”
我主要采用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鏈接一:導出鏈接
過渡句:首先是推導環節。
我用的是生活實例導出的方式。 給中學生看一個鑄造的金屬零件,介紹這個零件的制作過程:先把金屬材料變成液態,然后把液態金屬材料倒入模具中,冷卻后做成固態金屬零件向下。 這導致熔化和熔化。
【意圖:融融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八年級的表達能力和觀察力發展很快,能夠思考生活中常見的情況。 因此,結合實例推導,能迅速與中學生形成心理共鳴,同時引導他們專心學習本課,進而推導出題目。 】
第二場:新課程講座
本課的核心是探索“不同物質的熔化過程”這個實驗。 在教學中,我將這樣做:
首先是推測性假設:
我會問中學生:固體物質溶解的條件是什么
根據生活經驗,中學生普遍認為固體只要加熱就可以熔化。 中學生回答完后,我會問是不是所有的固體物質加熱后都可以熔化。 組織中學生通過實驗研究這個問題。
[意圖:通過這種方法,今天中學生探究的話題也可以回憶生活經歷,感受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
二是設計實驗方案:
我會引導中學生觀察教材中圖111所示的實驗裝置,然后用問題啟發中學生思考實驗裝置設計的意義以及裝置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從而明確實驗方案。
之后,我打算進行實驗:
我將中學生分成兩人一組,請組長檢查桌上的實驗器材,分工分工,完成策劃工作。
接下來是實驗:
指導中學生參照實驗報告中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 讓中學生記錄課本表12或自己設計的數據表中的實驗數據,并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畫出海浪和凡士林融化的溫度和時間圖像。
最后,剖析論點:
我將指導中學生分析繪制的熔化溫度和時間圖像。 首先弄清楚橫軸和縱軸分別代表了哪些數學量,從而了解化學圖像中反映的兩個數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理解圖像中點和線的數學意義。
指導中學生查熔點表,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中學生查熔點表并利用熔點表解決相關問題。
[意圖:本環節主要采用中學生探究性實驗。 老師充當助手和向導。 通過提問的形式,邀請小伙伴們自己進行實驗。 其實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會時刻提醒小伙伴們注意安全,嚴格按照實驗的步驟和要求進行,引導中學生總結數據和現象,然后再突破本課的知識難點。 】
第 3 節:擴展學習
過渡句:拿出來,步入延伸學習環節。
本期請小伙伴們思考兩個問題:1、鋁制容器可以用來熔鋼、熔錫嗎? 2. 水銀溫度計可以用來測量北極研究站的室內濕度嗎?
【意圖:通過本次設計,讓中學生及時學以致用所學知識,感受從數學到社會的轉變。 】
第四節:作業總結
過渡句:最后是作業環節的總結。
總結中找朋友回憶一下實驗,說說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現象。
作業是回去查資料收集影響熔點的激勵因素。
7.黑板設計
本課內容體系清晰明了,教學環節注重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 為此,我的板書主要是呈現這門課的知識內容,方便中學生在課后再次強化這門課的知識點。
《融化與融化》課稿4
老師們,您好! 我的試講題目是:《熔煉與熔煉》,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標; 3.重點難點; 4.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5、教學過程; 六、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標題是“物理狀態的變化”。 本章的一大特點是貼近現實生活。 幾乎每節課都從現實生活出發,引入新課,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 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的熔化和熔化定律。 物態變化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培養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熱愛科學有著一定的作用。
圖1反映了物質狀態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融化和熔化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1.2 教材特點
(1)關注中學生活動,突出實驗探索。
(2)注重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 教學目標(略)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觀察固體的熔化現象。
原因:中學生對熔化現象并不陌生,但不清楚固體分為結晶態和非晶態,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是恒定的(即有一定的熔點) , 而非晶體沒有熔點但不清楚。 部分知識也是后續分析體溫、熱量、內能之間關系的重要依據。 因此,該內容確定為本節的重點[2]。
困難:
(1)晶體熔化時放出熱量,溫度不變;
(2) 繪制晶體和非晶熔化圖像。
原因:
(1) 中學生對晶體熔化時的恒溫缺乏感性認識,故將該內容確定為本節難點之一;
(2)初中生還沒有學會直角坐標和畫點的畫法。 因此,在方格紙上制作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熔化圖像是本課的另一個難點。
4.教學計劃
班主任計劃多媒體講義和研究案例草稿。
所需材料為粉狀次氯酸鈉(甲基氯化鈉)、石蠟、水、鐵架(帶鐵環、鐵夾)、量筒、試管、溫度計、酒精燈、玻璃棒、掛鐘。
中學生分成5-6人一組。 中學生準備課本和學習用具,分工報時、報濕度值、報物質狀態(無論是固體、液體、還是固液混合物)、記錄和保管設備等。課前預習并完成學習稿的相關內容。
5.學與教
5.1 學術情況
(1)中學生興趣:好奇心強,有興趣了解生活中某些現象的原理。
(2)中學生知識庫: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溫度的概念,掌握了濕度計的使用方法。
(3)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固體的熔化有直接的感性認識,但不了解熔化的真正原理和熔化與濕度的關系。
5.2 伊斯蘭教法
(1)實驗探究法
本節教學設計注重以問題為先導,將主要內容的教學過程轉化為解決問題和科學探究的過程。 中學生在班主任的啟發和引導下,探索、嘗試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而獲得知識。 整個過程滲透著數學研究方法、科學思維方法、協作探索精神等情感心態和價值觀教育。
(二)討論法
在討論過程中,中學生從“觀察者”轉變為“探索者”,逐漸從“驗證者”轉變為“實驗者”,充分展現了中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并得到了極大的爆發. 中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
5.3 學習方法
中學生在學習時,根據好奇心,結合中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具體思維不成熟的特點,采用實驗探究類比的方法,通過實驗歸納完成學習任務和小組討論。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教材的排列順序和中學生的認知規律,以上述分析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5部分。
教學過程采用引入新課創設情境——提問激發欲望——小組合作探索——相互交流獲取新知識——實踐鞏固加深理解[3]。
6.1 創設場景,設疑點,激發探索欲望
邀請中學生觀摩示范實驗。 班主任點燃蠟燭,將蠟燭傾斜一個角度,讓蠟燭油滴入空火柴盒中。 那么問題來了,就是你觀察到的現象如何表明物態發生了變化?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中學生想了想回答道。 然后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物質融化的圖片給中學生進一步確認和介紹新課。
設計意圖: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為中學生創設熟悉的探究場景,由淺入深,引導中學生思考,揭開科學探究的神秘面紗,激發中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詢問。
6.2 開展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6.2.1 提問
固體在熔化過程中是立即變成液體還是有一個過程? 固體熔化過程中溫度如何變化? 所有固體都在同一溫度下熔化嗎?
設計意圖:讓中??學生了解本課探究的目的,以便有的放矢。
6.2.2 推測和假設
中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猜測,并說明猜測的依據。
設計意圖:鼓勵中學生進行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6.2.3 擬定方案和設計實驗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實際能力,班主任可以引導中學生總結實驗思路熔化和凝固電子教材,設計實驗方案,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觀察熔煉過程,突破本節重點。
設計意圖: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2.4 進行實驗和取證
(一)分工。 報時1人、報溫1人、報料1人、記錄1人、看管儀器1人、攪拌料1人。 班主任指出了實驗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如酒精燈的使用規則等,并特別指出實驗中要加強分工合作。
班主任要做好教學過程的組織工作。 根據中學生選擇夸張和石蠟作為樣本的不同,將他們分成7組進行熔化實驗。
(2)仔細觀察,認真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要培養中學生認真操作、認真觀察的科學心態。 非常指出,仔細觀察溫度計讀數的變化,不同水溫下的狀態,融化時的狀態和濕度,及時記錄實驗中的數據(每1分鐘記錄一次),以便制定突破第一個困難的計劃。 注意當海浪開始融化時,要及時攪拌; 仔細觀察溫度和物質的變化。
設計意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進行科研方法教育,培養合作意識。
6.2.5 分析論證
班主任要指出坐標系中兩個數軸的方向,分別代表時間和溫度。 各組根據實驗數據,將方格紙上畫出的點連成一條曲線,各組顯示圖像。 考慮到有些小組的實驗似乎偏差較大,我們可以利用講義快速再現海博和石蠟的熔化過程,并展示兩種熔化過程的圖像,然后引導中學生進行以下操作根據圖片分析。
你的猜測正確嗎? 固體熔化過程中溫度如何變化? 放熱還是吸熱?
比較不同組的數據和圖像,然后分析不同物質的變化規律是否相同。 結合中學生的形象和答案,引出結晶體和非結晶體。
設計意圖:經驗分享與合作,學習如何通過實驗數據尋找普遍規律。
6.2.6 評價
回想一下實驗過程,有沒有可能出錯的地方? 論據是否充分? 實驗結果可靠嗎?
設計意圖:幫助中學生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批判性思維。
6.2.7 交流合作
朋友間交流。 你的結果和其他小組的結果一樣嗎? 如果不同,如何解釋?
6.3 鞏固新的知識轉移知識
讓中學生閱讀小資料《幾種晶體的熔點》,感受不同的晶體有不同的熔點熔化和凝固電子教材,了解熔點是晶體的一個特性。 還要記住冰的熔點是 0°C。 通過熔化實驗,分析熔化的規律和圖像,班主任老師強調熔化的逆過程是熔化,并要求中學生討論和推導材料熔化的規律、圖像和特性,從而傳遞知識。
6.4 課堂總結與延伸
為了充分發揮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中學生進行總結。 將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和鞏固。 闡明本課使用了哪些科學研究方法,探討了哪些問題。
教學延伸: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探究學科,不僅要求中學生掌握知識,還要求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釋一些常見現象,真正體現了中學生的統一性。科學、技術與社會 . 例如,人們研制出一種聚乙烯材料,它在15-40℃范圍內熔化或熔化,并且在熔化或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 因此,人們將這些材料制成顆粒狀,與水泥混合制成蓄熱地板或蓄熱墻。 天氣熱時顆粒融化,天氣冷時又融化成顆粒,可以調節室外溫度。
6.5 練習設置
為了讓中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熔煉知識,設計習題(略)。
7.板書設計[4](略)
8.作業設計(略)
【《融化與熔化》講義稿】相關文章:
熔化熔煉試講11-02
融融案例07-04
融融教學反思01-04
《融融》教學反思09-11
《融融》教學反思實例11-29
融融教學反思實例07-12
熔化與熔化化學要點總結10-13
融融教案08-09
熔煉熔煉講義稿10-09
《融融》教學反思范例500字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