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分子化學》課程“抽象概念多、數學推論多”的特征和民族高校中學生的專業基礎較非民族高校中學生薄弱的特征,提出了應突出教學重點,有選擇地介紹高分子化學領域的最新進展,結合高分子化學實驗加深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療效。
關鍵詞:民族高校《高分子化學》課程教學變革
《高分子化學》課程是高分子科學各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以數學學、有機物理、物理物理、高分子物理等基礎課為基礎,又為后繼課程聚合物合成工藝、聚合物加工原理等打下理論基礎。高分子化學是研究聚合物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其主要任務是使中學生把握有關聚合物的多層次結構、分子運動及主要化學、機械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式,完善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為從事高分子設計、改性、加工、應用奠定基礎[1]。針對《高分子化學》課程“抽象概念多、數學推論多”的特征[2]和民族高校中學生的專業基礎較非民族高校中學生薄弱的特性,我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和考試模式,以期獲得良好的教學療效。
一、民族高校《高分子化學》課程的基本情況
針對我校民族中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而《高分子化學》課程“抽象概念多、數學推論多”的特性高分子物理實驗,我們選取的教材是金日光和華幼卿主編的第三版《高分子化學》[3],該教材注重基礎,精選內容,符合在高分子化學教學中,采用加強重點,適當弱化非核心內容;加強理論概念,適當弱化推論過程的特征。
此課程總學時為80學時,其中實踐環節16學時為獨立設課。課程以高分子的結構、高分子氨水、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物的分子運動為重點學習內容,同時了解聚合物的其他性能,如橡膠彈性、粘彈性、流變性等。本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采用課堂提問和討論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期終通過考試的形式考評中學生,采用面試與平常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常成績包括作業和上課情況,面試成績與平常成績分別占70%和30%。在該課程教學中,施行適當弱化理論前沿;加強平常的學習和討論,適當弱化期終考試等舉措,以期獲得良好的教學療效。
二、突出重點,加強重點
《高分子化學》課程中有大量的物理推論,涉及的知識較多,中學生假如基礎較差或則遺忘了這種知識,都會導致學習興趣低下高分子物理實驗,上課不專心聽講開小差等現象。如高分子鏈的氫鍵統計理論、高分子稀堿液的晶格模型理論、稀堿液理論、橡膠彈性的統計理論等內容,假如完全不講,中學生對理論及其中的概念的理解都會很做作,經不起推敲,甚至一部份中學生根本沒有理解,而且假如詳盡地講解,則會花費大量的課時,大多數中學生也沒有興趣,因而我們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是把關鍵點及相關物理公式列舉,讓中學生在課上看著書將推論過程講解一遍,之后重復關鍵的物理公式及公式的意義,并輔助課后習題的講解,這樣會使中學生對須要把握的重點知識有較深入的了解,并把握這種公式的運用[4]。
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高分子化學》相對來說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目,課程內容假如沒有語言的烘托,難免會讓人感覺有些乏味。因而在課堂上,我們應盡量多舉一些形象的事例,多做一些生動的比喻,用簡潔的語言歸納總結,在幫助學生理解講課內容的同時,也吸引中學生的注意力。如講解異戊二烯溶化過程時,采用“線形聚合物,先蠕變,后溶化;結晶聚合物,先熔體,后溶化;交聯聚合物,只蠕變,不溶化”進行歸納概括,便捷中學生聯想記憶。中學生記住這個口訣后,當回答這個問題時,就可以將其展開進行回答,如線形聚合物的溶化過程就是溶劑分子溶入聚合物內部,即溶劑分子和高分子的個別鏈段混和,使高分子容積膨脹—溶脹,之后高分子被分散在溶劑中,整個高分子和溶劑混和—溶解。
另外,在課堂上還可以在教案中加入一些直觀的圖形例子,例如在講解高分子堿液這一章,開始介紹高分子堿液理論之前,將不同含量的高分子堿液的產品圖片展示下來,說明黏合劑,油漆、油漆,氨水紡紗,共混和共聚物等不同的加工過程須要的高分子堿液是不同的,間接地說明了高分子堿液的流變性能在成形工藝中的重要性。
三、實驗教學,科研教學
《高分子化學實驗》是獨立設課,其目的就是要增強高分子化學實驗在高分子化學課程中的地位,可以通過高分子化學實驗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下表為《高分子化學實驗》項目的設置及學時分配,可通過這種項目的實驗,加深中學生對高分子化學重點難點的理解,進一步加強教學療效。另外,因為高分子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高分子化學學的內容也在不斷建立。我們在講解高分子化學的課程中,時刻注意結合自己的科研來講,用科研的一些經驗結果啟發中學生的思維,強化中學生對具象知識點的理解。而且可以讓中學生在閑暇時間加入自己的課題實驗中,通過動手動腦使中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一層的理解[5-6]。
其實,在整個高分子化學教學過程中,緊緊捉住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的互相關系這條主線,突出教學重點,不斷建立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通過實驗和科研的鍛練,使中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提升,進而提升《高分子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彭桂榮,李青松,李青山等.高分子通報2007,(8),60-63.
[2]翟震,郗向麗,李海梅等.新鄉教育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5-16.
[3]金日光,華幼卿.《高分子化學》第三版.上海:物理工業出版社,2006.
[4]武照強.科技信息,2007,35,163.
[5]王建其,曹墨源,周宇杰,徐豪庭,沈烈.高分子通報,2010,8,97-100.
[6]何楠.山東高教研究,2006,(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