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擴散
二、分子動理論
本節微課堂
第1節13.1分子熱運動:
分子動理論的內容:
1、物質由大量分子組成的;2、分子永不停歇的做無規則運動;
3、分子間同時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作用力
一、物質的結構
1、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2、分子很小,半徑大概10-10m,分子數量巨大,要用電子顯微鏡能夠觀察到。
二、分子熱運動
(一)擴散
1、擴散現象涵義:不同的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步入對方的現象
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率與濕度有關
2、擴散現象事例
二氧化碳擴散現象事例:(1)打開一瓶香氛,很快會嗅到香氣;(2)走入嘉園,很遠就嗅到茶香;
(3)如下圖,抽出玻璃板后,裝空氣的杯子顏色變深,裝甲烷的杯子顏色變淺。裝置下邊放甲烷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二氧化碳擴散被誤覺得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二氧化碳混和在一起顏色顯得均勻,推論:二氧化碳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液體擴散現象事例:
(1)硝酸銅氨水和清水的擴散實驗(2)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會手動飄動
(3)沸水中放一糖塊,過一會整杯水就會變甜
固體擴散現象事例:
(1)鉛塊和鐵錠緊挨在一起兩年后,彼此擴散1毫米
(2)常年堆滿媒的墻角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墻上內較深的地方也會發黑
(3)黑板上的長武久不檫就很難檫干凈
擴散現象說明了:
(1)、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歇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分子間存在間隙(典型實驗:水和酒精混和后總體積變小)
3、影響分子運動快慢的誘因:體溫。氣溫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4、分子熱運動的涵義:因為分子的運動跟氣溫有關,所以這些無規則運動稱作分子的熱運動
5、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塵土,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三、分子間的斥力
1、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作用力。
分子間存在引力的事例:
(1)兩個頂部削平的鉛柱緊壓在一起后,下邊吊一個重物都不能把它們拉開
(2)固體很難被拉伸。(3)用細線把很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邊,使玻璃板水平接觸海面,之后稍微使勁向下拉玻璃板,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會變大
分子間存在作用力的事例: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
2、分子間的引力和作用力都隨分子寬度離的改變而改變
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引力=作用力。
②d<r時,引力<作用力,作用力起主要作用,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由于: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時,引力>作用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體很難被扭斷,鉛筆寫字,膠帶粘東西都是由于分子之間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當d>10r時,分子之間斥力非常微弱,可忽視不計。
破鏡不能重圓的緣由是:鏡塊間的距離遠小于分子之間的斥力的作用范圍,穿衣鏡不能因分子間斥力而結合在一起。
3、固、液、氣三態物質的宏觀特點和微觀特點
類型一物質的構成
例1[上海高考]關于物質的組成,下述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D.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組成的
[解析]B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且核外電子繞原子核高速運動,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比質子、中子還小的微粒還有夸克,故A、C、D正確,B錯誤。
[點撥]分子其實能否繼續再分為原子等,但分子是保持物質物理性質的最小微粒。
類型二分子熱運動
例2[湖北高考]在如圖13-1-12所示的四種現象中,能彰顯"分子在不停地運動"的是()
圖13-1-12
[解析]A在剖析分子運動類的問題時,要明晰:肉眼能看見的(如煙霧、灰塵、飛沫等)是固體或則液體的小顆粒,它們的運動是機械運動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不能說明分子在運動;通常情況下,味覺所覺得到的常常是由分子運動所造成的,如嗅到花的香氣。
[方式方法]"三招"巧判分子熱運動和機械運動:
秘訣一:從概念上判定。分子熱運動是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而機械運動則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絕技二:從現象上判定。微觀世界短發子的無規則運動是肉眼看不到的,而宏觀世界中物體的機械運動則是肉眼能看見的。
絕技三:從造成運動的誘因上判定。分子熱運動是自發的,永不停歇的,不受外力影響,而物體的機械運動則要遭到外力的影響。
【變式題】進入剛家裝完的房子,我們經常會嗅到一種惡臭的味道,這味道主要來自家裝材料中的甲醛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物理物質。這說明甲醛分子在做運動,這些運動會隨溫度的下降而(選填"減緩"或"減弱")。
[答案]永不停歇的無規則減緩
[解析]由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歇地做無規則運動,故步入剛家裝完的臥室都會嗅到甲醛的味道;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會隨溫度的下降而減緩,所以在家裝房子時要選用環保材料。
類型三分子間的斥力
例3把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邊,記下測力計的讀數。如圖13-1-13所示,讓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海面,之后稍微使勁向下拉,發覺彈簧測力計讀數變大,其緣由是玻璃板與水的接觸面之間存在()
圖13-1-13
A.磨擦力B.分子引力
C.分子作用力D.大氣壓力
[解析]B當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海面時,因為水份子和玻璃分子距離較近,故兩種分子之間會形成較大的引力,彈簧測力計要將玻璃板拉起,需提供比玻璃板重力大的力。甚或現象說明玻璃板與水的接觸面之間存在互相作用的分子引力。
類型四物態變化的微觀本質
例4[成都高考]如圖13-1-14甲所示,在液體的表面上,個別能量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體內其他分子的禁錮而"飛離"液體表面,這就是;如圖乙所示,在液體內部,有一些分子因為獲得足夠的能量,能甩掉其他分子的禁錮,步入液體內部的小氣泡中,因而使小氣泡漸漸變大并上升到液面,氣泡斷裂,其中的水蒸汽"飛"到空氣中,這就是。(均填氣化的兩種形式中的一種)
圖13-1-14
[答案]蒸發沸騰
[規律總結]我們可以從微觀角度剖析蒸發和沸騰,其實質是分子在運動過程中甩掉周圍其他分子的禁錮而發生的。氣溫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甩掉周圍其他分子禁錮的分子就越多,蒸發越快,為此還可以從微觀角度剖析影響蒸發快慢的誘因。
知識點●1物質的構成
1.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用高倍放大鏡可以看到一部份物質的分子
B.分子比原子還小
C.只有分子能夠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
D.分子大小可以用10-10m為單位來量度
[解析]D人們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都未能認清分子,用高倍放大鏡也看不清,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認清,故A錯。若果是同種物質,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和原子可以比較大小,假若是不同物質,分子和原子的大小情況要看具體物質能夠比較,故B錯。并非只有分子才可以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其物理性質由原子保持,故C錯。分子大小可以用10-10m為單位來量度,故D對。
知識點●2分子熱運動
2.關于擴散現象,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只發生在二氧化碳之間
B.只發生在液體之間
C.只發生在固體之間
D.可以發生在任何兩種物體之間
[解析]D擴散現象是指不同的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步入對方的現象,任何兩種物體之間都能發生擴散現象,故D選項正確。
[點評]因為固體分子之間的寬度比較小,所以固體之間的擴散現象不像液體和二氧化碳這么顯著,能達到肉眼可見的程度須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在生活中并不常見。
圖13-1-15
3.用如圖13-1-15所示的裝置演示氨氣擴散現象,其中一袋裝有密度比空氣大的紅褐色甲烷二氧化碳,另一袋裝有空氣。為了有力地證明二氧化碳發生了擴散,裝甲烷二氧化碳的應是
(選填"A"或"B")瓶。按照現象可知二氧化碳發生了擴散。擴散現象表明二氧化碳分子在。若實驗氣溫分別為:①0℃、②4℃、③20℃、④30℃,則在(填序號)時二氧化碳擴散最快。
[答案]BA瓶中出現紅褐色,B瓶中紅褐色變淡永不停歇地做無規則運動④
[解析]擴散現象是兩種不同物質的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由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為了排除重力的影響,下邊的杯子裝的應當是甲烷二氧化碳。按照兩瓶中二氧化碳的顏色變化,可以判定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知識點●3分子間的斥力
圖13-1-16
4.[山東高考]如圖13-1-16所示,兩表面磨平的鉛塊緊密接觸后可吊起吊燈,這說明()
A.分子間存在作用力
B.分子間存在引力
C.分子間存在間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答案]B
一、選擇題
1.(多選)觀察如圖13-1-17所示的四組圖片,能說明"分子間有縫隙"的是()
圖13-1-17
[答案]CD
2.世界上的一切物體,無論是一粒沙、一縷煙,還是一朵花……都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下述現象能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運動"的是()
A.沙塵暴起,飛沙漫天
B.晚風拂過,炊煙縷縷
C.陽春一月,馨香襲人
D.豐收季節,麥浪起伏
[解析]C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運動,而分子熱運動研究的對象是人眼看不見的分子。沙塵、炊煙是由分子組成的物體,因而"沙塵暴起,飛沙漫天""晚風拂過,炊煙縷縷"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麥浪起伏是物體的機械運動,因而"豐收季節,麥浪起伏"也不能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運動;能嗅到茶香,是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結果,因而"陽春一月,馨香襲人"能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運動,故C選項正確。
3.[廣州高考]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抽煙有害健康已成為朋友們的共識。大會室里貼了如圖13-1-18所示的標志,這主要是考慮到在空氣不流通的臥室里,只要有一個人抽煙,整個屋子都會飽含煙味,這是由于()
圖13-1-18
A.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B.分子間有引力
C.分子間有作用力
D.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答案]A
4.兩滴水銀接近時能手動結合為一滴較大的水銀,這一現象說明()
A.分子間存在引力
B.分子間存在作用力
C.分子間有間隙
D.物體之間有擴散現象
[解析]A兩滴水銀接近時,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大,當大于10倍分子半徑時,分子間表現為引力,致使兩滴水銀在引力的作用下,互相接近,直到合為一滴較大的水銀。
5.(多選)圖13-1-19形象地反映了物質氣、液、固三態分子排列的特征,正確的說法是()
圖13-1-19
A.甲是氣態B.乙是氣態
C.丙是氣態D.甲是固態
[解析]CD按照固態、液態、氣態分子寬度離依次減小,可以判定甲為固態、乙為液態、丙為氣態。
6.下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質和實驗現象無關的是()
選項
實驗現象
分子的性質
一塊蔗糖溶于一杯水底產生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固態碘、碘蒸汽都能使淀粉堿液變紅色,而酚酞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
快速推壓針頭,密閉在針頭中的乙腈二氧化碳液化
分子之間有間隙
室溫越高,水蒸發越快
室溫越高,分子運動得越快
[解析]A選項A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而不能說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其他選項均是正確的。
二、填空題
7.如圖13-1-20所示是拿來說明原子及原子核結構情況的示意圖,由此圖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一些組成的;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選填"有"或"沒有")更精細的結構。
圖13-1-20
[答案]電子有
[解析]截止目前,人類發覺的最小粒子為構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即質子和中子有更精細的結構。
8.春天的早晨,站在河塘邊就可以嗅到荷葉淡淡的濃香,從數學學的角度解釋,荷葉飄香是現象。晚上荷葉的香氣變濃,是由于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水珠是由構成的,由于分子之間的,水珠總是呈球狀。
圖13-1-21
[答案]擴散氣溫水份子引力
9.當把水果放進冰柜的冷凍室存放時,一般用保鮮膜封裝,目的是避免水果中的水份因發生(填物態變化名稱)而散失,達到保鮮的目的。假如把吃剩的飯菜直接放進冷凍室,食物之間常常互相"串味",使食物喪失原有的口味。為此,剩飯菜一般也須要用保鮮膜封裝,這兒的"串味"是由于食物之間發生了分子的現象。
[答案]氣化(蒸發)擴散
10.2013年1月14日,灰霾天氣映照著京、津、冀、晉等地區。如圖13-1-22所示,PM2.5等有害揚塵彌漫在空氣中,空氣污染問題重返公眾視野。PM2.5是指大氣中半徑大于或等于2.5μm的顆粒物。PM2.5在空中運動(選填"屬于"或"不屬于")分子熱運動。有效降低PM2.5在空氣中濃度的做法是:
。
[答案]不屬于增強礦物燃料的借助率,降低車輛廢氣排放等
圖13-1-22
圖13-1-23
11.如圖13-1-23所示,好多朋友做作業時,常用透明膠水將弄錯的字"粘"掉,這是由于(用分子動理論解釋),使用時使勁將膠紙向上壓一下,療效會更好,緣由是這樣可以使分子寬度離變,分子間的斥力變。
[答案]分子間存在引力小大
12.[南京高考]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內進行如下實驗:①將金屬圈伸入水袋再拉出,金屬圈內產生一個薄薄的水膜。搖晃金屬圈,水膜沒有斷裂,緣由是。②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少量紅墨水,過一會兒,整個水球都弄成了黑色,緣由是
。
[答案]分子間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無規則運動
三、實驗探究題
13.甲、乙兩個相同的燒瓶中,盛有質量均為100g、溫度不同的純凈水,其中甲杯中是10℃的溫水,乙杯中是50℃的冷水,它們都靜靜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若同時向兩個燒瓶中滴入一滴紅墨水,過幾分鐘后觀察到如圖13-1-24所示的現象。
圖13-1-24
(1)一段兒時間后杯中的水會變紅,這是現象。
(2)該實驗說明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有關。
[答案](1)擴散(2)氣溫
1.按照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微觀結構,下述結論正確的是()
A.同一物質在固態時比在液態和氣態時所含的分子數量多
B.玻璃容器不會漏水,說明固體分子是一個挨到一個排列的,毫無間隙
C.液態蠟在融化時,中間凹坑下去,說明蠟在液態時分子寬度比固態時小
D.固態物質的分子比較固定,在平衡位置附近做輕微震動;液態物質的分子運動較劇烈,能脫離原先的位置;氣態物質的分子可以隨便運動
[答案]D
2.液體表面部份分子掙開其他分子的禁錮,逃逸到空氣中,這是蒸發的微觀本質;同樣,固體表面分子也可以逃逸到空氣中,這是升華的微觀本質;把餅干放進水中,甜度子會挪到水份子的間隙中去,這是溶化的微觀本質。由此看來,上述三種現象有著相同的微觀本質,因而可以用一個更具概括性的名詞來表示這一類現象,即兩者同屬現象。通過上述三種人眼可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我們可以推測出微觀世界的分子的運動狀態是。(請把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在此橫線上)
A.靜止的B.運動的
[答案]擴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