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2022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出爐得獎名單,Alain、JohnF.和Anton得獎,以嘉獎她們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獎金為1000萬澳大利亞先令。
近5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
2021年,諾貝爾化學學獎授予“對我們理解復雜系統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一半由德國科學家真鍋淑郎()和美國科學家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獲得,嘉獎她們“對月球氣候的數學建模、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另一半由美國科學家喬治·帕里西()得獎,以嘉獎他“發(fā)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數學系統中無序和波動之間的互相作用”。
2020年,諾貝爾化學學獎將一半頒給了羅杰·彭羅斯(Roger)以嘉獎其給出的黑洞產生的證明,并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有力證據。另一半由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Ghez)共享,嘉獎她們“在銀河系中心發(fā)覺超高質量萊州度物質”。
2019年,法國耶魯學院院長吉姆·皮布爾斯(James)、瑞士日內瓦學院院長米歇爾·麥耶(Mayor)和日內瓦學院院長迪迪?!た迤潱ǎ┑锚?,理由是“他們在天體化學學方面的發(fā)覺”。
2018年,新加坡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杰哈·莫羅()和美國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得獎,理由是“在激光化學領域的突破性發(fā)明”。
2017年,三名英國科學家雷納·韋斯(Weiss)、基普·索恩(Kip)和巴里·巴里什(BarryClark)得獎,理由是“在LIGO偵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在諾貝爾獎歷史上,諾貝爾化學學獎是華人得獎最多的領域,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得獎。
1956年,31歲的法籍華人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并于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1976年,法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因發(fā)覺J粒子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1997年,法籍華人朱棣文因“發(fā)明了用激光冷卻和擄獲原子的方式”榮獲諾貝爾化學學獎。
1998年,法籍華人崔琦因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9年,加拿大華人科學家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訊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關于諾貝爾化學學獎的小知識
作為依據諾貝爾遺贈籌建的五大獎項之一,數學學獎被授予“在數學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fā)覺或發(fā)明的人”,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數學學獎的官吏和甄選過程更長、更周密。諾貝爾化學學獎規(guī)則規(guī)定,得獎者的貢獻必須“已經受時間的考驗”。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常常會在科學發(fā)覺的數六年之后就會因此頒授獎項。自1901年籌建至今,諾貝爾數學學獎已走過百年歷程諾貝爾物理學獎,記錄了數學學發(fā)展史上的無數個里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①獨享還是共享?
按照規(guī)定,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可以頒給兩項不同的成就,獎金將均分。而假如一項成就是由2到3個人共同完成,這么獎金將聯合授予她們。一份獎金最多由3人分享。
②人選空缺如何辦?
自1901年至2021年,諾貝爾化學學獎項已頒授115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這6年未頒獎。正如組委會館說:“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這么獎金都會被保留至第二年。假如第二年仍沒有合適的人選,這么,獎金將回流至基金會的初始基金里。”此外,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諾貝爾獎也鮮少頒授。
③最年青和最年長的得獎者
老話說,出名要趁早。迄今為止,諾貝爾化學學獎最年青的得獎者是勞倫斯·布拉格。1915年,年僅25歲的他憑著用X射線研究晶體內原子和分子結構的貢獻,與丈夫亨利·布拉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學獎。
迄今,諾貝爾數學學獎最年長的得獎者是亞瑟·阿什金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早已96歲。得獎理由是“在激光化學領域的突破性發(fā)明”。
④史上獲兩次諾貝爾化學學獎的人
在諾貝爾獎歷史上,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學獎的是日本化學學家約翰·巴丁。1956年約翰·巴丁因對半導體的研究和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入選諾貝爾化學學獎。1972年他因超高溫理論再度入選諾貝爾化學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