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的原理
二、機械效率的定義
三、效率與功率的概念辨析
第3節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有用功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必需要做的功,稱作有用功,記作W有。
額外功完成某項任務時,不須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稱作額外功,記作W額。
總功__有用功__和__額外功__之和是總共做的功,稱作總功,記作W總。
[點撥]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多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注意]使用機械要省力就必須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吃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不存在的。
二機械效率
定義數學學中,將有用功跟總功的__比值__稱作機械效率。
公式η=____。
大小機械效率是一個__比值__,常用百分率表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防止地要做額外功,有用功總是大于總功,為此,機械效率總是__大于__1。
增強方式(1)有用功一定時,減少__額外功__。
(2)額外功一定時,減小__有用功__。
三實驗:檢測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原理
η==
器材
除鉤碼、鐵架臺、滑輪、細線外,還需__刻度尺__、__彈簧測力計__
檢測的數學量
鉤碼重G、鉤碼被提高的高度h、拉力F、繩的自由端聯通的距離s
注意事項
必須__勻速__豎直帶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下降,以保證測力計示數大小不變
影響
誘因
①動滑輪越重,個數越多,則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②提升的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③機械磨擦越大,做的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④繩子越重,額外功就越多,機械效率越低
類型一使用動滑輪不省功
圖12-3-10
例1如圖12-3-10所示是研究"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的實驗裝置(不考慮繩子、滑輪重和磨擦),下述判定中不正確的是()
A.h
B.F>G
C.Fs=Gh
D.W有=W總
[解析]B在這個實驗中,不考慮繩子、滑輪重和磨擦,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但要費一倍距離,即F=,s=2h,所以Fs=×2h=Gh,即W有=W總,不正確的是B選項。
[規律總結]使用動滑輪不省功。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省一半的力,肯定會費一倍的距離。由功的公式W=Fs可知,力和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所以不能省功。
類型二機械效率
例2用一個動滑輪提高物體,在此過程中,有用功、總功和機械效率分別如下,其中可能正確的是()
A.500J,300J,16.7%
B.300J,500J,83.3%
C.500J,600J,83.3%
D.600J,800J,120%
[解析]C弄清有用功、額外功與總功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總功等于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由機械效率公式η=可解答。
例3如圖12-3-11所示,用滑車架拉著一鐵塊P沿水平面以0.5m/s的速率勻速往右運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4N,若每只滑輪重為1N,繩與滑輪間的磨擦不計,則該滑車架的機械效率是,在2s內拉力F做的功為。
圖12-3-11
[答案]80%5
[解析]由圖示滑車架可知,承當豎直繩子拉力的繩子有效股數n=2,
由v=得物體聯通的距離:s=vt=0.5m/s×2s=1m,
繩子自由端聯通的距離:
s′=ns=2×1m=2m,
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F彈簧測力計+G動)=×(4N+1N)=2.5N,
拉力F做的功:W=Fs′=2.5N×2m=5J;
有用功:W有=F彈簧測力計s=4N×1m=4J,
滑車架的機械效率:η===80%。
例4[山東高考]如圖12-3-12甲所示,工人沿斜面把一箱貨物從底端拉進車箱。貨物聯通的距離s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在此期間,工人拉
這箱貨物沿斜面勻速運動時的拉力為594N。此斜面長為5m,高為1m,這箱貨物重為1500N。
圖12-3-12
(1)0~5s內,這箱貨物處于狀態,工人所做的功為。
(2)5~30s內,這箱貨物運動的速率是多少?拉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3)該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答案](1)靜止0(2)0.2m/s118.8W(3)50.5%
[解析](2)這箱貨物運動的速率:
v===0.2m/s。
拉力做的功:
W=Fs=594N×5m=2970J,
拉力做功的功率:
P===118.8W。
(3)對這箱貨物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Gh=1500N×1m=1500J,
拉力做的功是總功:W總=W=2970J,
斜面的機械效率:
η===50.5%。
類型三怎么檢測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例5小明在"檢測滑車架機械效率"的實驗中,所用裝置如圖12-3-13所示,實驗中每位鉤碼重2N,測得的數據如下表:
圖12-3-13
化學量
實驗
次數
鉤碼總
重G/N
鉤碼上
升的高
度h/m
測力計示
數F/N
測力計
聯通距
離s/m
機械
效率
η/%
0.1
1.8
0.3
0.1
2.4
0.3
83
0.1
1.4
0.5
57
0.2
1.4
1.0
57
(1)在實驗中,測繩端拉力F時,應盡量豎直向下帶動彈簧測力計,且在帶動過程中讀數。
(2)第1次實驗測得的機械效率為。(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3)剖析表中數據可知:第2次實驗是用圖做的;第4次實驗是用圖做的。(均選填"a""b"或"c")
(4)剖析第1、2次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車架,可以提升滑車架的機械效率;剖析第1、3次實驗數據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車架,提高相同的重物,動滑輪個數越多(即動滑輪總重越重),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5)剖析第3、4次實驗數據可知,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高的高度。
[答案](1)勻速(2)74%(3)bc
(4)減小被提高物體的重力越低(5)無關
[解析](1)在測繩端拉力時,需豎直向下勻速帶動測力計,這樣動滑輪能夠達到最省力的情況(理想狀態省一半力)。
(2)η===≈74%。
(3)由數據知第2次實驗中,s為h的3倍,所以滑車架由3段繩子承當物重,而被提高的物重為6N,所以第2次實驗是用b圖做的;第4次實驗中,s為h的5倍,所以滑車架由5段繩子承當物重,所以第4次實驗是用c圖做的。
(4)剖析第1、2次實驗,兩次所用滑車架相同,但第2次物重小于第1次物重,機械效率也小于第1次的機械效率,所以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車架,減小物重可以提升滑車架的機械效率;剖析第1、3次實驗,兩次提高物體的重力相同,第3次實驗的動滑輪較重機械效率總功計算公式,
而機械效率較低,所以可得出:使用不同的滑車架,提高相同的重物,動滑輪個數越多(即動滑輪總重越重),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越低。
(5)第3、4次實驗只是改變了物體被提高的高度,機械效率沒變,所以可得出: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高的高度無關。
[規律總結]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機械磨擦、動滑輪重及被提高的物重等誘因有關,而與重物上升的高度、提升速率無關。同一滑車架,提高的物重不同,其機械效率會改變。
知識點?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李玲朋友值周時用水桶提水從一樓上到頂樓,她做的有用功是()
A.對桶所做的功
B.對水所做的功
C.對水和桶所做的功
D.對水、桶和人所做的功
[答案]B
知識點?機械效率及其估算
2.用一個動滑輪提高重物時,做的額外功為240J,若滑輪的機械效率是60%,則做的有用功為()
A.600JB.400J
C.360JD.160J
[答案]C
3.用如圖12-3-14所示的甲、乙兩種形式勻速提高重為100N的物體,已知滑輪重20N,繩重和磨擦不計,則()
圖12-3-14
A.手的拉力:F甲=F乙;機械效率:η甲=η乙
B.手的拉力:F甲<F乙;機械效率:η甲<η乙
C.手的拉力:F甲>F乙;機械效率:η甲<η乙
D.手的拉力:F甲>F乙;機械效率:η甲>η乙
[答案]D
知識點?"機械效率"的檢測
圖12-3-15
4.做化學實驗要遵守實事求是的原則。芳芳朋友借助如圖12-3-15所示的裝置對動滑輪的特征進行了探究,記錄的數據如下表。通過剖析數據,她認為與"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的推論誤差較大。你一定也做過這樣的實驗,回想你的實驗經歷,回答下述問題:
實驗次數
物重G/N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N
1.0
0.7
1.5
1.0
2.0
1.3
(1)該實驗中出現表中所示結果的主要誘因是和。除此之外,要使"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創立,還應滿足的條件是。
(2)依據表中數據估算出第2次實驗中,該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
(3)仔細剖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出的推論是: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
[答案](1)動滑輪有自重滑輪和繩子間有磨擦
勻速豎直向下提(2)75%(3)被提高物體的重力有關
圖12-3-16
5.如圖12-3-16所示是測定滑車架機械效率時所用的滑輪,若使繩端的拉力方向向下。
(1)請在圖中畫出該滑車架的繩子繞法。
(2)建立下述實驗步驟:
A.按組裝圖把實驗器材裝配好;
B.用彈簧測力計檢測出重物的重力;
C.在動滑輪下邊掛上重物,并分別記下重物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
D.拉彈簧測力計,使重物上升一段距離,在帶動過程中讀出;
E.用刻度尺分別量出和聯通的距離;
F.由測得的數據求出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3)在這個實驗中,若物重4N,重物上升了0.1m,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N,請估算該滑車架的機械效率為。
[答案](1)圖略(2)沿豎直方向勻速向下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重物上升的高度彈簧測力計(3)66.7%
一、選擇題
1.關于機械效率,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機械效率高的機械做功一定多
B.使用機械可以省力,省力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C.沒有磨擦時,機械效率一定等于100%
D.做同樣的有用功,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
[解析]D做同樣的有用功,額外功越少,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值越大,機械效率越高,D說法正確。
圖12-3-17
2.如圖12-3-17所示,借助動滑輪提高貨物,動滑輪重為20N,繩與動滑輪間的磨擦及繩子重不計。第一次把重為100N的貨物勻速提高,這個過程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η1;第二次把重為200N的貨物勻速提高,這個過程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η2。則()
A.η1<η2
B.η1>η2
C.η1=η2
D.η1和η2的關系難以確定
[答案]A
圖12-3-18
3.如圖12-3-18所示,拉力F使物體豎直勻速上升,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A.拉力F做的功是有用功
B.提高動滑輪做的功是額外功
C.拉力F聯通的距離是物體聯通距離的2倍
D.物體越重,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越低
[答案]B
4.某同事想通過實驗來探究"影響滑車架的機械效率的誘因",他做了如圖12-3-19所示的實驗,并測算了各次實驗裝置的機械效率。關于他的實驗過程,下述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圖12-3-19
A.按照①②兩次實驗可知:滑車架的機械效率與繩子的繞法無關
B.按照②③兩次實驗可知:同一滑車架提起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低
C.按照該朋友的探究可知,適當減小物重可以提升滑車架的機械效率
D.為使實驗的推論更具可靠性,應換用不同的裝置進行多次實驗歸納得出普遍規律
[答案]B
二、填空題
5.小雨用三個質量相同的滑輪組成如圖12-3-20所示的滑車架,將重為120N的物體勻速提升了4m。若機械效率為80%,不計繩重及磨擦,則每位滑輪重為。
[答案]30
[解析]由題圖知,n=3,
η===,
則F===50N;
不計繩重和磨擦,
F拉=,即50N=,
則G動=30N。
圖12-3-20
圖12-3-21
6.如圖12-3-21所示,在"測定杠桿機械效率"的實驗中,豎直向下勻速帶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杠桿OB下邊的物塊平緩上升至實線位置,測力計的示數F為,測力計上升的高度s為0.2m。物塊重G為1.5N,物塊上升的高度h為0.3m,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使用該杠桿做額外功的一個誘因是:。
[答案]2.590須要克服杠桿自重做功
7.如圖12-3-22所示,物體A被滑車架拉著在水平地面上5s內勻速直線運動了2m,它遭到地面的磨擦阻力是96N,繩端拉力F為40N,則物體A的運動速率是/s,拉力F的功率是,該滑車架的機械效率是。
[答案]0.44880%
圖12-3-22
三、實驗探究題
8.某學習小組使用幾個相同的滑輪分別進行機械效率的測定。如圖12-3-23所示,她們測得鉤碼重G、拉力F、鉤碼上升的高度h、測力計聯通的距離s,并將估算出的有用功W有、總功W總和機械效率η數據一并計入下表:
圖12-3-23
實驗
G/N
F/N
h/m
s/m
W有/J
W總/J
η/%
2.1
0.1
0.1
0.2
0.21
95.2
1.2
0.1
0.2
0.2
0.24
83.3
0.9
0.1
0.3
0.2
0.27
★
(1)表格中數據★=。
(2)比較實驗1、2,第2次的機械效率較低,主要緣由是。
(3)比較實驗2、3,影響這兩次實驗機械效率不同的主要誘因是,使用滑車架的優點是。
[答案](1)74.1(2)需克服動滑輪重力做額外功(3)磨擦可以省力(或能改變使勁方向)
9.小明在"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厚度s=0.50m的木板搭成一個斜面,用彈簧測力計將重力G=5.0N的物塊從斜面底端勻速拉至斜面頂端。
圖12-3-24
(1)在實驗中,小明調整斜面的高度為h=0.22m機械效率總功計算公式,將物塊從斜面底端勻速拉至頂端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4.0N,則有用功為,機械效率為。
(2)小明借助上述器材進一步研究發覺,木板搭成夾角不同的斜面時,將物塊從斜面底端勻速拉至斜面頂端的過程中,額外功W額外與斜面的水平寬度L(木板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寬度)有如下關系:
L/m
0.45
0.40
0.35
0.30
W額外/J
0.90
0.80
0.70
0.60
通過數據剖析,小明得出初步推論:W額外與L成比,小明查閱資料后否認此推論是正確的。依據此推論,當斜面的水平寬度L=0.40m時,斜面的機械效率為;當木板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水平勻速帶動木板上的物塊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答案](1)1.155%(2)正65.2%2.0
1.如圖12-3-25所示,有一斜面長為L,高為h,現使勁F沿斜面把物重為G的物體從底端勻速拉到頂端。已知物體遭到斜面的磨擦力為f,則下述關于斜面機械效率η的表達式正確的是()
圖12-3-25
A.η=B.η=
C.η=D.η=
[答案]D
2.某實驗小組借助如圖12-3-26所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
圖12-3-26
①用輕繩懸掛杠桿一端的O點作為支點,在A點用輕繩懸掛總重為G的鉤碼,在B點用輕繩豎直懸掛一個彈簧測力計,使杠桿保持水平。
②豎直向下帶動彈簧測力計,使其平緩勻速上升(保持O點位置不變),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F,借助刻度尺分別測出A、B兩點上升的高度為h1、h2。
回答下述問題:
(1)杠桿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為η=。(用已知和檢測的數學量符號表示)
(2)本次實驗中,若提高的鉤碼重一定,則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誘因是。
(3)若只將鉤碼的懸掛點由A點移至C點,O、B兩點的位置不變,仍將鉤碼提高相同的高度,則杠桿的機械效率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答案](1)(2)杠桿的自重(3)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