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探究“影響滑動磨擦力大小的誘因”的實驗中,圖甲所示是一些朋友按照日常生活經驗所作的推測與假定,圖乙是實驗用到的彈簧測力計。
(1)圖乙所示的彈簧測力計的檢測范圍(阻值)是~N。
(2)請你寫出一個支持小剛推測的日常生活例子:。
(3)小剛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用如圖丙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還要在鐵塊下邊的水平長木板上分別鋪上麻布、毛巾等進行實驗,這是為了改變。
(4)小剛和部份朋友通過實驗搜集到了如表中的實驗數據。
其中,小剛通過他的上述實驗搜集到的是序號為的三組數據。
(5)通過對這三組數據的剖析,小剛得到的實驗推論是:。
2.如圖是用浮力計“探究影響液體內部浮力大小的誘因”的實驗裝置。
①壓強計上的U形管(填“屬于”或“不屬于”)連通器;
②在使用浮力計前,發覺U形管左右兩邊的海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圖甲,為了使U形管左右兩邊的海面相平,正確的調節方式是(填“A”或“B”);
A.將兩側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B.取下膠管重新安裝
③比較圖和圖丁,可以得出推論:在同一深度,液體密度越大,液體的浮力越大;
④已知圖丙中U形管左邊海面到管底的高度為h=23cm,則此U形管底遭到水的浮力為Pa。(ρ水=1.0x103kg/㎡、g=10N/kg)
3.通過學習液體浮力小明曉得,物體浸人水底越深,所受水的浮力就越大,由此推測:“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小麗朋友則按照“死海不死”的說法提出推測:“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小紅朋友觀察到,釘子會下沉而泡沫小球則會懸浮在海面上,由此推測:“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有關。”
①小明對B、C、D三圖中的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剖析,得出下述推論:物體浸入前,壓強的大小與深度有關;物體浸入后,壓強的大小與深度(填“有關”或“無關”);
②小麗仔細剖析B、C、D三圖中的實驗現象和數據以及小明的實驗推論,覺得在B、C、D三圖的實驗中真正影響壓強大小的誘因不應當是深度,而應當是。
③分析D、E兩圖中的實驗現象和數據,可得出推論:物體遭到的壓強大小還與液體的有關;
④小紅要驗證她提出的推測,還須要的實驗器材是。
4.下述甲、乙、丙、丁四幅圖是某實驗小組借助彈簧測力計、溢茶杯、圓柱形物塊、小桶和水“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壓強跟它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的情境,其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依次是F1、F2、F3、F4。
(1)在實驗操作前悉心的朋友強調:在情境甲中存在錯誤,該錯誤是。
這樣會造成測得“排開液體所受重力”(填“偏小”“不變”或“偏大”)。
(2)糾正錯誤后,該探究實驗的合理次序為(用甲、乙、丙、丁表示)。
5.如圖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的情境。
①杠桿安裝好后,處于如圖甲所示的靜止狀態,此時杠桿(填“平衡”或“不平衡”),為了實驗時易于檢測力臂,小明接出來的操作是。
②杠桿調節平衡后,如圖乙所示小明在杠桿A點處掛4個鉤碼,B點處掛6個鉤碼,此時杠桿水平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小紅認為他這樣做不合理,應當在如圖乙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改變鉤碼數目及聯通鉤碼懸掛的位置進行多次實驗,其目的是。
③實驗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創立?”于是小組朋友借助如圖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多次實驗結果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緣由是。
④如圖丁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下拉,使杠桿水平平衡。當彈簧測力計日漸往右傾斜時,杠桿仍水平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小明班的朋友借助玉質均勻的直棒“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如圖所示是她們的實驗裝置。
(1)小明將杠桿的中點O懸掛在支架上,松手后觀察到沒掛鉤碼的杠桿繞0點迅速逆秒針轉動,如圖甲所示,此時杠桿(填“是”或“不是”)平衡狀態。
(2)接出來應將調節螺絲向(填“左”或“右”)端調節,使沒掛鉤碼的杠桿在位置平衡。
(3)小明在支點O兩側分別懸掛鉤碼(動力F1、阻力F2),并聯通其懸掛的位置,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乙所示,將得到的數據記錄出來。
之后,改變支點O兩側懸掛鉤碼的個數,再聯通其懸掛的位置,多次重復進行實驗,并把相應的數據記錄出來
表一所示,是小明組通過實驗得到的實驗數據。(表一)
剖析表中學的數據,小明組得出推論: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即F1L1=F2L2。
小梅覺得小明組的實驗數據不具有普遍性,還應在改變的情況下多次進行實驗和搜集數據。
于是二力平衡滑輪實驗,小明組進一步進行實驗,搜集并剖析多組實驗數據,否認“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這一推論是正確的。
(4)實驗結束后,小軍朋友又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假如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創立?于是她們將玉質均勻的直棒距離右端一處懸掛在支架上,兩側分別懸掛鉤碼(動力F1、阻力F2),并聯通其懸掛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丙所示,記錄的一組實驗數據如表二所示。
剖析表一中的數據發覺,與上面總結出的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小軍和朋友們認真思索剖析后覺得,圖丙中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時,沒有考慮對杠桿轉動的影響,它的作用可以使杠桿繞支點(填“順秒針”或“逆秒針”)轉動,最終杠桿在圖丙所示的位置平衡。
7.八年級二班的朋友們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時,提出如下推測:
猜測一: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推測二: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率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測,朋友們設計了如圖4、5所示的實驗進行研究。
①實驗時是讓小球由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上運動并撞擊平面上的鐵塊,觀察并記錄被砸鐵塊運動距離的長短。
a.小球從斜面一定高度由靜止向上運動抵達斜面底端的速率只與起點的高度有關,起點越高,抵達底端的速率。
b.被砸鐵塊在平面上運動的距離越長,反映出運動小球具有的越大。
②圖5所示的實驗中,讓不同質量的兩個小球從同一高度滾下,探究的是動能與的關系。
③分析圖5所示實驗現象和相關數據,得出的初步推論是。
8.探究“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時,小寧組進行了如下實驗:她們將一塊木板置于水平桌面上,小昊將木板固定不動,小寧往右帶動鐵塊同時負責讀出并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A所示;之后依次完成圖BC、D.E所示的實驗。
(1)實驗過程中,應使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帶動鐵塊做運動,能夠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得到滑動磨擦力的大小。
(2)她們進行實驗的目的是要探究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接觸面的及接觸面積之間的關系。
(3)剖析圖中A、D所示的兩次實驗可以得出初步推論:。
(4)圖D所示的實驗中,假如用1.4N的力帶動鐵塊運動時,則鐵塊遭到的滑動磨擦力是N。
(5)在剖析A、D兩次實驗數據得出初步規律后,小寧率領本小組的成員又進行了如下實驗:在重為2.5N的鐵塊上依次添加0.5N重的砝碼,分別進行實驗,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實驗檢測數據如表。
進一步剖析數據,可以得出推論:。
參
考
答
案
在
下
邊
找
哦
!
1.
(1)05(2)輪轂上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3)接觸面的粗糙程度(4)345
(5)在壓力一定時,滑動磨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2.
(1)①不屬于②B③丙④2.3x103Pa
3.
①無關②排開液體的容積③密度
④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其他種類的物體。
4.
(1)溢杯子中未裝滿水偏小
(2)丁甲乙丙
5.
①平衡向左調節平衡螺絲,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使推論具有普遍性
③未考慮杠桿自重的影響
④變大
6.
(1)不是(2)右水平(3)動力和推動臂
(4)杠桿的重力逆秒針
7.
(1)越大動能(2)質量(3)運動速率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具有的動能越大。
8.
(1)勻速直線
(2)粗糙程度
(3)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磨擦力越大(未彰顯控制變量或彰顯控制變量并且沒有彰顯二者定性關系的得1分)
(4)1.2
(5)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滑動磨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成反比
【全部課程鏈接】(那里不會點那里)
第六章:力和運動
第七章:浮力
第八章:壓強
第九章:簡單機械
功、功率、機械效率
第十章:機械能及其轉化
高考必考知識點
高考
【寫在上面】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承德區,學校中級化學班主任,在一線結業班教學42年,旨在于高中數學教材教法和高考試卷研究,創建“初中數學同步”微信公眾號,幫助中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知識,指導化學學習方式,培養學習興趣和思維習慣。
若果在學習中遇見問題二力平衡滑輪實驗,可進作業+高考群交流學習.
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