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茲·邁特納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
因發現核裂變現象而授予德國物理學家奧托·哈恩 (Otto Hahn)
然而女性物理學家,哈恩的發現并不是獨一無二的
最先提出核裂變理論基礎的是另一位女物理學家——莉絲·邁特納。
邁特納的理論是劃時代的關鍵
但她沒有被提名,所有的成績都歸功于哈恩。 與此類似,科學界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被稱為“瑪蒂爾達效應”
審視科學史上的瑪蒂爾達效應現象,被歷史遺忘的女科學家及其科學成就可分為三種類型:女性的科學成就被貶低; 女性的科學成就被忽視; 女性的科學成就被忽視,歸因于男性。”
正是在這樣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中,邁特納
不畏偏見,不斷前行,將一生奉獻給科學研究。
莉茲·邁特納
叛逆的女孩
抵制教育不公正,從中學到女博士
邁特納1878年出生于奧地利,當時高中根本不招收女生,所以她只能在公民學校(相當于中專)學習。
然而她卻不愿意這樣做,于是她通過自學準備高中畢業考試,并于1901年獲得了維也納科學院高中的畢業證書。結果,他幸運地進入了大學他在維也納學習物理學、數學和哲學。
1902年,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消息傳到了邁特納的耳中。 在居里夫人的鼓勵下,邁特納于 1906 年成為維也納大學第二位女博士。第二年,她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
想要學習
赴柏林深造,踏上艱辛的求學之路
然而大學里的研究工作并不能滿足她對物理學的追求,于是1907年,邁特納前往柏林繼續深造。 她杰出的才華給保守的普朗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同意邁特納到他的實驗室做科學研究。 她以“無酬客人”的身份與哈恩一起在柏林大學化學研究所的實驗室工作。
當時普魯士(德國)的女性不允許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允許進入教堂和學生實驗室,因此邁特納只能從后門進入研究所。
哈恩和馬特·納在實驗室工作
最初幾年,邁特納只能和奧托·哈恩一起在一個小型地下實驗室工作。
由于普朗克不想在辦公室看到女性(注:受輿論影響,普朗克不贊成女性參與科學活動),梅特納在工作時不被允許進入主樓,不得不跑到附近廁所去餐廳。
所有的苦難都伴隨著喜樂而來
成為柏林大學第一位女教授
飽受歧視和偏見的邁特納并沒有被現實社會打倒,而是更加努力地從事科學研究。 五年后,她在科學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她不得不暫時放棄科研,成為野戰醫院的一名X光護士。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她成為柏林大學第一位物理學教授。
當時由女教授授課十分罕見,因此大批記者涌向邁特納的第一堂課。 她的名氣也大增,沒有人敢小看這個才女。
邁特納與男性物理學家合影
原子能創始人
第一個提出核裂變理論的人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開始對猶太人進行種族主義迫害。 邁特納作為一名猶太女性,成為了弱者中的弱者。 年近60的邁特納不得不開始逃亡生活,途徑荷蘭和丹麥,最終在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她當時的老板曼尼·西格班(Manne )歧視她女性物理學家,并將她與科學研究基礎設施隔離。 這時,前同事哈恩寫信告訴她,他發現了用中子作用于鈾得到的產物具有鋇的放射性這一事實。
于是在1939年,邁特納立即與他的合作者奧托·弗里施在瑞典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子引起的鈾碎片:一種新的核反應》的文章。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提出了哈恩“破裂”的理論解釋,首次為核裂變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被譽為“原子彈之母”。 隨后她斷然拒絕了美國研制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邀請,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她發現的核裂變物理成果的和平利用。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我沒有什么可感到羞恥的。”
——莉茲·邁特納
后人也在她的墓碑上題寫哀悼:“一位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
命名致敬
PIX 以邁特納的名字命名,向叛逆者致敬
邁特納去世后,科學家以邁特納的名字命名了月球和金星上的隕石坑,太陽系中的第6999顆小行星也有了自己的名字。
為了向無畏的叛逆者致敬,PIX超級底盤矩陣的平臺之一也將被命名為。 以前的底盤平臺也以著名物理學家的名字命名,如胡克、玻爾、普朗克等。
PIX金屬3D打印制造的超級底盤 -
直到現在,隨著女權運動的深入和社會的進步,阻礙女性進入科學職業的明顯的、正式的障礙已經消除,但許多非正??式的、結構性的障礙仍然存在。 限制女科學家的發展。 無意識的社會偏見仍然阻止女性進入所謂的男性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仍然彌漫在我們的文化中。
但縱觀世界科學發展史,女性的光芒從未黯淡過▼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阿達·洛夫萊斯、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瑪麗·居里第一個發表了玉米基因圖譜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 - 開發出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AZ - B. Elion...
在婦女權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充滿偏見的社會環境中,她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成就。 在男性主導的科研世界里,她們憑借自己的實力向世界宣告,科研領域并不是男性的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