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資料(一)
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測量某一物理量時用于比較的標準量稱為單位。 為了便于交流,國際度量衡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稱為國際單位制(簡稱SI)。
2、長度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其他單位有:公里(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1 000m; 1dm=0.1m; 25px=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及范圍; ②測量時,標尺刻度線應靠近被測物體,位置應平直,不得歪斜。 零刻度線應對齊。 被測物體的一端; ③讀數時,視線應垂直于尺面并與觀察點對齊。 不要向上或向下看。
3.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 時間單位包括小時(h)和分鐘(min)。 1小時==60秒。
4、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 我們無法消除錯誤,但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錯誤。 誤差的發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和測量人有關。 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錯誤與錯誤的區別:錯誤不是錯誤。 錯誤不應該發生并且是可以避免的。 錯誤永遠存在,無法避免。
2. 動作說明
1.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現象。 在物理學中,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
2、研究物體運動時,選定作為標準的物體稱為參考物體。 參考對象的選擇:任何對象都可以作為參考對象,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參考對象(不能選擇正在研究的對象作為參考對象)。 研究物體在地面上的運動時,通常選擇地面作為參考物體。 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同一對象是移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考對象。 這就是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3、移動速度
1、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來表示。 同時,物體行進的距離越長八年級上冊物理,行進的速度就越快; 物體移動相同距離所需的時間越短,其移動速度就越快。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行進的距離。 物理學中,為了比較物體運動的速度,采用“同一時間內比較距離”的方法,即用物體運動的距離除以所花費的時間。 這樣,在比較不同運動物體的速度時,可以保證時間相同。
計算公式:v=
其中:s——距離——米(m); t——時間——秒(s); v - 速度 - 米/秒 (m/s)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 在交通運輸中,常用公里每小時作為速度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 1m/s=3.6km/h。 v=,變形可得:s=vt,t=。
2、速度不變的沿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運動速度發生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運動。 變速運動的速度用平均速度來表示。 粗略研究時,也可以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平均速度=總距離/總時間。
4. 測量平均速度
1、秒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時,表針開始轉動(啟動); 第二次按下時,手表指針停止轉動(停止); 當第三次按下時,手表的指針會彈回零位(返回手表)。 。 讀數:表中小圓圈的數值單位為min,大圓圈的數值單位為s。
2、測量原理:平均速度計算公式
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資料(二)
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所有發出聲音的物體都會振動。 當用手按下發音音叉時,發音停止。 這種現象意味著振動停止,聲音也停止。 振動的物體稱為聲源。 人類通過聲帶的振動來說話、唱歌,鳥兒悠揚的叫聲是通過歌膜的振動發出的,清亮的蟋蟀的聲音是通過翅膀摩擦的振動發出的。 振動頻率必須在20-20,000次/秒之間。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真空中無法傳播。 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形式傳播。 聲波到達人耳,引起耳膜振動,人就聽到了聲音。 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發出聲音,而空氣可以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 一般情況下,v固體>v液體>v氣體,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4、回聲是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將回聲與原聲區分開來。 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 用途:回波可用于測量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艇距離。 在測量時,首先要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測量方法是:測量從聲音發出到聲音信號反射回來的時間t。 求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聲點到物體的距離為S=vt/2。
2.聲音的特性
1. 音樂是物體有規律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高:人們感知到的聲音的高低。 當你用一塊紙板在梳齒上畫出快、慢的筆畫時,你會發現,筆畫越快,聲音就會越高。 當用相同的力移動不同粗細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得更快,聲音也更高。 結合這兩個實驗現象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高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 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 頻率單位為次/秒,也記為Hz。
3.響度:人耳感知到的聲音的音量。 響度與發生器的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有關。 當物體振動時,它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稱為振幅。 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加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少聲音的發散。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大小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語氣:由物體本身決定。 人們可以根據音色來識別樂器或區分人。
5、辨別音樂三要素:聞聲識人——根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斷; 大聲喊——指響度; 女高音歌手——指音高。
3. 聲音的運用
聲音可以用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4、噪聲的危害及控制
1、當代社會四大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2、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噪聲是指發聲體不規則、混沌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干擾人們想聽的聲音的聲音。 效果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對聲音級別進行分類; 聽力下限為0dB; 為保護聽力,噪聲應控制在90dB以下; 為保證工作和學習,噪聲控制在70分貝以內; 保證休息和睡眠,噪音應控制在50dB以下。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材料(3)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熱或冷程度。
2、單位:
①熱力學溫度采用國際單位制。
②常用單位為攝氏度(℃)。 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 它們被分成100等份。 每個相等的部分稱為 1 攝氏度。 某地溫度-3℃讀作:負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換算關系T=t+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溫度計結構:底部有一個玻璃泡,里面盛有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 內部有一根厚度均勻的細玻璃管,外部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工作。
③分類與比較:
④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其量程以確定是否適合被測物體的溫度; 并識別溫度計的分度值以獲得準確的讀數。 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將溫度計的玻璃球浸入被測液體中,等待一段時間,待溫度計的指示穩定后讀取讀數。 讀數時,玻璃球應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內液柱的上表面平齊。
2. 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結晶物質:海浪、冰、石英晶體,非晶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鹽、明礬、萘、各種金屬
熔化:
熔化特性: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融特性:吸熱,先軟化、稀化,最后變成液體,溫度不斷升高。
熔點:晶體熔化的溫度。 熔化條件: (1)達到熔點。 (2)繼續吸熱。
凝固:
定義:物質由液態到固態的變化稱為凝固。
凝固:
凝固特性:固液共存、放熱、恒溫。 凝固特性:放熱,逐漸增稠、粘稠、硬化,最后變成固體,同時溫度不斷降低。
凝固點:晶體熔化的溫度。 凝固的條件: ⑴達到凝固點。 ⑵繼續放熱。
同一物質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3、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到氣態的變化稱為汽化。
蒸發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且僅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稱為蒸發。
影響因素包括:(1)液體的溫度; (2)液體的表面積; (3)空氣在液體表面的流動。
作用:蒸發吸熱(吸收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并具有冷卻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劇烈汽化。
沸點:液體沸騰的溫度。
沸騰的條件: (1)達到沸點。 (2)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當氣壓降低時,所有液體的沸點降低,當氣壓升高時,沸點升高。
②液化: 定義:物質由氣態到液態的變化稱為液化。
方法:(1)降低溫度; (2)壓縮體積。
優點:尺寸減小,運輸更加方便。
作用:液化放熱
4、升華與升華
①升華: 定義:物質由固態直接轉變為氣態的過程。 它吸收熱量。 容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等。
②升華:定義:物質由氣態直接轉變為固態,放出熱量的過程
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材料(4)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 定義: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太陽、螢火蟲; 人造光源,如篝火、蠟燭、油燈和電燈。 月亮本身不發光,它不是光源。
2. 規則: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是通過抽象一束小光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學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看起來比實際位置要高。 這種現象表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能沿直線傳播。
4、應用及現象:
①激光對中。
②陰影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后面形成黑色區域或陰影。
③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當地球位于中間時,即可形成月食。 在月球后面的位置 1 可以看到日全食,在位置 2 可以看到日偏食,在位置 3 可以看到日環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圖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
5、光速:
真空中光速為C=3×108m/s=3×105km/s; 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108m/s。 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的2/3。
2. 光的反射
1、定義:當光從一種介質發射到另一種介質表面時,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稱為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條直線在同一平面上,法線在中心,兩角度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發光的物體將照射在其上的光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
3. 類別:
(1)鏡面反射:
定義:平行光入射到物體表面反射后保持平行
狀況:反光面光滑。
應用:面向太陽看平靜的水面,顯得特別明亮。黑板的“倒影”等都是由于鏡面反射造成的。
(2)漫反射:
定義:平行光照射到物體表面會向不同方向反射。 每條光線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狀況:反射面不平整。
應用:不發光的物體由于光照射到物體上的漫反射而可以從各個方向看到。
3.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
成像特征:等大小、等距、垂直、虛像
①圖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②像與物體、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④物體在平面鏡中形成的像。
成像原理:光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
實像:光線匯聚的實際點所形成的圖像
虛像:反射光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2、球面鏡:
定義:用球體的內表面作為反射面。
凹面鏡的性質:凹面鏡能將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于一點; 從焦點到凹面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體的外表面作為反射面。
凸面鏡的性質:凸面鏡使光擴散。凸面鏡形成的圖像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
4.光的折射
1.折射:當光從一種介質傾斜入射到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轉。 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 當折射發生時,反射也必然發生。 當光垂直照射到兩種材料的界面時,傳播方向不會改變。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現象中,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均在同一平面內; 當光從空氣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在法線方向上發生偏轉(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隨著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介質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與法線形成的角度也越大。
3、折射現象: ①從岸邊看向水面,水似乎很淺。 如果你朝看到魚的方向過去,你就無法過去;如果你朝看到魚的方向過去,你就無法過去。 從水里看岸邊的東西,好像都變高了。 ②筷子在水里好像“斷”了。 ③海市蜃樓。 ④彩虹。
從岸邊看,水中N條魚的光路N點就是魚的真實位置,N'點就是我們看到的魚,我們看到的魚比它的實際位置高。 像點是兩條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圖時,可以畫一條垂直于介質界面的射線,以方便繪制。
5、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現象。 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使用玻璃棱鏡來分散陽光。 陽光經過三棱鏡后,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被白色的屏幕接收。 白色的屏幕上,形成了一條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絲帶。 牛頓的實驗表明,白光是各種顏色光的混合體。
2.光的三基色:紅、綠、藍。 紅、綠、藍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八年級上冊物理,產生各種顏色的光。
光的色散 光的三基色 顏料的三基色
3、物體的顏色: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穿過它的有色光決定的。 如果將一塊紅色玻璃放在白色屏幕前,白色屏幕上的其他顏色的光就會消失,只剩下紅色。 這表明所有其他顏色的光都被紅色玻璃吸收,只有紅色光可以通過。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彩色光決定的。 如果將一張綠色紙貼在白色屏幕上,您將不會在綠色紙上看到任何彩色光帶。 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區域才會亮(反射綠光),其他區域就會暗(不反射光)。 。 如果一個物體反射所有顏色的光,那么它就會呈現白色。 如果一個物體吸收所有顏色的光,則該物體呈現黑色。 如果一個物體能夠透過所有顏色的光,那么它就是無色透明的。
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材料(5)
1. 鏡頭 1. 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體的半徑。
主光軸:穿過兩個球體中心的直線。
光學中心:(O)是薄透鏡的中心。 性質:光經過光中心后傳播方向不變。
焦點(F):凸透鏡可以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 這個點稱為焦點。
焦距(f):從焦點到凸透鏡光學中心的距離。
區別:凸透鏡:中間厚,兩邊薄; 凹透鏡:中間薄,兩邊厚
2. 典型光路
實像和虛像:攝像機、投影儀所形成的圖像是光線經凸透鏡射出后會聚而成的。 如果將感光膠片放在那里,就可以真正記錄所得到的圖像。 這種圖像稱為實像。 物體和實像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凸透鏡成實像的場景:光屏可以接收成像,物體和實像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凸透鏡形成虛像的場景:光幕無法接受所形成的圖像,并且物體和虛像在凸透鏡的同一側。
3、凸透鏡成像規律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幕中心大致處于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蠟燭火焰的圖像位于光幕的中心。 如果實驗過程中,無論如何移動光幕,光幕上都無法成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 蠟燭在焦點內; ② 蠟燭火焰處于焦點處; ③ 燭焰、凸透鏡、光幕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略大于焦距,在很遠的地方成像,光具座的光幕無法移動到這個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定律)
F分虛實,2f有大有小,實為反,虛為正,
3、規則的進一步理解:
(1)u=f是實像與虛像、正像與倒像、同側與對側的分界點。
(2)u=2f是圖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3)當像距大于物距時,形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 當像距小于物距時,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4) 形成實像時:
(5) 當成為虛像時:
當物體從遠處接近焦點時,圖像逐漸變大并遠離凸透鏡。
①當u>2f時,物體運動速度比圖像快
②當f
4.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綜合凸透鏡,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線的刺激,并將此信號傳遞到大腦,從而使人能夠看到東西。 到這個對象。
2、近視成因:鏡片太厚、屈光力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用凹鏡片矯正)
遠視原因:晶狀體太薄、屈光力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用凸透鏡矯正)
亮視距離:625px 近點:250px
5. 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顯微鏡鏡筒兩端各有一組鏡片。 每組透鏡都起到凸透鏡的作用。 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稱為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稱為物鏡。 被觀察物體發出的光通過物鏡,成為放大的實像,就像投影儀的鏡頭一樣。 目鏡的作用就像普通的放大鏡一樣,再次放大圖像。 經過這兩次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稱為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稱為物鏡。 我們能否看清物體,取決于我們的眼睛形成的“視角”的大小。 雖然望遠鏡物鏡形成的圖像比原來的物體要小,但離我們的眼睛卻很近。 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可以變得很大。
八年級上冊物理復習資料(6)
1. 品質
1、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物體所含物質的量稱為質量,用m表示。 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或溫度而改變,因此質量是物體本身的屬性。 質量單位:千克(kg),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 1t= 1kg=1000g 1g=
2、天平是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 天平平衡時,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上自由重量對應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能力(天平能夠稱量的最大質量); 在板上添加或減去重量時,請使用鑷子,并且不要用手觸摸重量。 保持重物潮濕和骯臟; 潮濕的物體和化學品不應直接放置在天平盤上。 托盤天平的結構:底座、游標、直尺、平衡螺母、橫梁、托盤、分度盤、指針。 使用步驟:
①放置——天平應水平放置。
②調整——使用天平前平衡橫梁。 首先將游標置于尺的“0”刻度處,然后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移至高端)使橫梁平衡。
③稱量——稱量時,將被測物體放在天平的左盤上,將砝碼放在右盤上(先大后小)。 光標可以區分較小的質量。 將標尺上的光標向右移動相當于在右側圓盤上添加了較小的重量。
2. 密度
1、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一般具有不同的質量。 由相同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成正比。
2.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 不同的物質通常有不同的比例。 這體現了不同物質的不同特性。 在物理學中,用密度來表示這種特性。 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質量——千克(kg)
V——體積——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單位是g/cm3。 g/cm3的較大單位是1g/cm3=1.0×103kg/m3。 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kg每立方米。 其物理意義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103kg。
3、密度的應用:識別物質:ρ=m/V。
測量難以直接測量的體積:V=m/ρ。
測量不易直接測量的質量:m=ρV。
3.測量物質的密度
1、量筒的用途:可以用量筒測量液體物質的體積。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觀察量筒刻度的單位。 1L=1dm3 1mL=25px3
②觀察量筒的最大測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內凹液面的底部(或量筒內凸液面的頂部)平齊。
2.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只要測量物質的質量和體積,就可以通過ρ= m/v計算物質的密度。 可以通過平衡來測量質量,并且液體的體積和不規則形狀的固體可以通過測量缸或杯子來測量。
4.密度和社交生活
1.密度和溫度:溫度可以改變物質的密度。 通常,當溫度升高時,物體的體積會膨脹(即:熱膨脹和冷收縮,低于4°C的水隨熱量收縮,并隨著冷膨脹),密度變小。
2.密度和物質識別:不同的物質通常具有不同的密度。 可以通過測量其密度來識別物質。
您可能感興趣:
1.八年級物理學第一卷中的知識點概述
2.八年級第一卷的物理審查材料
3.人物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第一卷的物理審查大綱
4.8年級物理學回顧第一卷的問題
5.八年級物理學第一卷的知識點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