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振寧先生在中國的知名度相比,李政道先生低調得多。 很多中國人甚至不知道李政道是誰,但這絕不是因為他物理成績低。 作為世界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物理學家李政道,他曾因與楊振寧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毛主席曾經見過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 如今,李政道已經95歲了。 這件事他至今印象深刻。 他對偉人始終懷有熱烈的敬意和向往。
物理學家李正道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世家。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 1943年江西聯合中學畢業后,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成功走上了物理學之路。
在浙江大學物理系,他遇到了兩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其中一位就是“中國雷達之父”舒興北,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 一是王淦昌,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他是中國“兩彈一星功績勛章”獲得者。
他師從名師,在物理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這注定了他會成為一位非凡的物理學家。 1944年,李政道轉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大學習。 這所學校培養了中國近代史上許多杰出的物理學家。 無數的優秀人才和許多國內外著名學者曾在該校學習。
當時的中國,戰亂頻繁。 為了有更好的學習條件,1946年,在吳大猷教授的推薦下,李振道前往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物理學碩士費米教授。
1955年,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200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然而,他是學物理的。 他在該領域的成就遠遠不止于此。 他開辟了弱相互作用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30歲的李振道和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并于次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世界物理學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
毛主席接見
當時李宗道正在國外留學,他其實很想回到祖國。 但由于當時中國戰事頻繁,在恩師的勸說下,李政道選擇留在具備物理學理論研究條件的美國,并在導師的建議下選擇留在美國。朋友 他于 1962 年成為美國公民。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兩極格局的影響,中美兩國長期保持著敵對關系。 李政道想要回到祖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他不可能不思念自己的國家,但他卻無法回來。
直到1971年,中美關系破冰,李政道才終于看到了回國的希望。 1971年7月29日,年近五十的李政道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他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離開祖國26年,我參觀了一些大學和科研場所。
此后,李政道多次攜妻子回到祖國。 直到1974年5月,李政道夫婦再次回國,住在北京一家賓館。 他的目標仍然是上大學。 他一直關心中國學生的學業問題,但沒想到這次回國卻給了他不一樣的機會。
5月30日上午,李正道住的地方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 他接到通知,說毛主席要見他。 接到消息后,他立即洗漱,一個小時后到達了羅慶昌,朱光亞的陪同下前往主席官邸。
這個時候,李政道還是有些緊張。 他一生見過很多大場面。 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講座,他從來不緊張。 但此時此刻,面對這位改變祖國的偉人,李政道還是感到有些緊張。 ,他沒想到毛主席會見他。
毛主席也注意到了李政道的緊張。 與李政道握手后,他一句話打破了沉默物理學家李政道,活躍了嚴肅而矜持的氣氛。
95歲了還記得當年的談話
那天到達主席官邸時,毛主席問李政道:“李醫生,你是哪里人?”
李政道回答說他是上海人,毛主席又問:“你是上海人,你去過上海嗎?”
這句話直接把李政道搞糊涂了,他如實回答:“這件事我不知道!”
毛主席笑著說:“有上海,就有下海,否則就不相容了,下海只是一個鎮。” 這句幽默的話語打破了嚴肅、矜持的氣氛,讓氣氛變得活潑、輕松。 李政道感到很輕松、很幸福。
隨后,大家就人才培養、祖國物理學未來發展、實踐與理論的關系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這次談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涉及到政治、經濟、物理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是一次愉快的談話經歷。
后來,李政道始終關心祖國的發展。 雖然身在美國,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自己和已故妻子秦竹君的名義設立“中國大學科研資助基金”,資助多項大學教育和科研事業的發展。 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的接班人努力奮斗、竭盡全力。
如今,李政道已經95歲高齡了,他依然精神抖擻。 他始終記得毛主席當年同他的談話。 他還在做著自己物理領域的理論工作,也在培養中國的科研人才。 他也經常去中國,雖然我在美國,但我一直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回報我的祖國。
概括:
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 他也是一位30歲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才,有著精彩的一生,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 雖然由于各種復雜的歷史原因他成為了美國公民,但他始終關心祖國的發展。
他曾與毛主席交談過。 現在他已經90多歲了,他仍然記得那次談話。 他必將在物理學領域和中國的物理學教育和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的名字應該被人們記住。 眾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