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讀了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達爾文》。 達爾文的書不僅有趣,而且讓我們了解很多科學發明的起源。
相傳達爾文從小就熱愛科學,到處捕捉昆蟲并進行研究。 為了這個愛好,他經常逃課。 父親知道后,經常和他吵架。 達爾文沒有聽父親的意見,一意孤行。 后來,父親發現達爾文堅持不去上學,但他仍然可以學習。 這一發現令達爾文的父親感到驚訝。 他的父親認為達爾文對他現在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可能喜歡學醫,所以就不再強迫他了。 達爾文終于如愿以償,來到醫學院做自己的研究。 最終他不僅寫出了《生物進化論》等巨著,還成為了著名教授。
在發現了學習的真正意義之后,達爾文和我有一個共同點。 我們都覺得學習是快樂的! 我們周圍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 我相信只有學習才能使人進步。 如果你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取得更多的成功,你就會更快樂。
我渴望說更多的外語,與不同的外國人交談,了解不同的文化。 我渴望繼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寫出更多、更精彩的故事。 我渴望數學越來越好,發現邏輯關系的奧秘。 我希望繼續保持好學的態度,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我渴望 - - -
總而言之,學習就是無論事情大小,只要我們不懂的東西對我們有良好的影響,能夠認真完成,并有所收獲,那就是一種學習。
達爾文的科學氣質 達爾文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談到兩種氣質對他的幫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他告訴人們,他遵循這樣一條學術原則:“我堅定不移地努力保持思想的自由,以便拋棄我的假設,無論它們多么喜歡,如果它們被證明與事實不一致的話。事實(而且我不能反對為每個問題建立一個假設),我沒有其他辦法。” 考慮到當時宗教的社會習慣力量和神學的影響,考慮到研究進化論問題的難度,我們可以理解“保持思想自由”對達爾文來說尤其有意義。 “保持思想自由”在達爾文身上體現為持懷疑態度,而不是自滿或保守。 不用說,他的進化論是對當時宗教神學的反叛,是大膽懷疑主義的產物。 他一生中最感激和尊敬的有兩位導師少年達爾文的故事,一位是漢斯·洛,一位是賴爾。 他誠懇地接受導師的指導,但這并不妨礙他保持自己的風格和思想。 例如,亨斯洛認為纏繞植物的運動是由于它們螺旋生長的自然傾向,而達爾文則根據他對溫室栽培的攀緣植物的觀察提出:“卷須或攀緣植物的運動是一種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以獲得更大的陽光和更多的空氣,有利于生存和生長,否則它們很難生存。” 再比如,賴爾曾提出關于珊瑚礁形成的火山口。 理論。
人們相信賴爾,沒有人懷疑他。 然而,達爾文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疑問:“新的事實似乎并不像賴爾所說的那樣。” 他認為珊瑚礁的形成不一定與火山有關,而是由珊瑚蟲長年累月堆積而成。 后來他自己也成為了權威,但這并沒有使他變得保守和謹慎,而是保持了懷疑和進取。 有一次,他正在讀新出版的《血婚》一書。 作者引用了比利時學者在權威雜志《比利時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的一段實驗數據:用近親兔子交配很多代,完全沒有發生任何有害后果。 人們習慣于不懷疑權威報刊上的文章。 但達爾文認為這個實驗報告站不住腳,于是他寫信給雜志社表達自己的看法,詢問這個實驗是否屬實。 果然,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復,說實驗報告是偽造的。 達爾文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偉人。 他知道對科學持開放態度的價值。 所以,他不能接受任何贊揚自己、貶低別人的做法。 面對別人的這種行為,他會直言不諱地告訴他:“我反對你如此重視我們的偉人;我通常認為:二流、三流、四流的人物都是極其重要的,至少就目前而言是這樣。”科學家們很擔心。” 他從不固守自己的理論,但又樂此不疲地深入思考、反復推敲。 關于遺傳的機制,他曾提出“泛生”假說,認為稱為“粒子”的粒子從身體各個部位輸出,匯聚到生殖細胞少年達爾文的故事,從而解釋了身體的變化,即遺傳。后代獲得的性狀。
這一假說發表后,一些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達爾文對這些批評給予了高度重視。 例如,他在批評意大利植物學家費德里科·德爾比諾( )時說:“他反對這個假設,但他的批評是公平的;我發現他的批評非常有用。” 此后,他們經常通信,討論植物。 學習問題。 正是在認真考慮批評的基礎上,達爾文從第六版《物種起源》中刪除了對泛生假說的討論。 由此可見他謙虛嚴謹的學術作風。 當然,從他1842年編撰《物種起源草案》,直到1859年才出版《物種起源》一書,我們更能理解他“貪得無厭的思想”的“深度”。 。
【讀完達爾文】相關文章:
讀后感想:達爾文04-15
讀《達爾文傳》后的感想05-21
讀完《達爾文與恐龍的真實故事》后的感想05-02
讀完熱愛生命的達爾文故事后的感想05-03
讀完《達爾文與恐龍的真實故事》后的感想11-23
讀完達爾文《物種起源》后的感想03-07
讀《達爾文》的感想03-11
我是小達爾文08-02
關于達爾文觀察的有趣事實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