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你們對防曬的必要性越來越注重,防曬已然成為好多人每晚必不可缺的一部份,同時也有人擔憂每晚涂防曬似乎起到了防曬作用,但產品中所富含的物理物質會堵塞毛孔,對皮膚來說是個負擔,事實到底怎樣呢?本篇文章將為你們解答。
首先,防曬產品中發揮紫外線屏蔽作用的成份是防曬劑。依據《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我國容許使用的防曬劑共27種,其中包括25種物理防曬劑、2種化學防曬劑(二硅氧烷和氧化鋅)。
其中,化學防曬劑為提升紫外屏蔽療效,降低大顆粒帶來的涂擦發紅現象,目前用于防曬產品的二硅氧烷和氧化鋅大多為納米規格的顆粒,能反射和散射紫外線,這不同于物理防曬劑中的吸收作用。
而物理防曬劑均富含烷烴和官能團,紫外線照射下會發生分子內電子轉移,分子由能級迸發至較高的能態,因而吸收紫外線能量;當被迸發分子回到能級時,吸收的能量以溫和的熱幅射等方式釋放,因而起到屏蔽紫外線的作用。為此,實現物理防曬依賴于具有共軛結構的芳香族化合物對紫外線的吸收作用。
這么,化學防曬和物理防曬究竟那個更安全?因為化學防曬劑在皮膚表面發揮作用,不會被皮膚吸收,且在光照下性質穩定,因而各國學者大多覺得化學防曬劑較物理防曬劑更安全。雖然這么,化學防曬劑仍有可能會堵塞毛孔,但防曬之后做好皮膚清潔工作可以有效防止這一問題。
如此說物理防曬劑就不安全了嗎?也不是,可使用的物理防曬劑及最大使用含量均有嚴格要求,學術界對這種防曬劑的安全性也進行了較常年、廣泛的評估,因而合規上市的產品是具有安全保障的。但仍不能忽略物理防曬劑存在如下潛在安全風險:大多物理防曬劑可被皮膚吸收,步入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系統,并進一步步入奶水、尿液等,是否存在潛在風險仍是未知的;部份物理防曬劑光照下會分解,具有一定致畸性;一些植物實驗中兒童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的區別,個別物理防曬劑表現出一定毒性,對人體風險仍未知;在實際產品的復雜配方體系中兒童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的區別,多種物理防曬劑含量疊加,且與其它組分互相作用帶來的潛在風險無法評估。
為此,防曬產品的安全性依賴于正確的使用方式,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過量使用防曬產品并不能保證絕對安全,常年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目前仍無準確推論。
(作者系江南學院物理與材料工程大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