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創新不斷加速發展,“神舟”往返、“天問”探火、“羲和”追日、“北斗”引導……每一個“中國人”浪漫”讓神話照進現實。 浪漫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而位于屈原故里的三峽大學,更是推動我國天文學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本期我們就走進中國三峽大學,了解學校在天文領域的“隱藏實力”。
忠心問天,星懸天
“天空在哪里?十二分為多少分?太陽和月亮安全嗎?星星安全嗎?” 屈原的《天問》自誕生以來,就引起了世人探索未知星空的興趣。 “天問”代表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追求宇宙奧秘的感嘆和千百年來探索無限遠方的不懈努力。
幾千年后,中國三峽大學高舉“探索”的旗幟,再次揚起探索的風帆,駛向無盡的天空。 作為湖北省物理學會和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單位,學校在天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天體測量學和星系天文學是其“絕活”。 學校依托深厚的學科積累,在恒星運動統計、太陽圖像平場處理、手繪太陽黑子圖信息處理、重子聲波振蕩、宇宙年齡測量、星際滅絕和其他天文學研究。
GPS1自行精度大小分布
“問天”屢創佳績——
2017年,三峽大學天體物理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高精度大型行星表GPS1; 2021年,中國三峽大學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單位,利用寬距雙星精確測量了3551對雙星的年齡。主序——白矮星雙星; 2021年,中國三峽大學研究團隊再次聯合中外團隊,利用其他巡天數據揭示銀暈恒星的化學和動力學規律; 2022年,中國三峽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蓋亞巡天數據精確測量了銀河系的質量,結果比其他國際團隊測量的平均值準確近一倍。
獵戶座附近天空lb空間中恒星“蛇”形結構的分布
“追星”從未停止——
2021年,中國三峽大學田海軍教授利用歐空局蓋亞DR2巡天數據,在太陽鄰域獵戶座天區附近發現了奇特的巨星“蛇”狀結構。 研究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2022年,中國三峽大學曾祥云博士與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合作三峽大學物理實驗預約,發現了一顆周期最短的藍色大振幅脈動變星,為系統研究BLAP物理起源提供了重要途徑。
2022年5月25日,紫金山天文臺“三峽大學之星”銅牌揭幕
“星光”照耀世界——
2021年9月,國際小行星理事會(CSBN)正式批準將紫金山天文臺2007年10月10日發現的這顆具有國際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三峽大學星”(英文名:San Xia),以表彰中國三峽大學在天文學領域的積極探索和杰出成就。 中國三峽大學星是中國大陸第13顆以大學命名的小行星。 它不僅體現了學校在天文研究方面的努力,也將見證中國三峽大學未來天文學的新成就、新篇章。
“三峽大學星”軌道圖
問天之旅浩瀚無際,但在那耀眼的星海中,已經有一顆屬于中國三峽大學的星星了。 行星日夜自轉,正如三大偉人永不停歇的奮斗; 星星不朽,耀眼奪目,正如“探索”精神的閃耀。
育人爭先,自立之路
仰望星空,三峽大學用忠誠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腳踏實地,中國三峽大學不斷探索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宏偉而順利的天文人才培養之路。
2018年5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共建的“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揭牌。 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學校物理、數學、信息技術等基礎學科的發展搭建了新平臺,也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了新模式。
依托該研究中心,中國三峽大學于2019年推出“天文探索精英班”,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共同培養優秀人才在天文學領域。 截至2022年6月,已有30余名學生參加國內各天文臺的學習或實習活動。 其中,17名學生完成了天文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免試,繼續在天文領域學習和深造。
中國三峽大學2018級本科生張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三峽大學2018級本科生曹繼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為打造三峽大學天文數學科普教育品牌,學校依托省級物理實驗示范中心,整合中國三峽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等科普資源,組建三峽大學天文、數學、物理教育實驗基地。 基地室內科普活動面積約1000平方米,室外科普活動面積約3000平方米。
基地建成后,邀請國內外院士、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多場科普報告,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科普環境。 2022年11月,基地還成功入選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
利用多功能智能實驗室開展科普活動
星辰冰霜掠過,所有人都沒有猶豫。 我們的后人在探索世界的征途中,繼續努力,繼續奮斗,繼續努力。 相信在群星的照耀下,他們的明天會更加耀眼,他們也一定會以“三巨頭”的名義再次在群星中閃耀!
青春揚帆,追夢有“理”
觀其源可知其流,觀其流可追其源。 中國三峽大學的天文研究之所以屢屢譜寫輝煌篇章,就在于它扎根于沃土,而這片沃土就是中國三峽大學理學院。
理學院自2000年建院以來,秉承“求真、篤行、奉獻、擁抱社會”的學院文化,九天逐夢。 基于巡天數據,開展恒星運動測量、大規模星表構建、恒星動力學等課題研究,揭示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歷史; 廣納賢才,多名研究員、教授等專家學者主持過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 研究項目,榮獲中國“十大天文科技進步”稱號; 許多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三峽大學物理實驗預約,成長為相關領域的骨干力量。
全國著名天文學專家趙剛教授為理學院學生做學術報告
以天文學為榮,但不限于天文學。 經過多年發展,理學院凝聚了多個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 “應用數學”獲批湖北省重點學科,“物理學”獲批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應用數學”、“凝聚態物理”獲批學科設立楚天學者崗位。
與學科實力相匹配的,是湖北省高等學校兩個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60余名副教授以上教師的“元氣”,以及湖北省弱磁檢測工程技術研究,校企合作建有兩個省級光電檢測技術研發中心、兩個磁性功能材料與信息技術宜昌市重點實驗室,以及多所學校的“硬核支撐”級研究機構。
理學院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在優勢學科的帶動下,理學院的專業實力“不容小覷”。 學院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統計學5個本科專業。 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專業。
學科競賽也“大放異彩”。 2019年,理學院獲得數學建模國家級獎項200余項,獲獎數量居全省第一; 2020年,理學院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榮獲3F獎(國家特等獎提名)。 、M獎(國家一等獎)12個、H獎(國家二等獎)42個,獲獎率高達40%,創下新紀錄; 在其他競賽中,理學院學生也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 獎。
理學院的一些競賽榮譽
在這里,學生還可以與兩院院士、杰出學者、杰出校友、知名企業家“面對面”見面; 他們可以在“第二課堂”體驗不同的教學實踐,實現個性化發展。 離開學校后,學院畢業生在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用人單位眼中也是“燙手山芋”。 近年來,理學院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錄取率超過25%。 在這里學習有美好的未來。
星空浩瀚,但探索永無止境。 懷著更加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三峽大學理學院正在追逐夢想,即將取得豐碩的成果。 如果你也想在《探月追星》中遨游浩瀚宇宙,在《數學的真正趣味》中領略科學的奧秘,歡迎加入中國三峽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