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們40多歲的時候,兄弟倆先去了法國波爾多大學學習了兩年,然后轉學到了著名的勃艮第大學的一個著名研究小組,研究理論物理。在法國。 1999年,弟弟通過了最低級的答辯,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 哥哥答辯失敗,但答辯委員會決定,如果他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3篇論文,他可以再試一次。 2001年至2002年,博斯兄弟在 、、、ical等物理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 2002年7月物理學家索卡爾,弟弟也以最低成績通過了答辯,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兄弟倆無意留在學術界,繼續做他們的老本行——拍電視。 他們的論文大多發表在低水平的學術期刊上,并且像大多數科學論文一樣不會引起注意。 但2002年10月22日,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揭開了博斯兄弟博士論文的內幕。 在電子郵件中給一些同事。 他認為,薄兄弟的論文是一篇故意捏造的偽科學論文,是薄兄弟為揭露學術期刊評審機制弱點而進行的惡作劇。 這封電子郵件被廣泛傳播,并很快成為物理學界的大新聞。 這位“知情人”包含了一些虛假信息(例如博斯兄弟的論文答辯是在同一天在鏡頭前進行的),因此這位物理學家后來公開向博斯兄弟道歉。
聽到傳聞后,很多人都翻出了薄氏兄弟的論文,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些論文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狀態,屬于量子引力理論和超弦理論領域。 據專家評審,它們實際上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垃圾論文,用一些術語拼湊而成。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轟動一時的索卡爾事件。 1996年,紐約大學理論物理學家索卡爾向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雜志《社會文本》提交了一篇利用量子引力理論研究社會文化的論文。 這篇論文發表后,索卡爾在另一本期刊上宣稱這是一場騙局,這篇論文是用量子力學術語拼湊而成的毫無意義的垃圾物理學家索卡爾,目的是讓這篇論文成為一部對科學一無所知卻喜歡批評科學的后現代論文。 發一篇有代表性的刊物來出丑。
現在理論物理學家不禁擔心,博斯兄弟事件也是一場惡作劇,是人文界人士對索卡爾事件的報復,目的就是為了讓理論物理難看嗎? 10月23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理論物理學教授貝茲發表文章《物理學被逆索卡爾惡作劇愚弄了嗎?》 ”,將此事發表在互聯網物理研究討論群上,引發熱議,評論數以百計,其中包括博斯兄弟、索卡爾,以及索卡爾的主要反對者之一、科學知識社會學派(一個認為科學知識柯林斯這個僅是文化建構而非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學派參與討論,薄兄弟多次以真名和筆名回答有關其論文的問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美國、英國《獨立報》、《自然》雜志、法國《世界報》也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并成為社會事件。
此后,薄兄弟再沒有發表過論文。 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科學研究”。 他們創建了“國際數學物理研究所”來研究他們的物理理論,并制作了電視節目、出版了書籍來介紹他們的“學術成果”和對事件的看法,都被批評為低水平。 科學錯誤。 2004年12月,法國天文學會出版的科普雜志《天空與空間》發表了一篇批評他們的文章,他們起訴法國天文學會誹謗。 2006年9月,法院做出了博斯兄弟敗訴的判決,責令他們承擔法國天文學會的法律費用并支付2500歐元的賠償金。
這場爭議的焦點在于,薄兄弟是惡作劇還是真心實意地做科研? 他們的論文是毫無價值的垃圾還是有很多錯誤的合法論文? 這樣的論文怎么能通過評審并發表呢? 他們怎么能憑借這樣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呢? 媒體更感興趣的是,理論物理學的研究是否已經達到了如此神秘的程度,以至于連理論物理學家自己都難以區分垃圾論文和合法論文? 然而后現代反科學家想利用這一事件為索卡爾事件挽回一些面子。 作為一名人文學者,柯林斯參加了物理研究討論小組,物理學家聚集在一起發表高水平論文。 這就是他的意圖。 但他歪曲了對手的觀點,被物理學家和索卡爾指出后,不得不向索卡爾道歉。
國內一些追隨柯林斯的人文學者也試圖將兩件事混為一談,懷疑博斯事件是人文學者對科學界的回擊,暗示這一次輪到科學界出丑了,并且問“科學是不是和人文一樣,已經發展到了很深的技術層面,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圍?”、“科學家天生就對科學有判斷力嗎?一些自稱科學工作者天生就敢說三道四嗎?”談人文,甚至說人文都是廢話?一個持有舊式科學觀的人還有資格自稱科學權威嗎?
必須看到,薄氏兄弟事件與索卡爾事件的聯系只是謠言剛剛開始、真相尚未明朗時的猜測。 薄兄弟斷然否認他們在惡作劇,并盡職盡責地回答了有關他們論文的學術問題。 他們也沒有惡作劇的動機。 作為以科普為職業的公眾人物,這起丑聞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損害了他們的形象(相反,索卡爾通過惡作劇成為了科學界的英雄和公眾人物)。 我在網上看到了博世兄弟和理論物理學家的交流。 雖然我不太理解其中的專業內容,但從措辭中,我能感受到兄弟倆真誠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科學發現,并且不屈不撓。 他們武斷地捍衛自己的觀點,而專家則認為他們的基本概念不清楚,缺乏專業訓練。 這和我見過的一些“科學妄想”非常相似。
其實,當我們中國人見識過太多“假真文憑”后,就不難理解薄兄弟的所作所為無非是娛樂圈的名人試圖獲得鍍金的博士學位文憑。 辯護委員會的成員也明白這一點。 他們很清楚,兩兄弟的學術水平不合格。 他們只是覺得讀了十年博士卻沒有工資,沒有立功,很辛苦。 更何況,現在擁有博士學位也沒什么特別的。 (導師的話),或者認為兄弟倆在科普方面的貢獻值得贊揚(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解釋),所以他無奈地屈服了。至于他的論文發表在幾個學術期刊上,只能怪編輯和審稿人太不負責任,沒有仔細看稿件。 或許兄弟倆出身知名研究組的事實讓編輯和審稿人都明白。 先入為主的積極觀點。 嚴肅的學術期刊上出現不合格、虛假、偽科學甚至“科學偏執”的論文并不罕見。 反正現在學術期刊那么多,一本被拒了,就會換另一本。 總會有期刊標準不高或者審稿人出錯的時候。
如果你真的想用這個不合格論文和文憑的例子來攻擊科學界,還有更多。 該事件引起關注,因為最初被懷疑是一場惡作劇。 但即使真的是騙局,也不能用來證明科學家已經失去了判斷科學的能力。 畢竟,個體科學家不能代表科學界,就像個體人文學者不能代表人文界一樣。 索卡爾還一再聲稱,他的騙局“并不能證明整個文化研究領域,或者科學的文化研究——更不用說科學社會學了——是荒謬的。 也不能證明這些領域的學術標準不嚴。 (也許是這樣,但這必須有其他依據。)”他只是利用這一戲劇性的事件來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用“其他依據”來證明“情況確實如此”:他出版了一本專著《學術》 《欺詐》詳細揭露了假裝懂科學的后現代反科學“大師”。 顯然,反科學家如果想為博斯兄弟事件辯解,就應該寫一本類似的專著來揭露科學大師的無知。
反科學家質疑科學真是本末倒置。 科學(尤其是尖端科學)已經發展到非常深的技術水平,超出了常人的理解,這應該是很長一段時間的共識。 或許只有“科學偏執狂”才不買這個賬。 問題是人文學科是否已經發展到像科學那樣的專業化水平。 一些人文學者是這么認為的,但索卡爾等人卻用大量事實證明,他們只是用欺騙手段來編造事情。 由于人文學科缺乏自我糾錯機制,騙子可以橫行,無知無能的人甚至可以被尊為大師。 即使索卡爾等人的曝光,也不會損害他們在人文界的地位。
但正因為科學最終要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并有自我糾錯機制,所以國際科學界很少有人會因造假論文而出名。 即使造假成功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最終也會被科學界本身注意到。 這個人被曝光了,他的名譽也被毀了。 林肯有句名言:“你可以暫時欺騙多數人,你可以永遠欺騙少數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多數人。” 這僅在科學界是極其正確的。 即使某個科學領域發展到只有少數人了解的地步,也沒有學術江湖騙子的生存空間。 博斯兄弟事件首先被物理學家曝光,引起關注,隨后被眾多物理學家審視。 這證明科學有自我糾正的能力。
2008 年 8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