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學者阿蘭·阿斯佩、美國學者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學者安東·塞林格。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為了表彰他們“用糾纏光子進行實驗,證偽貝爾不等式,開創量子信息科學”。
獲獎者之一安東·塞林格(Anton )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 潘建偉院士留學奧地利時的博士生導師。 他還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愛因斯坦講座教授。
安東·塞林格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與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離不開潘建偉院士團隊提供的強大科研支持。
在10月4日公布的諾貝爾獎官方說明中,大量引用了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貢獻。
安東·塞林格獲得諾貝爾獎時提供的量子通信實驗論文中,有四篇是關于量子通信實驗的論文。 除了安東·塞林格的名字外,全部都署有潘建偉的名字。 并且均為第一或第二作者。
同時,還有三篇論文介紹我國“墨子”號成功發射后,我國科學家在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所做的相關工作和重要貢獻。
關于潘建偉團隊在中國的科研工作,文章中一共提到了7個項目。
在國際合作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安東·塞林格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別是在青年科研人員合作和雙方學生交流方面,他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奧之間的學術交流以及多國量子研究的國際合作。
為了表彰安東·塞林格教授為中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以及我國科技人才培養做出的杰出貢獻,安東·塞林格教授還被授予2020年中國政府友誼獎。
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國科學家確實做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貢獻。
潘建偉表示,如果沒有我國后續工作的推動,量子通信的早期工作只能是夢想,無法成為現實。
目前,我國量子信息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為了與中國進行科技競爭,美國出于對中國“墨子”、“九丈”計算機等重要科研成果的考慮,緊急啟動了量子行動計劃。
潘建偉及其團隊在量子信息通信領域的研究和實驗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16年,我國“墨子”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為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學實驗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物理學家潘建偉,潘建偉研究團隊研究的“九章”量子計算機構建了76個光子的100個圖案。 其計算速度比國外最快的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實現了“量子計算優勢”的里程碑式飛躍。
這項科研成果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未來可以應用于生物醫學的技術創新和人類思維意識的擴展,甚至可以應用于平行宇宙蟲洞的研究和星際旅行等。
2021年,潘建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于62位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祖沖之”的研究論文。
“祖沖之號”62位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樣機成功實現可編程二維量子行走。
科學的發展體現在科學家不斷打破經典傳統理論體系、不斷創新的努力。
300多年前的牛頓經典力學就被100多年前的愛因斯坦時空不變性的理論基礎所打破。
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大量的量子力學理論和實驗研究,進一步突破了愛因斯坦光速恒定的理論基礎,開辟了人類科技史上的另一個全新時代發展。 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物理學家潘建偉,隨著科學家深入研究、做出更多貢獻,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