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取得“諾貝爾獎級”成就
1902年6月27日,趙忠堯出生在浙江諸暨的一個沒落家庭。 其父趙繼和行醫為生,為人正直。 他對國家的積貧積弱悲痛欲絕,對社會貧富不均充滿憤慨。 但由于學歷有限,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趙忠堯一生牢記父親的教誨,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義無反顧地將國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1927年冬,趙忠堯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部,師從該校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密立根教授。 在博士論文選題過程中,趙忠堯重點學習了多項技術。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冒著激怒密立根的風險,他得到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實驗課題。 經過一年多的日夜努力,趙忠堯發現了硬伽馬射線穿過重物質時產生的異常吸收和特殊輻射,并將這一重大發現寫成兩篇論文,分別于1930年5月和10月發表。 。 這實際上是電子-正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的實驗證據。 趙忠堯為世界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然而,193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發現正電子獎時,趙忠堯并不在名單上。 時任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埃彭回憶說,半個多世紀后,評審會議確實討論了趙忠堯關于這一重要發現的工作,但那是因為另外兩位學者正在重復這個實驗。 獲得的錯誤結果以及著名論文中對趙忠堯論文發表日期的錯誤引用,讓人對趙忠堯的開創性貢獻產生懷疑。 回顧過去,Expon坦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不安且無法彌補的遺漏”,“趙忠堯是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931年秋,趙忠堯從德國訪問英國途中得知中國發生了“九十八事變”。 他心中焦灼,決心盡快回國,“千方百計探尋報效國家之道”。 當時,中國的核物理研究尚屬空白。 趙忠堯回到清華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開設了中國第一門核物理課程,組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并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 一系列研究工作培養了錢三強、何澤輝、王大珩等中國物理學界的棟梁之才。 除了教學科研之外,趙忠堯還日夜苦思,嘗試各種救國之道,包括科學救國、平民教育、產業救國等。 在他看來,只要能讓國家富強,他都愿意盡力而為。 著名的“中華牌”鉛筆最初起源于趙忠堯等人創辦的“長城牌”鉛筆廠。 1937年七七事變后,趙忠堯不愿去日軍占領的地方工作,先離開了北京。 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西南聯大、中央大學。 趙忠堯淵博的知識、精心的備課、認真的教學態度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肩負重任再次遠赴美國,
歷經磨難回到祖國
1946年6月,趙忠堯作為中國物理學家的唯一代表,前往現場觀摩美國原子彈在太平洋試爆。 此行,趙忠堯還肩負著了解核物理研究最新進展、嘗試采購核物理實驗設備的重要任務。
粒子加速器是最基本的核物理實驗設備。 由于美國資金極其緊張,技術出口限制嚴格,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自己設計靜電加速器。 為了研制加速器,趙忠堯放棄了自己原本感興趣且擅長的核物理實驗研究,轉而投身于工程技術的研究。 當時,很多人都感到不解。 有人嘲笑他是個“傻瓜”,把時間花在沒有結果的事情上。 有好心人勸他:“加速器又不是你的專長,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呢?” ”趙中遙不理解別人的嘲笑和朋友的勸告,但他也不能茍同。失去了幾年從事科研的寶貴機會固然可惜,但趙中遙更欣慰的是,他已經把精力花在最有利于祖國科學發展的事情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 趙中遙大喜,立即開始準備回國。 此時中美之間的直航已經中斷,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香港。 經過五個月的努力,趙中遙終于登上了著名的威爾遜總統號,從洛杉磯起航回國。 陪同他的還有鄧稼先、葉篤正等百余名中國留美學者。 沒想到,剛上船,FBI特工就趕到了,并以違反出口法為由扣押了趙忠堯帶來的一批公開出版的物理書籍。 不過,趙中遙本人卻能夠將所有重要設備提前運回國內。 逃離。 然而,一路上的曲折還遠沒有結束。 美國當天就后悔放走了趙中遙。 美軍最高指揮部連續下達三項逮捕令,阻止趙中遙。 當船經過日本橫濱時,美軍武裝人員氣勢洶洶地沖上船,將趙忠堯、羅世軍、沉善炯關進日本巢鴨的美軍監獄。 美軍無理扣押中國科學家的消息引起國際輿論高度關注。 中方不僅掀起了譴責美國政府暴行和營救趙忠堯等三人的巨大浪潮,美國科學界也提出了嚴厲質疑和強烈抗議。 1950年底,趙忠堯克服重重障礙,終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國。 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紛紛發表專題報道和采訪,高度評價趙忠堯的愛國精神。 1951年1月,趙忠堯到達北京。 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設宴歡迎宴會,李四光、竺可楨、吳有訓、裴文忠、錢三強等數十位著名科學家出席。 趙忠堯在會上動情地說:感覺祖國的一切都是新的,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我從來沒有上過大場面,我為自己沒有為人民做太多事情而感到羞愧。 我感到非常興奮又不安。 我只想盡快投入具體工作,為新中國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堅定不移地報效國家,
終于成為“大師”
趙忠堯回國后,立即致力于加速器技術的研發和相關人才的培養。 在他的領導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建成了中國第一臺靜電加速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誕生; 在他的培養和指導下,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迅速成長。 他把方向但不包辦一切,讓年輕人做自己的事,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 他平易近人,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同時對年輕人的成長也有嚴格的要求和督促; 他為人正直、忠誠、誠實,并且有一種“扭扭捏捏”的感覺,對已決定的事情堅定不移。
1992年6月,“趙忠堯教授九十華誕慶典”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 數百名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社會各界人士以及趙忠堯第六代學生代表出席會議向他表示祝賀。 “海外錦繡歸故里,桃李不言,行行自有過失”。 23位“兩彈一星”英雄中有8位是他的學生。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均受其傳授。 1995年,趙忠堯榮獲“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他把自己的獎金全部捐給了自己曾就讀和任教的五所大學,激勵后人繼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努力。 2002年是趙忠堯先生誕辰100周年。 葉明翰院士在紀念會上的賀詞中盛贊趙先生“為我國培養了幾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是‘兩彈一星’工程的奠基人”王淦昌、趙九章、彭煥武、錢三羌師、王大珩、陳方云、朱光亞、鄧稼先。” 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也深情地說:我的老師趙忠堯教授是中國原子能之父。 王淦昌、錢三強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只有這樣的愛國教師,才能培養出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正是因為如此熱愛自己的祖國,他才愿意放棄自己享有盛名的物理研究,轉而埋頭于枯燥的工程技術。 他毅然放棄了美國良好的工作機會,在回國途中歷盡艱辛。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仍然懷有大愛的精神。 最真誠、最執著的信念; 正是因為他對科學的忠誠,他一生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他的工作從不建立在熱情的幻想之上,而是一點一滴地爭取實際的進步。 去實驗室、閱讀文獻是他一生的簡單樂趣。
趙忠堯將自己一生中最閃亮的篇章融入到了祖國宏偉的事業中。 他回國10多年后,我國自制原子彈試驗成功,中國的大國地位確立。 趙忠堯先生90歲時,寫了一部簡短的自傳,題為《我的回憶》。 文章寫道:回顧我的一生,我經歷了很多坎坷。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展。 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 這句平淡卻高貴的話語,正是趙忠堯畢生愛國心的真實寫照。
趙忠堯
(1902.6.27—1998.5.28),浙江諸暨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我國近代物理學先驅。 1925年畢業于東南大學,1927年赴美國留學,1930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回國后物理學家趙忠堯,先后任教于清華大學、云南大學、西南聯大、中央大學. 1946年赴美國觀察原子彈試爆物理學家趙忠堯,并留美采購核物理實驗設備和其他科研設備。 1950年回國,在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 1958年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系。 1973年后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1995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