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理論讓愛因斯坦感到困惑,他稱其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他的觀點表明量子糾纏理論是不完整的。 現在,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使用通常與量子物理學無關的東西:人類意識來證明愛因斯坦到底是否正確。
量子糾纏理論表明,兩個空間上分離的粒子可以相互影響,即使它們相距數光年。 因此,兩個粒子之間的信號傳輸速度將超過光速,這似乎違反了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不同意量子糾纏理論物理學家來,并稱其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他認為量子糾纏理論中缺少一些東西,可能有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論可以解釋粒子的行為,而無需訴諸奇怪的瞬態效應——盡管他無法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為了完善愛因斯坦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貝爾于 1964 年創建了一項測試,稱為貝爾測試。 在實驗中,他創造了兩個糾纏的粒子,并將它們發送到不同的方向,使用設備測量每個粒子的自旋。 科學家們使用隨機數生成器來更改設備上的設置,例如測量粒子的旋轉角度為 +45 度還是 -45 度物理學家來,這意味著每個粒子不可能知道另一個粒子的設置。 然后,對幾對隨機糾纏的粒子進行測量。
如果愛因斯坦是正確的并且遠距離沒有作用,那么測量結果將得到更多實驗的支持。 不幸的是,迄今為止所有這些實驗都表明愛因斯坦是錯誤的,幽靈般的遠距離作用是存在的。
對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隨機數生成器可能不是真正隨機的,而是由尚未發現的潛在物理機制控制的。 這種所謂的“超決定論”可以解釋觀察到的相關性。 加拿大周邊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哈迪博士現在希望通過使用一種意想不到的工具來繞過這一機制:人類思維。
在 Hardy 博士提出的實驗中,兩個粒子相距 100 公里,兩端各有 100 人,每個人都連接著一個可以讀取他們大腦活動的耳機。 由此產生的大腦活動信號用于控制每個測量設備上的設置,然后對每個粒子進行大量測試。
日內瓦大學的吉辛教授認為哈迪博士提出的實驗是有意義的,但他也質疑使用非結構化的大腦信號來控制這些設置。 他認為這本質上與使用隨機數生成器相同,并且實驗最好應該使用有意識的思維來進行。
如果測量之間的相關性與之前的貝爾測試不符,則意味著違反了量子理論,表明遠距離幽靈作用不存在。 除了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之外,這一發現還將引發關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爭論。 哈代博士說,即使物理定律統治著物質世界,如果人類的思想不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也許能夠利用自由意志來克服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