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精英講座
身份證號|
17歲考入北大,20歲考入哈佛,32歲晉升教授。這樣一個出生在中國、閃耀在美國的物理天才竟然跳樓自殺了34歲時于法國巴黎去世。
消息傳出,學界震驚。 無數人對他的去世感到困惑和遺憾。 無數人試圖追尋其背后隱藏的真相,卻只發現了一個謎團。
1995年10月5日,加州大學下令全校下半旗哀悼,只是為了悼念這位天之驕子——馮溪橋的突然離去。
圖片來源自
幾個月后,美國物理學會(of)在其著名月刊《今日物理學》(Today)1996年第一期上刊登了他的訃告,并附上一張黑白照片,以示其重要性。
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對他的去世感到極為震驚和遺憾。 他在追悼詞中高度評價他:“was one of his. has gone a young star.(馮溪橋是他這一代物理學家的領軍人物,物理學界失去了一顆明亮的新星。)”
圖片來源自
在馮溪橋短暫而輝煌的34年人生中,他一直被公認為中國天才,擁有諸多榮譽和光明的未來。
他以第一批第四名的成績考入哈佛物理系,三年后獲得博士學位。 1992年,他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 8年間發表論文80余篇。 他的速度和水平是無與倫比的。
我們無法想象,如果他能平安活到35歲,他的智慧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和奇跡……
01
少年天才,榮耀無限
馮溪橋1960年10月1日出生于北京,父母均為高級知識分子。 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他提供了優質的教育學習環境。
父親馮周鵬是國家經委總工程師,母親沈文云是解放軍304醫院胸外科主任。 他還有一個弟弟,比他小6歲的馮依依。 他非常有才華,后來考入了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圖片來源自
馮溪橋從小就聰明好學。 他不僅學習成績在班里始終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藝,興趣廣泛。 他從兩歲半起就跟隨祖父學習中國水彩畫。 目的不是為了在繪畫領域取得成功,而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
馮溪橋7歲的時候就愛上了小提琴,于是父母花高價給他買了一把。
不幸的是,當時正在發生十年浩劫。 小提琴是有的,但樂譜卻很少見。 為了鼓勵和支持馮溪橋對音樂的興趣,她的媽媽和爺爺精心手工抄寫了許多小提琴練習曲,每一筆都為小溪橋的人生架起了一座音樂橋梁。
小提琴也因此成為陪伴他一生的重要精神伴侶。
圖片來源自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馮希奇17歲時順利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77級。
馮溪橋不僅非常聰明,而且勤奮好學。 剛進入大學時,他的成績并不突出,但進步很快。
剛入學時,馮溪橋參加了系里安排的英語考試,根據考試成績被分到了快班。
沒有達到高級站立班資格的馮溪橋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很弱,所以他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在宿舍樓前走來走去,背單詞; 他每個周末騎自行車回家,并把新的詞匯卡放在車把上。 利用路上的碎片時間來背單詞。
不久之后,他開始閱讀完整的英文科幻小說。 讀完整本書,他只遇到了6個生詞。 到了三年級,他的英語能力在班里遙遙領先,并在理科英語競賽中獲得第一名。
圖片來源自
同樣在三年級下半段,李政道教授主持了首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試(中美)。 通過考試的中國學生將有機會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學習物理。
這個消息讓無數北大學子興奮不已,其中就包括馮溪橋。 事實上,當時馮溪橋只讀了兩年半的大學,并沒有學過多少課程。 那年的考試用的是博士生的題目。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資格考試,其中包括很多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深奧的課程,考試難度很大。
但如此難得的機會,鳳溪橋卻不愿意放過。 為了準備這次考試,他開始自學高中物理課程。 他努力學習了幾個星期。 他的大腦始終處于緊張狀態。 他患有失眠癥。 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經過兩天的考試,馮溪橋已經快累壞了,疲憊不堪。
圖片來源自
幸運的是,努力有回報。 最終結果揭曉。 馮溪橋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中美物理學研究生考試,成績位列北大第一、全國第四。 他是當年中國最年輕的傳球者之一。
緊接著,他憑借流利的口語和敏捷的思維順利通過了面試,被哈佛大學物理系錄取。
此時,馮溪橋才二十歲。
北京大學物理系77級畢業照(1981年6月)
02
人生巔峰時跳樓自殺
對于馮希喬來說,1980年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一年,20歲的他提前完成了北大的課程,漂洋過海來到哈佛大學物理系學習。
在哈佛校園的頂尖物理學研究生中,馮溪橋沒有表現出任何膽怯的跡象,穩穩地躋身尖子生之列。 我不僅能很快地理解老師的課堂內容,而且課后只需要花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作業,而且我的考試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20歲出頭的馮溪橋,完全符合大眾對天才的想象。
他出身名門望族,溫柔有禮,會拉小提琴,還組織過音樂會,表現出許多東方學生中少有的熱情和開朗。 關鍵不僅是他又瘦又帥,而且還是一個超級大學生。
馮溪橋曾獲得哈佛大學最高榮譽“年度杰出研究生獎”。 要知道,這個獎項向來只對哈佛最優秀的研究生開放。 獎學金足以支付整個學期的費用,讓他們不會受到學術以外的經濟問題的困擾。
當時,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對他寄予厚望:“馮溪橋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者”。
圖片來自網絡
23歲那年,馮溪橋開始在物理期刊上發表凝聚態理論的文章。 僅他的第一篇PRL文章就被引用了300多次,足見他對當今凝聚態物理的影響。
哈佛大學物理系圖書館櫥窗里展示著西喬的博士論文
到達美國四年半后,馮錫橋提交了博士論文,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隨后,他接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助理教授的教學職位,準備迎接學術生涯的新篇章。
可以說,馮溪橋的學術成就在UCLA達到了頂峰。 他平均每年發表十幾篇文章,8年時間發表了80多篇文章,涵蓋了凝聚態物理理論的多個方面,成為物理學界的著名人物。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圖片來源自
那時的他,才華橫溢,前途光明。 無論是在北大還是哈佛,他都遙遙領先,幾乎從未感到沮喪或困惑。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會因情感受挫而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
03
深愛不長久,智慧會受損
1996年9月16日,馮溪橋在法國巴黎突然去世。 他當時只有34歲。 消息一出,引爆了當時的物理學界。
馮溪橋的死因至今仍沒有確切答案,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他為情所困,為情自殺。
在馮溪橋錄制的《我和我的美國女友》一文中,我們或許能看到一些端倪。
在北大期間,馮溪橋曾經有過一個同系的女朋友。 兩人一起赴美留學,分別就讀于兩所名校。
但由于兩人學業繁忙,在一起的時間少,分開的時間多,在美國第三年,女友就跟他提出了分手:“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沉重的打擊。我當時很迷茫,不知道,無論怎么開始。”
上大學時的西喬與父親、母親和弟弟(北京,1980)
(馮依依提供)
后來,馮溪橋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美國女孩勞爾。 兩人相愛,但很快就分手了。 離開拉烏爾后,馮溪橋認識了同校的艾格瑞。 兩個姑娘一個憂傷如秋,一個溫暖如春。 他一度在兩個女孩之間搖擺不定,無法選擇。
當他反思時,他說:“這是我在波士頓經歷的最糟糕的經歷。”
直到1991年,馮錫橋30歲的時候,他才認識了一位當時是法學院三年級學生的女學生。 他堅信,這就是能陪伴他一生的理想伴侶。
他們一拍即合,相處甜蜜,還一起游覽歐洲物理學家哈佛,甚至同居了一年多。 馮熙喬自然是向她求婚了,對方也答應了。
在馮熙喬的設想中,他的愛情和婚姻將從這里迎來新的開始,但結果卻并不理想。
女孩在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剛進入職場時非常忙碌。 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美國男孩,然后愛上了他。
當得知未婚妻出軌的消息后,馮溪橋深感震驚:“我們同居兩年多了,這是對我的第二次大打擊,我感到非常沮喪。”
愛情路上接連遭受兩次重大打擊,對馮溪橋來說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他決定給自己一段休息時間,埋頭于研究工作三年。
他開始研究近紅外光,并于1994年夏天取得重大成果,努力推動成果商業化,使其成為新型醫療器械,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馮錫橋教授與他的父親、母親和弟弟(1994年在洛杉磯)
圖片來源自
然而,一帆風順的學業之路并不能彌補愛情路上隱藏的傷痕。 1995年9月,巴黎警方通報,年僅34歲的馮溪橋在法國同事家中猝死。
當時有傳言稱他正在追求一位比他大10歲??的法國女子,但遭到拒絕。 受到重創后,他站在高樓上縱身跳下,拋下理想和生活,走向無聲的絕望和死亡。
如今,馮溪橋被永遠埋葬在風景秀麗、面朝北京的洛杉磯一處墓地。 他靜靜地躺在夢想起航的地方,遠遠地望著家鄉。
他曾在文章中寫道: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我很難回答,既是又不是。我想回答,中國是我母親的國家,美國是我父親的國家,我也愛我的母親愛我的父親并不矛盾。
唯一矛盾的是,如果這兩個國家打起來,那么我的心仍然會向著我們的祖國,我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仍然對我們的祖國有感情。 ”
“人生就像一場逆境之旅,我也是一個旅行者。” 說到生活,天才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
或許,對于一路順風、經歷過成功的天才馮溪橋來說,情感上的挫敗變得更加難以承受,這種壓力將他推向了極致。
對于他來說,短暫而輝煌的34年人生,承載了太多的贊譽,創造了太多的輝煌。 無論其背后的真相如何,他的去世都給科學界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
:
今天:馮
馮溪橋:我和我的美國女友
知識分子:痛惜天才:北大20歲17歲哈佛教授34歲英年早逝
世界華人周刊:中國天才的短暫一生:20歲進入哈佛,34歲自殺,死因至今成謎
馮溪橋:北大史上最著名的天才,34歲在巴黎跳樓身亡,令人遺憾
作者:《精英談話》作者,90后,英國海歸物理學家哈佛,用心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