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他第一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綜合數學、物理和天文學,拓展、深化和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 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論。 這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假設,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駁斥了托勒密的地心說,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他用系統(tǒng)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純粹思辨的傳統(tǒng)自然觀,創(chuàng)造了以實驗事實為基礎的具有嚴格邏輯體系的現代科學。 因此,他被譽為“現代力學之父”和“現代科學之父”。 他的工作為牛頓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我再說一件事:我不知道為什么,但我就是喜歡他的眼神!
第二名:牛頓
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自然哲學》《數學原理》《光學》的作者”。
在1687年發(fā)表的論文《自然法則》中,他描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 這些描述奠定了接下來三個世紀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通過證明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萬有引力理論之間的一致性,他表明地面物體和天體的運動遵循相同的自然定律; 他為日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方面,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原理,并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 在光學領域,他發(fā)明了反射望遠鏡,并根據對棱鏡將白光發(fā)散到可見光譜的觀察,發(fā)展了色彩理論。 他還制定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聲速。
在數學方面,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fā)展微積分的功勞。 他還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逼近函數零點的“牛頓法”,對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我再說一件事:我不知道為什么,但我就是不喜歡他的眼神。 但我想問他一個問題:“終身未婚是什么感覺?”!
第三名: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逝世,享年76歲。猶太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國烏爾姆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 1900年,他畢業(yè)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并成為瑞士公民。 1905年,愛因斯坦在蘇黎世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提出光子假說,并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他因此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并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 1915年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chuàng)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時代。 他被公認為繼伽利略和牛頓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時代》雜志評選為“世紀偉人”。
我再說一句:我堅信他所說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相對性”。
第四名:麥克斯韋
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erk,1831~1879),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 經典電動力學的奠基人,統(tǒng)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831年6月13日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1879年11月5日卒于劍橋。
1847年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并畢業(yè)于劍橋大學。 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學擔任教授,最終在劍橋大學任教。 1873年出版的《論電與磁》也被視為繼牛頓《自然哲學數學原理》之后最重要的物理學經典。 麥克斯韋通常被認為是物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 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氣工程,也就沒有現代文明。
我再說一句:他的數學天賦第一次讓很多人嫉妒。 不仔細看,有點像馬克思。 下次你看到留胡子的男人時,要小心。
看看其他網友給出的排名。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學家是人們根據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選出的十位杰出代表。
牛頓
艾薩克·牛頓(Isaac ,1643.1.4-1727.3.31) -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 在1687年發(fā)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他描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 然而,人們仍然不知道萬有引力和其他力的作用機制。 這些描述奠定了接下來三個世紀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德裔美國猶太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創(chuàng)始人,相對論、“質能關系”和激光的提出者,“決定論”的捍衛(wèi)者量子力學的解釋”(振動粒子)——一個不玩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時代》雜志評選為“世紀偉人”。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詹姆斯·克拉克,1831.06.13-1879.11.5)——19世紀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 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統(tǒng)計物理、光學、力學、彈性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特別是他的電磁場理論建立了電、磁、光的統(tǒng)一。 這是19世紀物理學發(fā)展最輝煌的成就,也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成果之一。 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 這一理論預測后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驗證。 他為物理學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造福人類的無線電技術是基于電磁場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
玻爾
尼爾斯·大衛(wèi)·玻爾(Niels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 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的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解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玻爾是哥本哈根學派創(chuàng)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丹麥皇家科學與文學學院金質獎章獲得者、丹麥皇家科學院榮譽博士學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及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亨利·卡文迪什
亨利·卡文迪什(Henry,又譯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 他首次對氫的性質進行了詳細研究,證明了水不是簡單物質,并預言了空氣中稀有氣體的存在。 他將電勢的概念廣泛應用到電學中,并準確測量了地球的密度。 他被認為是繼牛頓之后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之一。 在卡文迪什漫長的一生中,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其中,他是第一個分離出氫的人,也是第一個將氫結合并氧化成水的人。 由于卡文迪什在化學領域的杰出貢獻,后人稱他為“化學界的牛頓”。 卡文迪什對物理學最受尊敬的貢獻之一是,他在年近70歲時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扭轉平衡實驗,從而使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再是比例陳述。 作為精確的定量定律,萬有引力常數的測定也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證據。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伽利萊 (1564-02-15-1642-01-08) - 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將定量分析引入物理學。 愛因斯坦相信他開創(chuàng)了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了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到地面”的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理論。 他制造了一架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天體。 他發(fā)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繪制了第一張月球表面地圖。 他先后發(fā)現了木星的四顆衛(wèi)星、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等,這些發(fā)現開啟了天文學的新紀元。
理查德·費曼
理查德·費曼( ,1918年5月11日 - 1988年2月15日)是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的后裔,于19世紀末移民到美國。 美國物理學家。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他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guī)則和重整化的計算方法,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費曼還發(fā)現了 的歌唱技巧。 他一直期待著去庫邁的出生地圖瓦,但最終未能成行。 他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明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個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狄拉克
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1902.8.8-1984.10.20)——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量子電動力學的早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擔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并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了生命的最后十四年。 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費米子的物理行為并預測反物質的存在。
1933年,狄拉克和薛定諤因“發(fā)現了對原子理論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和狄拉克方程)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Max ,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全名: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量子論、量子論)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 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物理學家。 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 他因發(fā)現能量量子對物理學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于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普朗克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偉大貢獻是玻爾茲曼常數k的推導。 他沿著玻爾茲曼的思想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玻爾茲曼常數后,為了表示對自己一直尊敬的玻爾茲曼教授的尊重,他建議將k命名為玻爾茲曼常數。 普朗克生前推導出了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常數k和h。 他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物理學家。 1929年,他和愛因斯坦一起獲得了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邁克爾·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著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 他出生于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貧困鐵匠家庭,只上過小學。 1831年物理學家前,他在電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 [法拉第和威廉·懷爾發(fā)明了“電極”和“離子”等許多熟悉的單詞。 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 他的發(fā)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驅。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磁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法拉第發(fā)明了第一臺發(fā)電機,也是第一個利用電流來移動物體的裝置。 雖然是一個簡陋的裝置,但它是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發(fā)電機的祖先。
羅伯特·胡克
羅伯特·胡克,英國科學家,又譯羅伯特·胡克,英國博物學家、發(fā)明家。 1635年7月18日生于英國懷特島淡水村,1703年3月3日卒于倫敦。在物理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 在機械制造方面,他設計制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并把用顯微鏡的觀察結果寫在《顯微鏡》一書中,細胞一詞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新技術發(fā)明方面,他發(fā)明的許多設備至今仍在使用。 除了科學技術之外,胡克還對城市設計和建筑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由于與牛頓的爭議,他死后人們對他知之甚少。 胡克也因其廣泛的興趣和重要的貢獻而被一些科學史學家稱為“倫敦的達芬奇”。
胡克是17世紀英國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設計和發(fā)明的科學儀器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 他本人被譽為英國的“眼睛和手”。
在光學方面,胡克是光波動論的支持者。 1655年,胡克提出光的波動說。 他認為光的傳播類似于水波的傳播。 1672年,胡克進一步提出光波是橫波的概念。 在光學研究方面,胡克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大量的光學實驗,尤其致力于光學儀器的制造。 他制造或發(fā)明了許多光學儀器,例如顯微鏡和望遠鏡。
胡克對力學的貢獻尤為突出。 他建立了彈性體的變形與力成正比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他還與惠更斯一起獨立發(fā)現了螺旋彈簧振動周期的等時性。 他幫助波義耳發(fā)現了波義耳定律。 他在開普勒理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胡克在1662年到1666年間做了很多實驗工作,研究重力可以提供的向心力,以約束行星在封閉軌道上的運動。 他支持吉爾伯特的觀點,即引力類似于磁力。
1664年,胡克指出彗星接近太陽時,其軌道是彎曲的。 他還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尋找支撐物體維持圓形軌道的力之間的關系。 1674年,他根據修正的慣性原理,從行星力平衡的角度提出了行星運動理論。 在1679年給牛頓的一封信中,他正式提出了引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觀點。 但由于缺乏數學手段,目前還沒有得出定量的表示。
亨利·卡文迪什
亨利·卡文迪什(Henry ,1731年10月10日-1810年3月10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1731 年 10 月 10 日出生于撒丁島王國尼斯。 1742年至1748年就讀于赫克納學校。1749年至1753年就讀于劍橋大學彼得學院。定居倫敦后,卡文迪什在父親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做了大量的電學和化學研究。
他的實驗研究持續(xù)了50年。 卡文迪什于 1760 年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并于 1803 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 18 名外籍院士之一。卡文迪什于 1810 年 3 月 10 日在倫敦去世,未婚。
卡文迪什在熱理論、測溫學、氣象學和地磁學方面進行了研究。 1798 年,當他完成最后的實驗時,他已經年近七十了。 他在物理學上最重要的成就是通過扭力平衡實驗驗證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并確定了萬有引力常數和地球的平均密度。 卡文迪什驗證萬有引力定律的實驗,使用了自己設計的“扭力天平”作為工具,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
卡文迪什在戶外用望遠鏡觀察了扭力尺度。 卡文迪什在電學方面進行了許多重要且未知的研究。 1777年,他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一篇論文,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可能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后來這一點被庫侖通過實驗證明,成為庫侖定律。
他和法拉第共同論證了電容器的電容會隨著板間介質的變化而變化,提出了介電常數的概念,并推導了平板電容器的公式。 他是第一個廣泛應用電勢概念來解釋電現象的人。 他通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電勢與電流成正比的關系。 這種關系于1827年被歐姆重新發(fā)現,這就是歐姆定律。 卡文迪什關于電的研究基本上沒有發(fā)表。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用一生的最后五年時間編寫了卡文迪什的個人實驗記錄,并于1879年出版了麥克斯韋注釋的《卡文迪什的電學研究》,卡文迪什在電學方面的成就為世人所知。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出生于曼徹斯特郊區(qū)沙夫特,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由于他對熱學、熱力學和電學的貢獻,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焦耳最高榮譽——科普利獎章。
后人為了紀念他,將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簡稱“焦耳”; 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個字母“J”來標記熱量和“功”的物理量。 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焦耳發(fā)現了熱與功的轉換關系,從而得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并最終發(fā)展出了熱力學第一定律。 在國際單位制衍生的單位中,能量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他與開爾文合作開發(fā)了絕對溫度標度。 他還觀察了磁致伸縮效應,發(fā)現了導體的電阻、通過導體的電流和產生的熱能之間的關系,通常被稱為焦耳定律。
無論是在實驗上還是在理論上,焦耳都是從分子動力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的先驅之一。 在從事這些研究時,焦耳并沒有停止熱功當量的測量。
去世前兩年物理學家前,焦耳對弟弟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三件事,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我相信,對于大多數物理學家來說,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件小事就已經很滿足了。 焦耳的謙遜是非常真誠的。 如果得知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豎立了一座紀念碑,并且一個能量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可能會感到驚訝,盡管后人永遠不會感到驚訝。
十八世紀,人們對熱本質的研究走了一條彎路:“熱量質量理論”統(tǒng)治了物理學史一百多年。 盡管有些科學家對這一錯誤理論提出了質疑,但人們始終未能解決熱與功之間的關系問題; 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是英國自學成才的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問題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