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全球僅有兩名美籍華人獲此殊榮,其中之一就是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
2006年,31歲的陶哲軒獲得菲爾茲獎。 頒獎詞這樣評價他:“陶車軒是一位頂尖的問題解決者。他的興趣涉及數學的多個領域,包括調和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和組合理論。”
不僅如此,他還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科學家。 2008年,美國雜志《》進行了一項最聰明科學家評選,選出了20位40歲以下的科學家,陶哲軒名列榜首。
看到這里,你不禁會問,這樣一位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
事實上,陶哲軒的父親陶相國和母親梁慧蘭都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 看來父母的優秀基因都被陶哲軒完美遺傳了。 陶哲軒的父母于1972年移民到澳大利亞,三年后生下了這位未來的數學家。
陶哲軒從小就對數字非常敏感。 他兩歲時就學會了讀書。 重要的是,他沒有人教他。 他自學。 陶哲軒的父母發現了他的天賦后,在他3歲半的時候就將他送到了私立小學。 然而他們沒想到,陶哲軒心智不成熟,無法適應和大幾歲的孩子一起上學。 后來,父母把他接回家,讓他像正常孩子一樣去幼兒園。
考慮到陶哲軒對知識的渴求,父母覺得不能壓制自己的孩子,于是要求他加入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陶哲軒的智商明顯高于其他天才兒童。 經過測試,陶哲軒的智商確實異于常人。 普通人的智商有120,已經算是非常聰明了,但是陶哲軒的智商居然超過了220。要知道,這樣的天才,一百萬人中也只有一個。
從此,陶哲軒的生活就如同出軌一樣。 7歲自學微積分,8歲參加美國高考數學能力傾向測試,得760分(滿分800分)。9歲學習大學課程。11歲,陶哲軒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連續三年獲得銅、銀、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他獲得金牌時年僅13歲。 獲獎并不稀奇。 中國有很多奧運金牌獲得者,但他是唯一一個如此年輕就獲得金牌的人。
他17歲完成碩士論文,21歲獲得博士學位,24歲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數學教授,世界上很難找到第二個。
他特別癡迷于素數的研究。 在研究歐幾里得提出的孿生素數猜想時,他與另一位合作者格林合作。 終于在2004年物理學家智力,他公布了研究成果——“格林-陶定理”。 陶哲軒的研究成果中,最著名的就是“格林陶定理”。 這個定理解決了一個長達 2300 年的數學謎團。 它是素數研究的里程碑,一度轟動數學界。
此時的陶哲軒成為了澳大利亞的驕傲。 但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 他說,中國文化教會了他謙虛。 是的,他的體內流淌著黃色的血液,他的父母都是中國人。 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一點。 當他在數學領域取得成就時,不僅澳大利亞為他歡呼,中國人民也為他歡呼。
高智商、天才數學家已經成為陶哲軒的標簽。 說到這里,人們認為大多數著名的天才都有一些怪癖。 不,這里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
高斯,18世紀末的數學王子,生前隱藏了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不愿意發表。 他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數學家,但他的性格卻是出了名的古怪。
更夸張的是,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解決了龐加萊猜想,但他拒絕了所有獎項,并拒絕參加任何社會活動??。 他獨自埋頭于研究,成為隱士。 他從來不剪指甲,直到指甲自行折斷或卷曲到無法動彈為止,他別無選擇,只能剪掉。
但陶哲軒卻沒有這些怪癖。 在業內人士眼中,陶哲軒是數學界的莫扎特,但他比莫扎特更有人情味。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個樂觀開朗、平易近人的好伙伴。 作為陶哲軒的學生,他的第一印象可以說是平淡無奇。 他就像你身邊的一個普通朋友,陪你坐地鐵上下班,陪你喝咖啡聊天。 總之,他有著普通人的煙火氣。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他擁有天才般的頭腦和異于常人的毅力。
他不像大多數天才科學家那樣有特殊的怪癖,他就像普通人一樣,所以沒有電影會拍攝他。 因為他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 他每天上下班,做理論研究,有時會在數學宮殿里呆上一整天。 在導演和觀眾眼中,陶哲軒的一生并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看的。 如果拍成電影,可能會類似于紀錄片。
31歲時,陶哲軒已發表80多篇高質量論文,其中30篇是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研究的。 他被認為是合作的好伙伴,他能夠激發合作者的才能。 很多數學家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陶哲軒。 他能夠不斷獲得國際重大獎項,與他良好的配合有著重要的關系。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每個人的力量卻是驚人的。 陶哲軒深知這個道理,這也是他區別于其他天才的地方。
陶哲軒的出軌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迷茫過。 陶哲軒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犯了所有年輕人都會犯的錯誤。 發生了什么?
當陶哲軒作為博士生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時,一開始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 畢竟,在此之前,他的學業一直都是一帆風順,大家都稱贊他是天才神童。 但學期還沒結束,他就被自己的無知打敗了。
原來,大學里有一位名叫安德魯的大師,他解決了三百年未解的費馬定律。 陶哲軒突然發現自己對數學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按理來說,他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連這一點自信都沒有,但是誰能把天才的想法解釋清楚呢? 就像每次班上第一名的學生突然獲得第二名時,他都會懷疑人生。 如果你不在那個位置,很難理解這種感覺。
后來,他開始陷入迷茫,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沉迷于游戲。 游戲帶來的樂趣取代了他對數學的熱情。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學期末,他覺得臨時抱佛腳就足以應付了。 期末考試時,他發現自己完全錯了。 看著試題,他發現自己根本不會寫。 他著急了,忍不住哭了。 隨后,他被送出了考場。 不出所料,他的量子物理課程沒有通過。 后來他逐漸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在導師的指導下,他重回正軌,最終成功獲得博士學位。
后來有人問陶哲軒為什么不再玩游戲了? 他的解釋是,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繼續玩游戲會讓他失去正常的生活,所以他選擇不玩游戲。 也許天才就是這樣的吧。 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比常人更加專注和認真,就連玩游戲也不例外。
相信現在你已經對陶哲軒有所了解了。 如果你把他的成功歸因于他的才華,那你就錯了。 大家都知道,主人公仲永從小就很有詩詞天賦,但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終變得平庸。 為什么不是陶哲軒呢? 但他比普通人幸運多了。 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有很多貴人幫助他。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 上帝賦予了你天賦,你要懂得如何把握它。
很多人都很好奇,陶哲軒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讓我們聽聽他怎么說。
陶哲軒這樣回答。 他認為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喜歡“玩數學”。 在他看來,奧數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數學研究是一場馬拉松,不僅需要力量,還需要耐力,而長期堅持的前提是足夠的熱愛和興趣。
一般來說,要想學好數學,就必須學會“玩數學”。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陶哲軒的母親。
陶媽媽知道培養興趣的重要性。 幼兒園期間,梁慧蘭親自指導陶哲軒完成了小學數學課程,為他日后成為一名數學家鋪平了道路。 可見,父母的正確引導是培養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很多中國家長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孩子學習。 這個時候,一本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書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書籍呢?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大家解答了這個疑惑。
1983年,楊振寧在與香港中學生分享讀書的樂趣時,特別提到一個人。
劉訓宇先生是一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極其有趣的數學文章。 我記得我是在讀了他關于智力測試的文章后才了解到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其重要的數學概念的。 ”
一本好書可以讓孩子愛上數學。 中國數學家劉訓予為中小學生編寫了一套三本書。
第一篇是《馬老師算術講座》
書中用馬老師的聲音講述了如何用圖表解決算術問題。 總共一百多個問題,講解生動形象,讓人恍然大悟。
第二本書是《數學樂趣》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數學中的“八仙渡海”和“韓信兵令”。 作者用簡單的語言深入探究了數學的內在趣味,即使是沒有基礎知識的孩子也能理解。
第三本書《數學的花園》
內容包括函數、微積分和其他高等數學。 作者運用巧妙的手法,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講得生動易懂。
這套書不僅是一本啟發楊振寧的經典數學書籍,也是中小學生自學的優秀教材,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三本書只要69元物理學家智力,一本書只要23元,而且還包郵,所以其實也不算貴。 各位讀者,如果家里有孩子的話,可以買一套來嘗試一下。
劉訓予數學【一套三冊】
69元
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