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浩瀚戈壁上空升起的最亮“星”俘獲了萬千中國人的心——神舟十五號成功發射! 這是今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六次飛行。 盡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射成功”,大家的心再次沸騰了! 只因為這是又一突破: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四號六名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交會”,空間站驗證建造階段計劃的12次發射任務全部順利完成。
我們距離征服“星辰大?!钡哪繕擞纸艘徊?。
今晚21點20分,東南衛視與人民視頻聯合制作的《信仰的力量》收官。 跟隨青年榜樣參觀仁士園,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控中心,探索航天偉大事業。 幕后的青年力量。
“凡人微光”開場
為宇航員開辟回家之路
每當神舟飛船成功著陸時,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橙色的身影第一個沖上前去,打開返回艙門迎接航天員回家——開艙員。 開艙員的工作非常重要。 這是宇航員從太空任務返回后在地球上看到的第一個人。 他負責將宇航員安全送回著陸點,圓滿完成載人航天任務。
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會有疑問:為什么不直接打開艙口呢? 這有什么難的呢? 但聽了蘇黎明的故事后,問號變成了感嘆號。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 執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地離開太空艙。 擔任開艙員的是蘇。 黎明。 那是他第一次擔任揭幕戰。
“當神舟十三號邀請我擔任乘務員時神舟15號的發射過程,我興奮得一夜沒睡,興奮地依次與三位航天員握手。我懷揣著夢想和期待?!蔽业男?。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救回收隊隊員蘇黎明高興地說。
對于這次與夢想的“握手”,看似簡單、耗時2-3分鐘的開艙過程,蘇黎明將每一步都重復了無數遍。
打開機艙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釋放壓力、系好安全帶、將開啟手柄插入鑰匙孔打開機艙。 這是一項工藝與心理并重的技術工作。 開啟艙門的速度必須平穩可靠。 如果太快,宇航員的身體可能無法適應; 如果太慢,宇航員的退出時間就會被推遲。
這三個步驟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就是“泄壓”——艙門不是直接打開的嗎?
“返回艙由于大氣的摩擦,會產生13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艙內的氣壓會逐漸增大,氣體也會變大。如果艙外的氣壓較小,你就會打不開,所以,在打開艙門之前,需要平衡一下艙門內外的氣壓?!?蘇黎明介紹。
為了復制回氣艙的壓力狀態,蘇黎明用高壓鍋反復練習泄壓,掌握氣流的變化,形成肌肉記憶。
將艙口把手插入鑰匙孔來打開艙門似乎沒有技術難度,但事實并非如此。 蘇黎明用比真琴重三倍的模擬琴鍵進行練習,每天重復“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無數次,以達到更好的戰斗水平。
此外,蘇黎明還擔任神舟十二號搜救回收任務旗手。 第一次擔任旗手,為了讓五星級紅旗更好地迎風展開,他拿著15公斤重的啞鈴代替國旗,日夜反復練習展開國旗的動作。
“天安門廣場如何升國旗,我會讓搜救陣地的國旗也相應升起?!?span style="display:none">awg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蘇黎明想起那一刻的心跳,想起他對國家、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熱愛,讓他有種想哭的沖動。
當時觀看直播的網友紛紛表示:升旗的動作太酷了!
目光銳利
升力火箭翱翔
火箭越大神舟15號的發射過程,升起就越困難。 巨大的火箭體一旦吊裝完成,各個關鍵點的受力點必須穩定。 指揮官對空間距離的掌控能力極其重要。
吊裝指揮員趙俊凱2015年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發射場從事火箭、衛星等產品的吊裝工作。 參與了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等一系列載人航天工程,深度參與了80余顆衛星的發射保障。
即使沒有任務,趙俊凱也會留在火箭轉運試驗工廠,每天進行訓練:用12米高的起重機上的吊鉤將桶繞著桿子移動到固定點。
日常單調的訓練也是為了執行任務那一刻的安全:在幾百平米的廠房里卸載、旋轉幾十噸的火箭,沒有任何明顯的晃動。 這不僅保證了火箭的安全,也保證了火箭的安全。 現場所有工作人員的安全。
令人欽佩的是,在操作臺上,趙俊凱操作鉤子就像在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樣,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
在趙俊凱看來,優秀的操作能力、優秀的視野、判斷力、控制風險的能力是必備的工作能力。
在一次火箭發射前檢查中,趙俊凱仔細檢查了各種設備的連接處。 當他準備收工時,他的主人指出油脂從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密封接頭中不斷滲出。 對于這個誤認,趙俊凱深受感動。 他很清楚,宇航員只有兩個分數:100分和0分。 一個微小的細節決定了火箭發射的成敗。
從此,他以更高、更嚴、更細、更實的標準要求自己,每次都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不容許任何一個錯誤,確保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載人任務得到了保證。 航天、深空探測任務相繼取得成功。
聽完兩位“星海青年”分享了他們如何將航天員安全送上太空并順利回家的故事后,青年模范訪客石原還將帶大家前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簡稱“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飛行控制中心)。 認識另外兩位“星海青年”:北京飛控中心天河核心模塊模型組副總工程師謝元、北京飛控中心遠程操作團隊總工程師余天一。
簡單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護送宇航員。 他們指尖發出的每一個指令,都會導致宇宙飛船的每一次動作。
星辰大海,萬里征程! 這是信仰的力量又一次令人興奮的來訪!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在北京飛控中心,平均年齡只有30歲!
以80、90后為主的星海團隊,支撐了中國航天的天空之旅、宇宙之旅!
這些星海年輕人有征服星辰大海的勇氣,有披荊斬棘的堅韌,有腳踏實地的認真——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每一顆星星都是他們青春的耀眼證明! 今晚21點20分鎖定東南衛視《信仰的力量》,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青春力量。
您還可以通過以下直播平臺實時觀看《信仰的力量》:
@東南衛視:微博、一博、視頻號、B站、微信號、大魚號
@海峽衛視:微博、一博、視頻號
@海峽新干線:抖音、今日頭條、百家號、視頻號、微信號
@海博TV
編輯|翁翔
主編| 張素貴
制片人|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