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種儀器。 很多初中生第一次接觸這個儀器或者第一次做這類題的時候,肯定會不假思索地犯錯誤!
這個儀器就是“晴雨表”(類似的還有密度計,不過其讀數的變化在初中很少考到初中物理儀器讀數,這里就不討論了)。
初中物理課本中提到的氣壓計是“自制氣壓計”。 該儀器的奇特之處在于液位上顯示的刻度與常識中的讀數不同,這是非常反認知和反直覺的。 常識。 所以,憑常識回答問題的同學肯定會犯錯誤!
為什么? 它如何違背常識?
要真正理解物理原因,我們必須了解氣壓計的制作過程。
初中物理課本上,自制氣壓計的制作方法是:將適量有色水放入瓶子中,取一根透明吸管,在管壁上畫上刻度,穿過橡皮塞,插入它進入水中。 從管口向瓶內吹入少量氣體,使瓶內氣體壓力大于大氣壓。 停止吹氣后,水沿著吸管上升到瓶口上方。 (注意:瓶口必須密封嚴實,不能漏氣;不能用手直接握住瓶子,以免瓶子受熱影響瓶內氣體壓力。)
整個制作過程就是這么簡單!
那么,違反直覺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道八年級物理期中考試題就明白了:
當我們拿著這個自制氣壓計從低到高時,玻璃管內水柱的高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變高了! 沒問題。 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 這說明什么? 很多初中生開始想當然,不假思索就得出了“氣壓隨高度增加”的結論。 他們完全無視現實,遵循常識。 他們的常識是“其他儀器都是液位”。 它越高,代表的物理量就越大。 例如,在溫度計中,液位越高,溫度越高!
然而,這里的情況并非如此。 他們之所以出錯,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液位上升的物理原因。
正確的解釋是,當瓶內液面上升時,說明外部氣壓變低了,因為只有外部氣壓變低,液柱才能在瓶內氣壓的作用下上升。 ! 因此,大氣壓力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另外,令人驚奇的是,位置越高,大氣壓就越低。 這個在小學就應該學過。 海拔越高,大氣層就越稀薄,自然壓力就會越小! 這些犯錯誤的同學寫出錯誤的結論后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一點!
由此可見,有些中學生做物理題時不動腦子,或者考慮問題不全面。 他們只是為了做題而做題。 做完題目之后,他們從來不去深入思考,也不去測試。 ,更不用說用假設的方法來驗證其正確與否了。
中學生朋友們初中物理儀器讀數,養(yǎng)成深入思考問題、全面考慮問題、善于審視的習慣。 為了美好的未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