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你了解赫茲嗎?
你知道無線電是誰發明的嗎?
歷史是回望的智慧; 科技是為未來而奮斗。 在敬佩赫茲的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亞歷山大·波波夫,一位在無線電領域閃閃發光的赫茲信徒,一位讓人類社會從此“無線互聯”的偉人。
亞歷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就是這樣一位堪稱先知的人。 在無線通訊成為世人常識之前,是他通過實驗室開始呼吸這個寂靜的世界,演奏電磁波的交響曲。
今天,我們跟隨這位俄羅斯發明家的腳步,深入探討徹底改變世界通信方式的冒險經歷。
波波夫的故事始于烏拉爾地區的一個礦業小鎮。 1859年,他成長在一個神職人員家庭,科技的曙光從小就照耀著他稚嫩的心。 12歲時,他制作了電池,并巧妙地將電鈴改造成可以充當家用時鐘的鬧鐘。
18歲時,波波夫通過考試,成為圣彼得堡大學的學生。 他開始在數學物理系學習,后來選擇轉學到森林學院。 在森林學院期間,他發明了一種通過電線遠程引爆炸藥的技術,為他在同學中贏得了“炸藥專家”的綽號。 當赫茲的電磁波發現傳到俄羅斯時,波波夫深受啟發。 他熱情地宣稱,與其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俄羅斯的一個角落,不如控制電磁波傳播到全世界。 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波波夫復制了赫茲的實驗,并在科學講座中提出了他對無線電通信的想法。
1894年物理學家波波夫,35歲的波波夫成功制作并演示了世界上第一臺帶天線的無線電接收機。
第二年,波波夫進一步發明了“無線電波測量儀”。 這一重大進展在物理學會上公開展示。 在此期間,他對電振蕩進行了實驗,并提出了將其用于遠距離通信的可能性。
隨后,波波夫繼續完善和改進他的發明。 1896年3月24日,在彼得堡舉行的物理學年會上,他正式進行了莫爾斯電報電碼的無線電傳輸。 當時在場的觀眾有一千多人。 。
演出時,接收器安裝在物理學會會議廳,發射器放置在附近森林學院的化學大廳。 通訊距離250米。 物理學會分會會長把收到的電報的字母一一寫在黑板上。 他收到的最后一條消息是:“海因里希·赫茲”。 表達了波波夫對電磁波發明者的崇敬之情。
這封電報雖然很短,只有幾個字,但卻是世界上第一封內容清晰的電報。 這早于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于 1896 年 6 月獲得專利的裝置。
隨后,1897年,波波夫的實驗范圍擴大到5公里。
19世紀末的到來,波波夫不僅在無線電領域取得了成功,還研究了倫琴射線,并進行了一系列通信實驗,包括與10公里范圍內的軍艦進行通信。 1901年,他獲得了一項重要發明——耳機裝置的專利,該裝置隨后在俄羅斯和法國生產并用于無線電通信。
本來他可以憑借自己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波波夫,但不幸的是五年后,46歲的波波夫因腦溢血突然去世。 由于諾貝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科學家,波波夫遺憾地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我們今天使用手機、收音機,甚至高速寬帶互聯網,實際上都是對這位電信行業先驅的致敬。 從海洋到天空,從軍事到民用,波波夫揭示了一個無線通信無處不在的世界。
時光荏苒,如今我們可以追溯到電力改變我們命運的時代。 當我們使用無線設備進行通訊,享受即時信息傳輸的便利時,很難想象這一切在一個多世紀前顯得是多么的遙不可及和神秘。 當我們自稱處于通信技術的黃金時代時,我們不能忘記,正是波波夫以其超越時代的洞察力插上了第一片科學翅膀,導致了這一切。
有些故事值得一再講述,有些偉人值得后人銘記。 我們紀念波波夫,不僅是因為他的成就給現代社會帶來了經驗效益,更是因為他的一生賦予了他探索未知世界、推動人類進步的火炬的精神傳承。 他引導我們深入思考科學如何發展,并為未來描繪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