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紀念已故好友夏綏清先生的文章中寫道:“綏清是晚清思想革命的先驅,綏清是我青年時期讀書人中最有力的導師。綏清既不著書立說,他也不講課,他的思想只是偶爾與仰慕他的朋友交談,或者他在報紙上隨意寫一兩篇文章。” “他還給了我兩首詩:你把自己復雜了,我把它簡單了,白云歸來。皇帝的住處。”
梁啟超
在梁啟超眼中,“晚清思想革命的先驅”、“我青年時期最有力的導師之一”的夏綏清先生,比梁啟超足足年長了10歲。 19歲的梁啟超結識了夏穗卿,一直把他視為夏穗卿。 夏綏清作為自己的人生導師,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歷史、詩詞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譽為“夏增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曾友還曾任魯迅時期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主任。 他在社會事務和教育部任職時的直接上級。
夏增友
夏曾友(1863—1924),字遂清,別號別石,浙江省杭縣人。 其父夏鸞祥曾任詹師府主事、光祿寺主事、同文堂教師。 不過,他同時也是一位數學家,對平面幾何、三角函數和曲線,尤其是曲線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在曲線領域擁有最深厚的知識。 著有《智取書》、《智取》、《智取插圖》等書。 當時,他與李善蘭、戴旭并稱為“杭州算術”。 “三個家庭”。
夏曾佑自幼聰明,好學好思。 小時候,他在書桌上放了幾十本書,一兩天就讀完了。 合上書本后,他已經能夠將書中的要點一一描述出來。 他不僅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物理學家夏元,而且深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物理學家夏元,廣泛涉獵西學。 讀過《論天》、《論》、《論》、《通論萬國》、《臺灣新史》等西文譯本。 思想啟蒙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光緒十四年進士,兩年中進士。 授禮部六品,入仕。
夏曾友書法
1896年8月,夏曾友、王康年、黃遵憲等人在上海創辦《十五報》,聘請梁啟超為主筆。 中共機關報宣揚“改革求生存”,在推動改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897年10月,夏增佑與嚴復、王修之等人在天津創辦《國文報》,并任主筆。 該報不僅刊登全國各省的重要新聞,還刊登重要的政治文章和譯文。 嚴復翻譯的《天言論》在《國文報》連載發表。 天津的《國文報》和上海的《十五報》分別控制著南北輿論圈,是維新派的重要宣傳陣地。
《國家新聞》
戊戌變法期間,夏曾友沒有參與任何實際的政治活動。 由于什么原因,很難找到相關的歷史證據。 或許,可以從他的詩《一燈靜如鷺》中找到答案,這首詩導致了“1898維新”失敗后,所有參與者都被朝廷清洗,但夏曾友卻沒有受到任何牽連。 1899年底任安徽省祁門縣知縣,任期屆滿后旅居上海。
1902年,夏曾佑升任直隸太守,但因哀悼母親去世而未能出任。 清朝末年,官場仍然保持著三年守孝的習俗,即父母去世后,必須離職二十七個月以悼念。 ,另一種方法是在公立學校或行業工作。 在此期間,夏曾友受商務印書館邀請編寫《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材》。
夏曾友以章節式的寫作方式,突破了傳統的編纂方法,根據中國歷史的演變演變,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大時期。 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用進化論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術專著。 1904年出版,1906年出版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1933年商務印書館再次出版,列為大學叢書,更名為《中國古代史》。 被歷史學家譽為“第一部著名的新通史”。 ”對中國史學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史》
1905年7月,清政府派載澤、端方、戴鴻慈、尚其衡、李盛鐸等軍政官員赴歐美考察憲政。 為此,選派了夏曾友、熊希齡、呂宗玉等一大批隨員。 與張宗祥、史肇基、袁克定等人史稱“出洋五大臣”。 1906年隨“五大臣”赴日本考察。 日本考察歸來后,先后擔任泗州刺史、兩江總督府文案,“武昌起義”的爆發,使清朝走向滅亡。 清朝老大臣夏曾友失去官職,一度隱居。
“五部長出國”合影
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孫中山識人,任命國子監出身的蔡元培為教育總長,清教育院原參事范元廉為教育副部長。 歷史證明了孫中山的先見之明。 蔡元培和范元聯都很出色。 成就斐然的教育工作者是完美的搭檔。
當時教育部設有普通教育司、特殊教育司和社會教育司。 蔡元培是浙江人。 他任命浙江人夏增友為社會教育部主任。 除了夏曾友之外,他還聘請了吳雷川和鐘光光。 、錢君甫(錢學森的父親)、周樹人(魯迅)、徐壽昌等浙江人。 雖然蔡元培大部分都是從鄉黨招收的,但他們都不是庸人。 俗話說,提拔人才不避親。
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人員合影
眾所周知,周樹人經好友徐守昌推薦,并被蔡元培接納到教育部工作。 他所在的部門是社會教育系,夏曾友任系主任。 也就是說,夏曾佑是周樹人的頂頭上司,而夏曾佑比周樹人年長18歲。 ,兩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是一代人。
社會教育司的主要職責是主管圖書館、博物館、動植物園、美術館、體育運動館、管教所等社會教育事務。 周樹人后來升任首席部長。 有證據顯示,袁世凱當時批準了32人的任命。 周樹人就是其中之一。 前侍是清代官銜中較低的職位,民國時期仍沿用。
周樹人(魯迅)30歲照片
1913年2月江漢調離首都圖書館后,北洋政府教育部委托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友負責,夏曾友任命周樹人負責具體管理。 直到1915年,夏曾友才正式調任首都圖書館任館長。 圖書館始建于1909年,第一任館長是苗荃孫,第二任館長是江漢。 其任職期間制定的《首都圖書館十八條閱覽暫行規定》由周樹人簽署。
首都圖書館舊址
梁啟超在《冰飲詩談》中盛贊黃遵憲、夏曾友、江之友為“現代詩三大家”,并說夏曾友是“詩革命”的倡導者之一,并嘗試以舊體詩的形式表達“新學”。 ”內容,他的詩作散見于報刊,有200多首詩被收錄到《先生》中。
《夏曾友集》
1924年4月18日晚8點左右,剛剛年過花甲的夏曾友在北京寓所內病逝。 在京城眾多名流送來的挽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同鄉馬須倫送來的挽聯:“鄭玉中先生是一流的學者,死于貧困;如果楊子云來了”后世復活,一定能讀到他的書。” 這可以說是對夏曾友一生的概括。
說到這里,就必須要提到夏曾佑的兒子夏元熙了。 曾就讀于杭州“求是書院”和上海“南洋公學”。 1905年夏,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物理學。 1909年赴德國柏林。 他在大學師從量子力學大師馬克斯·普朗克教授學習物理學。 其間,由于清政府垮臺,留學費用取消,他因此中斷學業回國。 被北京大學校長嚴恢復為教授、理學院院長,與何玉杰教授共事。 他們共同培養了北京大學第一屆物理學本科生。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夏元偉再次被任命為理學院院長。
夏元啟,夏曾佑之子
1919年夏,夏元楨回到柏林大學繼續深造,繼續師從普朗克教授。 普朗克將他介紹給愛因斯坦。 普朗克請夏元振跟隨愛因斯坦學習相對論。 1921年3月,蔡元培赴歐洲考察各國教育學術機構時,在夏元偉的陪同下拜訪了愛因斯坦,并邀請愛因斯坦在方便的時候訪問北京大學。 夏元偉還介紹了愛因斯坦在中國研究相對論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