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俠客島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突然被暗殺,引起國際輿論軒然大波。
伊朗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途經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區(qū)的阿布沙德村時,法赫里扎德乘坐的車輛遭到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轟炸和槍擊。 法赫里扎德本人受重傷,被送往醫(yī)院。 他后來去世了。
暗殺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仍不清楚。 有伊拉克媒體稱,整個行動是利用遠程電子設備遠程完成的,現場沒有看到任何人。 不過,英國媒體報道稱,共有62人參與刺殺,其中包括12名殺手和50名后勤保障人員。
敏感人群、敏感區(qū)域、敏感時間節(jié)點。 圍繞這起暗殺事件,中東地區(qū)勢必再次烏云密布。
刺殺現場(來源:法新社)
一
這是一次艱難的暗殺。 你可以簡單地與美國對伊朗革命衛(wèi)隊“圣城部隊”指揮官蘇萊馬尼的定點刺殺進行比較——
美軍刺殺蘇萊馬尼時,使用攜帶地獄火導彈的無人機,在伊拉克機場實施暗殺。 整個行動都是在美軍占據優(yōu)勢的地區(qū)進行的;
法赫里扎德的暗殺行動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進行的。 很難掌握目標人的行蹤、保安的實力、偷運人員和武器進入德黑蘭……可想而知美國伊朗核物理學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相當困難。
因此,負責這次刺殺任務的人必須是一批“精通此道”的人員,而且是經過專門設計、反復密集演練后才能做到的。 即使是亡命之徒眾多、深諳戰(zhàn)術之人眾多的ISIS,如果沒有相當的情報收集能力和外部支持,也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考慮到近期國際形勢,事件發(fā)生后,伊朗政府立即指責以色列對此次暗殺事件負責。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表示,伊朗目前認為涉事人員是伊朗反政府組織“人民圣戰(zhàn)”、以色列和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組織)支持的“犯罪分子”; 伊朗國家電視臺報道稱,伊朗已獲得以色列參與暗殺事件的必要證據,從襲擊現場繳獲的武器被證實刻有“以色列軍工標志”。
耐人尋味的是,這幾年,伊朗核科學家接連遇刺身亡。 每次伊朗都指責以色列對此負責,但以色列官員卻保持沉默,既不否認也不承認; 但這一次,以色列情報部長公開否認以色列參與其中,并表示對這一事件“不知情”。
現實情況是,無論以色列承認與否,也無論伊朗媒體所謂的“被俘刺客”承認與否,伊朗舉國上下都義憤填膺,要求政府“以戰(zhàn)爭回應”。 在法赫里扎德的葬禮上,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發(fā)表電視講話,誓言要進行報復。
年初蘇萊馬尼被暗殺后,伊朗數十枚導彈襲擊了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 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伊朗此次將采取什么行動,是否會引發(fā)新一輪地區(qū)沖突。
畢竟,法赫里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2015年伊朗核計劃“最終評估”中唯一點名的伊朗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伊朗核計劃之父”。
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在法赫里扎德葬禮上發(fā)表講話。資料來源:伊朗國防部官網
二
伊朗為何要針對以色列?
這取決于地區(qū)情況。 伊朗近年來崛起。 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相比美國伊朗核物理學家,雖然同為穆斯林國家,但伊朗是什葉派,周邊國家大多是遜尼派。 伊朗是波斯文明的繼承者,與阿拉伯人有著明顯的文化差異。 伊朗的綜合國力也比較強,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能夠獨立制造噴氣式戰(zhàn)斗機、主戰(zhàn)坦克和各種導彈,無論是人口規(guī)模還是素質都具有優(yōu)勢。
這給作為美國盟友的阿拉伯國家?guī)砹藟毫Α?更重要的是,在中東“宗教”大于“國家”的氛圍下,伊朗還可以吸引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少數什葉派。
即便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和代理人”以色列,也能“迅速解決”與工業(yè)基礎薄弱的阿拉伯國家的打交道,但仍要與工業(yè)基礎龐大、完全不具備競爭力的伊朗打交道。民族凝聚力不同。 壓力。
而且,伊朗如今的“暫時劣勢”,與美國的長期制裁密不可分。 如果制裁消失,力量平衡也可能傾斜。
盡管現任美國政府一直希望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聯手”對抗伊朗,甚至不惜撕毀伊核協議,發(fā)起單邊極端制裁,但伊朗卻是一個“核門檻”國家。全部。 它具有上述諸多優(yōu)點,抗壓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美國政府即將進入交接真空期之際,一些勢力抱著“時間在等我們”的心態(tài)冒險也是順理成章的。 畢竟美國政府新班子已經釋放出重啟伊核談判的信號,屆時將會出現更多變數。
11月30日,人們在伊朗德黑蘭參加法赫里扎德的葬禮。來源:新華社
三
法赫里扎德之死會導致中東戰(zhàn)火重燃嗎?
為了回答世界關注的問題,可以考慮幾組利害關系。
首先,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仍然恪守伊核協議。 如果美國新政府想要修復被本屆政府撕裂的聯盟,在相關問題上會采取什么態(tài)度?
其次,伊朗政府已經在高壓下生存了四年,國際環(huán)境再過幾十天就將發(fā)生變化。 這個時候會不會活不下去了?
第三,美國還有實力對伊朗發(fā)動戰(zhàn)爭嗎? 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三倍,其國內的反對勢力肯定沒有伊拉克庫爾德人和什葉派那么強烈。 美國此時發(fā)動戰(zhàn)爭意味著什么?
然而事情已經發(fā)展到這一步,伊朗政府無論如何都必須給本國公民一個解釋——
《紐約時報》稱“伊朗可能會加大對哈馬斯或巴勒斯坦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的支持”; 伊朗保守派報紙《世界報》呼吁對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和北部港口海法進行報復性襲擊; 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秘書穆赫辛·雷扎伊表示,伊朗將重新考慮《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其附加議定書。 “不再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監(jiān)督伊朗核項目是對法赫里扎德遇刺事件的回應。” 德國的‘最低限度反應’”。
無論以色列是否承認參與此次暗殺事件,以色列都應該理性考慮兩國各自的利益和關切。 對付伊朗,雖然看似要經過美國現政府的“村子”,但非要落腳在這個“店”嗎? 從長遠來看,一再將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影響力日漸衰落的美國捆綁在一起,未必是明智之舉。
風暴還遠未結束。 當最終有人決定算賬時,中東風暴的規(guī)模恐怕將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