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QQ群和陌陌群里在傳一些關于新教材選修1部份的內容,非常是人教社譚樂安的新教材培訓內容,看著眼紅,并且也只能看見一部份,不能看見全部。按照群里聽到的圖片總結一下新教材的一些變化,(所有文中的圖片好多是來自網路)有錯誤的和不到位的地方,請前輩們見諒。感謝!
下邊是新舊教材目錄對比,陌陌用戶,點擊后放大,很清晰。
【目錄變化】
1、新舊教材章標題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大框架不變。
2、節標題部份有變化
序號
舊教材
新教材
第1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第1節“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當者——蛋白質”
第4節“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當者”
第2章第3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第5節“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
第3章第1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第1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第3章第2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
第2節“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
第3章第3節“細胞核——的控制中心”
第3節“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
第5章第2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第2節“細胞的能量“貨幣”ATP”
第5章第3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第3節“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應用”
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第4節“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
10
第6章第3節“細胞的衰老和自噬”
第3節“細胞的衰老和死亡”
3、第2章內各節次序有調整
舊教材: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脂類→無機物
新教材:元素和化合物→無機物→糖類和脂類→蛋白質→核酸
4、第4章內容有調整
將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內容放在第3章第一節細胞膜部份;
將“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一節去除,將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形式”分為兩節:第1節“被動運輸”和第2節“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5、第6章內容有刪節
將第4節“細胞惡變”刪掉,調整到選修2(恐怕是基因突變部份)。
6、實驗部份的變化
①新教材目錄中“探究·實踐”部分就是舊教材中的“實驗或探究”。
②舊教材的“實驗或探究”部分共13個,新教材“探究·實踐”部分共12個。
③新教材將“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式”和“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這三個實驗刪掉,將舊教材中的模型建立“嘗試制做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調整為“探究·實踐”活動。
④將舊教材中的“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內質網和線粒體”調整為“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內質網和細胞質流動”。
⑤新教材中新降低“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酯化作用”。
從目錄看變化較大的是第3章和第4章,
在細胞膜一節內容中,舊教材先在第3章的第1節呈現細胞膜的成份和功能,之后在第4章的第2節中呈現生物膜的結構。新教材將這兩節課合并為1節,置于第3章第1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在呈現物質跨膜運輸時,舊教材先在第一節課中呈現了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意圖在于讓中學生明白物質進出細胞的形式多種多樣以及細胞膜具有選擇性,之后在第3節課中呈現物質跨膜運輸的形式。新教材則直接步入主題,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的形式分為兩節呈現。從目錄上看沒有提及“物質跨膜運輸”一詞,在內容中會不會提及,不得而知。假如沒有提及的話,都會避開大分子運輸是否跨膜的苦惱。另外從目錄上看沒有彰顯出滲透的內容,在被動運輸一節課的內容中會不會還有滲透的內容,不得而知,假如沒有,都會減少中學生平常的學習負擔,避開了中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各類滲透裝置的問題而淡忘了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入這一主題。
第2章各節的次序變化細胞膜——系統的邊界ppt,使知識的呈現先易后難,利于中學生學習。第6章中,將細胞惡變調整到選修2,使知識更系統化。
實驗部份的變化主要是使中學生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將一些小學階段難于進行實際操作的實驗刪掉。
新教材中新增了兩個生物科技進展:“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和“秀麗隱桿線蟲與細胞自噬研究”。非常是前者是諾獎的成果。
【內容變化】
里面是按照新教材的目錄聽到的一些變化,但是新教材的內容起碼我沒有聽到,只能按照網上流出的一些新教材的圖片和新教材培訓會上流出的一些圖片看見一些內容上變化。
1、用“藍真菌”代替藻類
瞧瞧吧,四處都是藍真菌,找不到藻類了。那種“顫藍真菌”和“念珠藍真菌”是不是叫上去有點兒生硬,漸漸習慣吧。
2、課后習題針對性強
如:在習題中出現原體結布光
非常是分辨原體和真菌的細胞結構這一問題挺好。
3、ATP的說法有變化
ATP中的“~”不能稱作高能乙酸鍵了。
不同的有機物分子具有的能量狀態不同,有的高細胞膜——系統的邊界ppt,有的低。ATP分子具有高能量狀態,是一種高能乙酸化合物,注意是這個分子整體具有的,而不是由于乙酸鍵而具有的。ADP分子則較ATP分子能量狀態低些,乙酸分子則具有很低的能量狀態。
下邊舉例說明。假定5屋頂上插著一根竿子,竿子的前面用細線栓著一個小球。竿子和小球一起高高在上,在風中搖擺,具有很高的能量狀態。就把它稱作一個ATP分子吧。這么小球就是ATP分子中遠離腺苷的那種乙酸官能團,那根細線就是一個乙酸鍵。假如你用剪刀把細線割斷,小球都會掉落到樓底,而那根竿子因為喪失小球而顯得不穩,掉到了二樓。這么你割斷細線時會消耗能量吧,這就是物理老師所說的斷鍵會吸能。但是小球和那根竿子從5樓掉下時會釋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遠比割斷細線時消耗的能量多,這就是生物老師所說的ATP水解釋放能量。在物理上釋放出的這部份能量稱作“自由能”。
為此,我覺得此次對ATP的改進還不是很徹底,由于并沒有哪些高能乙酸鍵,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普通物理鍵,用“—”表示就好了。
3、新教材中的圖更立體、更形象了
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在圖中呈現,聽說有氧呼吸也是這樣。
動物細胞沒有溶酶體了,這也彰顯了與時俱進。(動物細胞中有行駛溶酶體功能細胞器:液泡、圓球體、糊粉粒等。)
4、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部份有擴充
降低了通道蛋白的內容,明晰了協助擴散有兩種方式。
不曉得對主動運輸有沒有擴充,有沒有降低協同轉運的主動運輸(不直接消耗ATP)。如右圖,顯示了兩種主動運輸,恐怕中學對這個問題還是進行模糊處理,不再細分。
山西中考曾出現過協同運輸
5、關于多肽種類和細胞周期的說法
①組成蛋白質的多肽有21種
新降低的那個應當是含硒半胱谷氨酸(硒代半胱谷氨酸)。硒半胱谷氨酸(Sec)存在于少數一些酶中,如蘆丁二溴化酶、甲狀腺素5'-脫碘酶、硫氧還蛋白還原酶、甲酸酯化酶、甘氨酸還原酶和一些溴化酶等。硒半胱谷氨酸的結構和半胱丙氨酸類似,只是其中的硫原子被硒替代。包含硒半胱谷氨酸殘基的蛋白都稱為硒蛋白。硒代半胱谷氨酸是中止密碼子UGA編碼的。
雖然,科學家在2002年發覺了第22種蛋白質多肽——吡咯賴谷氨酸。吡啶賴谷氨酸在產氫氣菌的甲胺酰基轉移酶中發覺,是目前已知的第22種參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多肽,與標準多肽不同的是,它由中止密碼子UAG的有義編碼產生。
②聽說細胞周期和全能性的概念有變化,沒見到具體如何變化,網上的一些圖片看不清,非常是細胞全能性變化似乎比較大。
6、聚焦大概念,使知識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