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發(fā)布科普短視頻時,人們常常評論說三體物理學家信仰崩塌,‘物理學已經(jīng)不存在了。’”談及《三體》的這個情節(jié),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育仁無法理解為什么科學家們小說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與理論不符。 信仰就會崩潰。 “諾貝爾獎獲得者、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曾說過,‘所有的實驗結果都與理論一致,這是不幸的。只有不一致時,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吳玉仁的網(wǎng)名是“不回答問題的吳奶奶”,她是B站2022年百強UP主之一。她的科普短視頻寓教于樂,深受網(wǎng)友喜愛。 她的許多視頻的觀看次數(shù)已達數(shù)百萬次。
《不寫題的吳奶奶》吳玉仁
5月19日,“青少年科普教育暨科普出版研討會”在華東理工大學龍商書店陳園店舉行。 吳育仁與華東理工大學教授、《118種化學元素》作者戴勝、兒童科幻作家潘亮等嘉賓就青少年科普出版、科普內(nèi)容創(chuàng)作與運營進行交流分享, ETC。
“不回答問題的吳奶奶”在B站擁有多部點擊量百萬的科普視頻。
從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到“不回答問題的吳奶奶”,吳育仁在科普事業(yè)上堅持了近20年。 退休后,她利用短視頻平臺普及物理常識,展示有趣的物理實驗。 “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離不開全民素質(zhì)的提高,需要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有益的科普”是她做科普的初衷,“科學是人類學習的寶貴工具”。筑夢未來”是她的感悟和理想。
在鏡子前演示宇宙不守恒,討論“為什么用漏勺舀面粉不會漏出來”……吳育仁的科普視頻經(jīng)常立足日常生活,以有趣的方式探討物理問題。 “如何讓人喜歡,得動動腦子。” 她的目標不僅僅是流量。 “僅僅讓人們感興趣還不夠,關鍵是如何把問題解釋清楚,讓人們學習。” 為此,她精心設計了實驗,在長達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他力求嚴謹、科學、有趣、通俗,他說:“很難,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科學研究。” ”
“你總是要有知識,但你的知識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框架,而不是積累的知識。” “因為無論你在各行各業(yè)做什么,哪怕你是管人、管財務等等,都需要能夠研究、推理、建模。” 吳育仁認為,科學教育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科學家一樣的人。
《118種化學元素》(戴勝、張新宇作者)出版9個月內(nèi)已再版5次。 本書從元素周期表出發(fā),用生動的方式帶領青少年“通過元素重新認識萬物”。 本書的一大亮點是“元素與中國”專題,重點探討化學元素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制造的關系。
《118種化學元素》
“做好科普工作,必須以科學立人、以文化立人,實現(xiàn)科學知識與精神文化的融合,將中國故事融入科普教育,拉近青少年與化學的距離。” 戴勝說道。
戴勝
中國青花瓷中的藍色是由于鈷(Co)元素造成的。 氯化鎂用來做鹵水豆腐,氧化鈣用來做自熱火鍋……這些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遇到的東西,都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
我國的“大國制造”中也涉及到很多“高精尖”技術。 例如,C919飛機、“嫦娥”探月飛船、“奮斗”號載人深潛器均使用鈦(Ti)。 可以找到; 釤元素(Sm)出現(xiàn)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導航系統(tǒng)中的釤鈷磁鐵中。
回顧中國古今的科學成就,我們也能找到很多元素的影子。 所謂“鎏金技術”,就是用金和汞制成金汞合金,涂在銅器表面,加熱使汞蒸發(fā),金就可以附著在銅器表面。 這說明古人當時就已經(jīng)認識了金、汞及其合金。 它的一些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已被了解。 在古代青銅器中,在銅中添加錫以增加其硬度。
“現(xiàn)在,學生在博物館看展品時,大多是從歷史開始解釋,很少從科學總結開始。” 戴勝認為,從科學和化學的角度來解釋博物館里的展品是完全可行的。 將中國故事更好地融入科學教育,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國精神”,促進跨學科學習。 在培養(yǎng)科學精神的同時,還可以增強青少年對科技的理解。 了解中國文化。
“一見到戴勝老師,我就說希望他能把《118種化學元素》授權給我。我會把這本書改編成《118種元素大廈》,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深入理解知識點講好科學知識。” 潘亮,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獲得者、兒童科幻作家、編輯,擅長“講故事”。 他出版了兒童科幻小說《太空男孩瀟瀟瀟》系列,在科普知識的基礎上,將兒童讀者喜愛的奇幻故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兒童科幻小說的形式發(fā)揮科普教育功能。
《太空男孩蕭蕭蕭》
潘亮將自己的小說定義為“兒童知識小說”。 與科幻小說不同,“知識小說”更注重將知識融入幻想中,在生動的故事中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十多年前,潘亮看到《達芬奇密碼》三體物理學家信仰崩塌,深受震撼。 “這本書為知識小說開辟了道路。” 美劇《越獄》用胡克定律講了如何沖破墻壁,這也讓潘亮感動。 “事實證明,將知識融入小說可以讓小說變得更有趣。” 這讓他萌生了寫“兒童知識小說”的想法。 在《太空男孩瀟瀟瀟》中,潘亮把目光投向了太空,立下“只有青少年才能穿越時空(蟲洞)”的理念,執(zhí)行太空探索任務。 青少年們在穿越銀河系的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天文知識。
“為科普創(chuàng)作者提供更好的平臺,用更豐富的內(nèi)容、形式和傳播方式助力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華東科技大學出版社社長張輝表示,專業(yè)學者長期從事教學、研究和工作。 ,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為科普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通過科普工作向更廣泛的人群普及科技知識,可以激發(fā)青少年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未來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