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堅持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教師的堅持源于對教育的信念。 為了防止職業倦怠,讓工作有成就感,享受職業幸福,就必須成為一名有信仰的教師。
教育是一項需要信仰的事業,教師應該成為有教育信仰的人。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物理資源網,它就不是教育,而只是一種教學技術”。 教育信仰主要體現教育思想、精神狀態、潛在動機和理想境界。
首先,教育信仰必須被理解為一種教育價值觀。 教育信念具有價值,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培養人才、推動科學研究、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等方面。
其次,要把握教育信仰作為精神動力。 教育信念是動態??的,主要體現為需要、理想、信念、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引起的活動和行為動機,也就是常說的內在精神動機。 這種動機有明顯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引導性,可以彌補物質動機的不足。
其次,要把教育信念作為崇高的理想境界來追求。 教育信念是理想的。 這是對教育未來的憧憬,也是教師精神修養應達到的境界。 只有將教育信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并提升為一種自然的情感,才能稱為有教育信念的人。
陶行知曾說過:“人生就是一件大事,要做一件大事”。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職業。 一個有信仰的老師需要做到四個堅忍。
一是堅持教育信念。 教育是一項需要信仰的活動,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需要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需要持之以恒。 教育者信念是在教育情境中應當堅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教育是一項用激情點燃激情、用個性塑造人格、用生命激活生命的事業。 它要求教師在深厚的人文內涵啟發下,培養面向靈魂的信念。
二是堅持人才理念。 科學的人才觀認為,人才具有多樣性、層次性、相對性。 只要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創造性工作,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積極貢獻,就是國家需要的人才。 教育最基本的任務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培養學生樸素的品質,教會學生發現生活世界的真善美,幫助學生用真誠的心去理解和關愛他人,引導他們走向健康、光明和真理。 這個境界的核心是求真、向善、成美。 因此,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三是堅持教育規律。 德國物理學家勞厄認為,“教育無非是所學的一切都被遺忘后剩下的東西”。 這個“剩下的東西”就是“質”,即人的學習內化與先天品質的結合,形成了人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身心特征。 這也是教育的宏觀規律。 但現實中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由于宏觀規律過于籠統,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育的微觀規律可以從學生、教師、教學內容三個要素來理解。
(一)學習規則。 學習的條件包括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者的興趣、動機和情感(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外部知識的表征。 學習過程的規則包括感知、注意、記憶和思維的規則。 學習策略包括記憶策略、組織策略、整理策略等。
(二)教學規則。 首先,教學中的一些重要原則都在教學規則中有所體現,如啟發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學互利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其次,教學中的一些基本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在教學規則中,如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辯證統一、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辯證統一、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辯證統一等
(3)教育的非線性和復雜性。 教育的非線性和復雜性使得教育活動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其變化和發展都以一定的概率來表達。 換言之,教育規律不是以“決定論”的意義來表述,而是以“決定論”的意義來表述。 發生在“可能性”的意義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一定要記住,不要用個別案例來代表一般,更不要用極端的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四是堅持愛心教育。 愛是責任和使命的動力,是高尚人格的基礎,是培育優質教育環境的必備品質。 愛教育是以愛為手段的教育理念。 當愛、愛與教育有機結合并成為教育行為的本質時,愛的教育就形成了。 愛的教育思想自古就有,從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愛充滿天地”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再到司夏的“童心母愛”,這些都是這是我國優秀的教育文化,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堅持和弘揚。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學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01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2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