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過年,春風送暖到屠蘇。”每年正月初一,全國各地自動開啟“迎春模式”,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那么古今中外從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風俗文化呢?快來學學古今,祝大家:“新年快樂”!
除夕夜:辭舊迎新,驅除邪靈,開燈迎新
古人的“年”比我們現在的“年”更像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時間屏障。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周秦時期,人們在新年的前一天要擊鼓驅趕“疫鬼”,以保來年平安健康,這叫“驅”。所以這天(傍晚)的晚上就叫“除夕”。最早提到“除夕”這個名字,是在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其中寫道:“晚年人相贈,謂之送舊年。相邀飲酒飲食,謂之送舊年。除夕夜,人不眠不休到天亮,謂之守夜。”所以,所謂“除夕”,就是這天晚上舊年結束,第二天新年開始。 其核心詞是“辭舊迎新”和“驅除邪靈”,歲(suì)指鬼怪、妖怪、惡靈。
除夕之夜,開始“辭舊迎新”的工作:屋內需撣去灰塵,打掃庭院;大人小孩輪流沐浴,叫“洗去年余殘垢”;還有“換門神、掛鐘符、釘桃符、貼春匾”,就是要把門上的對聯、年畫、福字之類換成新的;家里如果有病人,吃剩的藥渣也要扔掉,叫“除百病”。
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更注重吉祥寓意。餃子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食品,象征著從舊年過渡到新年。南方人吃春卷、年糕,象征著“年年高升”。還有一些吉祥食品,如魚,象征著“年年有余”,發(fā)菜,象征著“恭喜發(fā)財”。荸薺因形似元寶,在江浙一帶也頗受人們的喜愛。
吃完年夜飯后,“守夜”并不只是坐著,還有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娛樂。比如北方地區(qū)流行“踩年”,就是在庭院等走動的地方撒上芝麻秸稈,讓小孩踩上去踩碎,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嚇跑周圍的鬼魂。“踩年”其實就是“踩煞氣”。同樣,“壓歲錢”其實就是“鎮(zhèn)煞氣”。在使用銅錢的時代,壓歲錢是用棕繩串起來的,編成龍形,放在小孩床腳。
除夕夜有一點要注意:燈要通宵亮著。俗話說“三十點火,十五點燈”,用光來驅趕邪靈才是最好的辦法!
初一至初四:迎新年、拜年、守禁忌
大年初一,人們要早早起來迎接新年,因為要放爆竹、出門迎喜神,信徒們還要去寺廟燒香。
雞鳴時,人們開始放鞭炮。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這樣做的目的是“驅趕山間的惡鬼”。“迎喜神”是指按照日歷上指定的吉利方向行走和朝拜,祈求喜神保佑你來年健康平安。在上海,這也被稱為“面向喜神方向”。
“拜年”是新年伊始的重要主題,拜年是有順序的,一般家庭首先要拜神、拜祖先,然后拜長輩、敬重的人英語作文,然后家人之間互相拜年。
拜年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傳統的新年習俗是大年初一才在家里拜年,第二天人們就開始出門走親訪友了。第二,在履行拜年“鞠躬”禮儀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做錯手勢——中國文化尊左,視左為陽,所以鞠躬時,需要右手握拳,左手成掌,要么蓋住,要么包住右拳。這個手勢是“吉禮”;否則就是不祥的鞠躬,可用于哀悼。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希望新年伊始一切順利,是個好兆頭。因此,這天有很多禁忌,往往要到初五才會打破:
1. 避免說不吉利的話。為了防止孩子不小心說出不吉利的話,許多家庭會在孩子的嘴邊貼上寫有“孩子的話很安全”的紅紙,以避開厄運。
2、忌掃地、忌在屋外潑水、忌亂扔垃圾,因為這樣容易把屋內的財運掃走。如果地板臟了必須掃,那就往屋內掃,象征財寶進門。掃完之后,放入垃圾桶,而不是扔掉,財寶就會被留住。
3、忌洗澡、洗頭、洗衣服,以免把這一年的福氣和財運洗掉。
4. 避免打碎杯子、盤子或碗。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或盤子,請迅速說“碎碎平安”。
5、吃的時候,忌用開水或湯浸泡米,否則新年的好運就沒了。
有句俗話說“初一早起,初二早起,初三睡到飽”。過年的日子忙碌而又勞累,初三晚上人們需要給自己一個早睡的理由,那就是“老鼠娶媳婦”。大家都關燈早睡,以免打擾老鼠的婚禮。人們還常常在屋角灑些米粒或糕餅屑,作為女兒出嫁的禮物,表示與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因此,“老鼠娶媳婦”、“老鼠娶媳婦”的年畫、剪紙也被人們視為吉利之物,可在新年期間貼在墻壁或窗戶上。
正月初五、六:破禁、送窮、迎財神
在江浙一帶,大年初五要迎一個很重要的神,那就是財神,又稱“路神”或“五路神”。“五路”,顧名思義,就是東、西、南、北、中。往五個方向出去,就能得到財運。財神人人都愛戴,很受人們的歡迎,越早迎他,收財效果越好。所以,雖然說初五是迎神的日子,但早在初四晚上,人們就要“搶路頭”。
清代學者顧魯在《清嘉錄》中這樣記述吳地的這一盛事:“正月初五,為路神誕辰。金鑼爆竹,祭牲美酒,設擺筵席。為求財運,人家要早起迎接有文化的拜年詞,謂之‘迎路神’。迎完神,人家都要喝路酒,往往喝到天亮。”
上海以鯉魚迎財神,又稱“元寶魚”,魚販稱之為“送元寶魚”。袁祖植在《海上竹枝詞》中寫到這些習俗:“高聲送元寶進來,財主今夜又發(fā)財;鯉魚不跳龍門,又追金銀上壇。”
正月初四、初五迎財神,有世俗的原因,舊時大小店鋪除夕做完生意就關門,正月初五才開門營業(yè),就是為了迎財神,以便順利“開門見財”,“財源廣進”。
正月初五這天,北方地區(qū)比較流行的習俗是“破五”和“送窮”,都是忌諱、避邪的活動。“破五”是說前幾天的忌諱在這天以后就解除了。“送窮”也與此有關。過去為了聚財而沒有扔掉的垃圾,在這一天正好打掃干凈,這種習俗就叫“送窮”。
送窮鬼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就是清晨把垃圾倒在門外,放鞭炮;復雜的則是剪紙人(“窮媳婦”),甚至讓她扛著裝滿垃圾的紙袋,走到門外放炮炸毀。韓愈《送窮鬼》中提到,送窮鬼要“系柳為車,系草為船,載糧谷,軛下系牛,桅上拉??帆”,也就是說,送窮鬼時要準備好車、船、干糧,以便“窮鬼”快點離開。
“送貧”儀式也可以在正月初六舉行,甚至可以在正月末舉行。韓愈所寫的《送貧》就是在正月末。末日是每個農歷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末是一年的第一天,或稱“末日之始”,尤為重要。
第七天:“人日”、戴勝、七菜湯
正月初七為“人日”,其前六日為“畜日”。《荊楚歲時記》引董遜《風俗禮儀問》云:“正月初一,雞,初二,狗,初三,豬,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馬,初七,人。正月初一,畫雞于門上,初七,畫人于帳上。”所以“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殺人,此義也。”
農歷七月初七“人日”的重要習俗是“穿人勝”,所以“人日”又叫“人勝節(jié)”。人勝是一種飾物,婦女們在“人日”上將絲帶剪成花朵,或將絲帶剪成人,或??用金箔雕成人形,貼在屏風、床簾上,或戴在頭上,以祈福避災。《荊楚歲時記》解釋“穿人勝”的意思,是“剪絲帶為人,人入歲,喻以新為變”有文化的拜年詞,寓意新的一年要煥然一新。此習俗自魏晉以來就盛行,唐代以后愈加重視。每逢“人日”,皇帝賞賜大臣雕成的人勝,設宴款待群臣賦詩慶賀,百姓則剪絲帶互贈。 唐代李淵《剪彩》詩中有“剪彩贈親,銀簪鳳冠;雙鳥執(zhí)彩,雙人過橋”之句。
“人日”的應節(jié)食品是“九菜湯”,即把七種蔬菜切碎煮成湯,食用可祈求新年順利,預防各種疾病。這種食俗在近代已日漸衰落。但有趣的是,日本在正月初七會吃“九菜粥”。這種習俗自江戶時代起就在日本民間盛行。日本還有一首俳句贊美七菜粥“粥味美,腸子快要春了”。其實,這種習俗是從中國古代的七菜湯習俗傳入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