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高考前兩個月,高校招生辦的一位老師給我們做志愿陳述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考生喜歡報考經濟學專業?你們知道什么是經濟學嗎?”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高三的考生和家長,也不斷被一些大三的大學生問到:什么是經濟學?經濟學和金融是什么關系?什么樣的人才能學好經濟學?今天,我就把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解釋現象并分析原因
經濟學源于希臘文,其本義并非中國經典中的“經國利民”,而是有很接地氣的意思——管家事。廣義上,經濟學也分為國際經濟貿易、國民經濟管理等專業領域,但無論如何,其作用無非就是兩個。
第一,經濟學是一門解釋經濟現象、分析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發現經濟規律的學科。就像醫學探索病原體、物理學問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一樣,經濟學首先教會我們認識生活中經濟世界的方法和思路,解釋我們面臨的經濟現象。比如,為什么會產生貨幣?為什么說“物以稀為貴”?經濟學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而誕生的,其宗旨就是解釋市場經濟現象,發現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第二,經濟學不是一門教人如何致富的學科,也不是一門教人如何當老板的學科。它教我們如何觀察經濟現象,如何分析經濟問題,如何進行個人的選擇和決策,如何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規劃和經濟政策。如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強,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本科畢業后是應該讀研還是找工作?如果豬肉價格上漲了怎么辦?這些問題都需要經濟學來解決。
很多學生在填寫高考申請表時,容易將經濟學與金融學混為一談。經濟學指經世濟民一個物理學家眼中的經濟學,金融學指資金的流通。簡而言之,經濟學側重于宏觀層面的理論問題,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而金融學則更側重于微觀層面的應用問題,其主要任務是使貨幣或其他資產的價值增值,從而實現企業或個人財富的最大化。
細致觀察,綜合實力
我們的老師在《資本論》課上反復強調:“要學好經濟學,必須有常識。”只有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基本現象,始終保持解決問題的熱情,才能為學好經濟學打下基礎,而不是只把時間花在抽象的經濟理論上,孤立地工作。此外,作為一門兼顧文理的學科,經濟學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學和計算機能力、中英文讀寫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只有各方面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學生,才能學好經濟學。
很多同學一開始學習經濟學是為了“快速致富”,但后來發現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經濟學的學習從基礎理論開始,比較枯燥,之后會接觸歷史、政治、哲學、社會等多學科的知識。經濟學的樂趣就在于綜合各方面的知識,產生學術成果,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目前經濟學有很多新的發展,比如理工科數學能力強的學生有機會攻讀經濟學碩士一個物理學家眼中的經濟學,展現出不錯的潛力。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經濟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充滿了無限可能。在即將步入經濟學最后一年之際,聽了多位經濟學大師的講座,我發現經濟學潛移默化地教會了我要勇敢承擔責任,用所學造福社會,我想這才是經濟學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