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個中心天體,有許多恒星圍繞它旋轉,形成以它為中心的星系運動。這種星系運動中的所有個體共同構成一個運動實體。中心的天體只是運動實體的主要部分,所有圍繞中心天體旋轉的天體都是這個運動實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等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共同構成以太陽為天體中心的運動實體。我們稱這個運動實體為太陽系,它參與了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運動。因此,一個天體運動實體并不是孤立的,它其實只是一個更大的天體運動實體的一小部分,或者它也在一個更大的中心天體的周圍中性密度梯度環境中運動。可見,太陽并不是最終的中心天體。 太陽運動實體的運動也受到銀河系中心黑洞中性密度梯度場的影響,太陽運動實體各成員的運動當然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實際上,太陽系行星運動的環境是太陽指向太陽核形成的較大中性密度梯度與銀河系中心指向銀河系中心形成的較小中性密度梯度疊加形成的中性密度梯度環境。太陽形成的中性密度梯度是主要部分,所以在研究太陽系行星運動時,應選取太陽作為參考系(實際上是選取圍繞太陽的中性密度梯度作為參考系,是絕對慣性參考系)。此時,我們可以認為太陽系區域銀河系中心黑洞產生的中性密度的大小和方向幾乎是恒定的。在太陽黑洞剛剛產生行星的那段時間,行星距離太陽很近,幾乎貼著太陽表面運動。 在太陽表面附近勻速圓周運動什么不變,太陽產生的中性密度梯度非常強烈勻速圓周運動什么不變,幾乎與銀心無關,因此行星運動在幾乎完全中心對稱的中性密度梯度環境中。它繞太陽赤道公轉,無論移動到何處,其屬性力始終大小相等,且始終指向太陽核心,其速度方向與屬性力方向垂直,因此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中性粒子不斷向中心擴散,太陽核心內部物體運動不斷合成,導致太陽質量增加,行星軌道半徑增大,行星逐漸遠離太陽。此時,在行星軌道上,太陽形成的中性密度梯度強度逐漸減弱,而銀心形成的中性密度梯度強度幾乎保持不變。 此時,銀心的中性密度梯度影響終于顯現出來,它逐漸改變行星的軌道,使得軌道在靠近銀心的方向被拉長,在遠離銀心的方向被縮短,由圓形軌道變成橢圓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