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與電路》課堂教學設計——人教版物理第十五章(復習課)教學設計思路及說明: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要復習電荷、電流和電路兩類,重點復習電流與電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采用視頻導讀課,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知道本課的任務——復習電荷、電流、電路。在此基礎上采用整體-分工-組合-補充-測量的教學模式,穿插小步驟、快反饋的教學方法,以科學探究為重點,聯系生活、生產實踐、小組合作、實驗教學等方式武裝課堂。由于電荷比較簡單,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電流與電路是重點和難點,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注重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體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兩種電荷、摩擦起電及其原因、導體與絕緣體;認識電流的形成、電流的方向和強度,電流在串并聯電路中的規律,會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知道電路的組成,能熟練畫電路圖和連接實物,知道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小組合作測量電流、連接串并聯電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科學規律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電流表的使用和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性,能熟練繪制電路圖和連接圖,知道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性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難點: 連接串并聯電路,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的電流 教學方式: 探究啟發式教學 教具:電流表、導線、電池、小燈泡、開關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全)視頻——尖端現象介紹,此現象涵蓋了復習的三個要點——電荷、電流、電路,讓學生明確復習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并簡要介紹物理科學家富蘭克林發現尖端放電現象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探索過程分為1、了解兩種電荷,復習與電荷有關的內容。 小組討論學習 1.展示電荷的簡單知識結構,帶領學生復習所學內容; 2.分組展示此知識點的相關內容,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3.教師展示學生復習的內容,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鞏固相關知識; (二)關注問題 1.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分享答案,教師引導全體學生評價。 2.學習過程中,注意與生活聯系,如解釋塑料繩為什么越來越散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物體是否是導體。 (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精神,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分成兩部分,學習電流 (一) 分組準備關于電流的相關內容(展示相關知識結構) 小組討論 學習電流的符號、單位及符號,電流的方向,電流形成的條件,電流連續的條件;學習電流表的使用及讀數;學習電流在串聯和并聯電路中的規律 (二) 讓三組對以上三個問題進行逐一討論。第一,對于問題1,由于比較簡單,就直接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講臺上講解,鍛煉學生的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第二,讓一組演示電流表的使用以及電流在串聯電路中的特點。演示時,除了演示知識和技能外,還讓學生在白板上把電流表的使用聯系起來,并探究串聯電路。 目的是考察學生連接物理電路的技能,為實驗室開展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分組進行實驗,讓各組同時進行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測量并聯電路中主電流、測量并聯電路中支電流的實驗。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電流表的使用,能夠熟練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物理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同時,在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利用希沃版手機、電腦同步功能,將各組的實驗操作情況及時顯示在白板上,方便各組相互學習和交流。
讓學生大膽動手、動腦,不要怕犯錯誤,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光的反射的大致光路,根據課本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小組內討論交流。 (三)1.由于電流的方向和負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有關系初中物理 電流和電路,電流表測到的是電路哪一部分的電流,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的規律,很容易犯錯誤,所以聯系實際生活和生產,設計題目讓學生進一步探究,以加深理解。 2.設計過程中,注意與生活聯系,例如云狀放電,核聚變等相關物理現象。 分組,學習電路,分組,準備好電路的相關內容(展示與之相關的知識結構),小組討論,學習電路的組成、功能,畫出電路圖,連接實物圖,電路的三種工作狀態,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針對以上問題,讓三個小組展示小組活動的成果。首先,第一組演示電路的組成并畫出電路圖,電路圖要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評價自己的答案,了解同學的正確率。其次,將實物圖和電路的狀態交給第二組,老師指導他們根據白板上的電器元件說明如何連接實物電路,在說明電路狀態時,要用白板連接實物電路并說明。第三,小組除了演示和講解串并聯電路特性等知識技能外,還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實驗,連接串聯電路、主線上有開關的并聯電路、支線上只有開關的并聯電路等。同時,電腦、手機要同步初中物理 電流和電路,及時顯示各小組實驗情況,及時評價,目的是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科學探究實物實驗的動手實踐能力。
由于短路現象是個難點,我們重新設計了學習問題,同時注重與生活、生產實踐聯系,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總結:學生交流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結合知識結構進一步檢驗自己的學習。 補充:聯系生活,怎樣判斷生活中的節日燈是串聯還是并聯? 測試:課堂測試 1、10個小燈泡串聯,已知某電路中的電流為100mA,通過每個燈泡的電流為____A。 1、10個小燈泡串聯,已知某電路中的電流為100mA,通過每個燈泡的電流為____A。 2、一只小節日燈上串聯有20個小燈泡,若電源插頭處的電流為200mA,則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為____A。 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 3.將導體a、b串聯到電路中,已知導體a的直徑是導體b的3倍,導體a、b之間的電流關系為。 4.兩盞電燈并聯在同一電路中,用電流表測得,通過它們的電流相等,則( ) A.兩盞燈必定是串聯的 B.兩盞燈必定是并聯的 C.兩盞燈可以串聯也可以并聯 D.無法判斷 5.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流表測得[] 5.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流表測得[] A.流過燈L1的電流 B.流過燈L2的電流 C.流過燈L1和L2的電流之和 D.電源電路供給的總電流 (注意:先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然后分組交換答案、分享學習成果。教師應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
)作業:畫出教室臺燈的電路圖。人教版第15章《電流與電路》學習情況分析。九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的電學部分,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希望自己動手去嘗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多聯系生活、生產實際,讓學生親身參與,運用好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應用到社會的課程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針對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弱,但又有直觀觀察能力強的特點,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直觀、生動的展示,這對以后學習電學內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農村優秀學生大多到城市上學,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提高課堂效率。第十五章 人教版《電流與電路》效果分析由于這節課是復習課,我采用整合—分工—組合—補充—測評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小臺階、快反饋,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盡量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聯系生活、生產實踐、實驗教學來武裝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1、由于收費比較簡單,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電流與電路是重點和難點,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注重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體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電流與電路》民教版教材第15章內容分析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觸過電學知識,能簡單地把物體分為易導電的和不易導電的,能通過小燈泡亮起的活動,感知電路構成的基本特點等。初中階段,《電流與電路》課程標準從觀察摩擦帶電現象開始,在介紹電荷概念的基礎上,隨著學生對電路的認識,逐漸形成對電流概念的初步認識。此外,還能培養識別電路、連接電路、讀懂和畫電路圖,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等技能。本章的設計圍繞電荷、電流和電路展開。電路的組成是學習電學的重要切入點。 雖然小學階段學生對簡單電路已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研究表明,初中學生在理解電路的過程中仍然存在思維障礙,這尤其體現在對電路的閉合和電流方向的理解上。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讓學生對電路進行操作訓練上,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電路的實際操作,感受到電流的存在,對電流形成初步的認識。人教育版第十五章電流與電路評析練習1、10個小燈泡串聯起來,已知某電路中的電流為100mA,通過每個燈泡的電流為____A。1、10個小燈泡串聯起來,已知某電路中的電流為100mA,通過每個燈泡的電流為____A。
2、一只小節日燈籠上串聯有20個小燈泡,如果電源插頭處的電流為200mA,則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為____A。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3、將導體a、b串聯到電路中,已知導體a的直徑是導體b的3倍,則導體a、b之間的電流關系為。4、兩盞電燈并聯在同一個電路中,用電流表測量,通過它們的電流相等。 則( ) A 兩盞燈一定串聯 B 兩盞燈一定并聯 C 兩盞燈可以串聯也可以并聯 D 無法確定 5、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流表測得[ ] 5、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流表測得[ ] A.流過燈L1的電流 B.流過燈L2的電流 C.流過燈L1和L2的電流之和 D.電源電路的總電流 人教育版 第十五章 電流與電路 課后反思 由于本單元內容較多,學生又剛接觸電路,所以感覺上課節奏很快。本單元共五課,分別是兩種電荷、電流與電路、串聯與并聯、電流的測量、電流在串并聯電路中的規律。根據本單元的知識特點,我將本單元的內容分成三個部分(電荷、電流、電路)進行復習。 對于第一部分收費,我幾乎都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讓小組進行交流和展示。
第二部分,電流,是本單元的重點,我分成了三個部分。1.電流的理解,我還是完全讓學生分組交流討論,然后呈現給全班同學;2.電流的測量是重點,我采用老師引導,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上臺多展示,采用課堂翻轉模式,讓學生學習和注意電流表的使用。講課時,我還讓學生分組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的電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3.串并聯電路電流的規律,我采用各種題型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第三部分電路是本單元的難點,我從基礎開始,逐步提高。按照電路的組成-電路的狀態(開路、斷路、短路)-串并聯電路的特性-畫電路圖的能力以及連接實物圖的遞增模式,讓學生逐一分解。 講課時多讓學生上臺展示,也讓學生分組復習串并聯電路連接實驗,讓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總體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人教版《電流與電路》課程標準第15章解析:力、聲、光、熱、電、磁是自然界的基本現象。這一章開始讓學生在學習了力、聲、光、熱、磁之后,接觸電的初步知識。從課程標準電部分的內容來看,降低了知識技能的目標要求,強化了過程和方法的目標。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強調從實際應用出發,初步了解電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是電的三個基本概念——電荷、電流、電路,其中電流是核心概念。 我們知道,要想讓學生在某一領域建立起知識結構,首先就要幫助學生建立該領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概念是初中電學知識結構構建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