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新初中物理《密度》課教學設計與反思.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可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可在教育資源-天天圖書館找到。
1、初中物理“密度”這一節的教學設計及反思與分析“密度”這一節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重點知識之一,學好這一節是進一步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教材這一節是學習“質量”之后引入的一個新物理量,在全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是質量知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掌握物質密度的測量方法、解決與密度有關的實際問題的基礎,為后面更深入學習壓強、浮力等知識做準備;更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概念設計由于這一節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直接向學生灌輸、強加密度概念。在密度概念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2、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密度概念。為此,本課采用“科學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及突破策略重點:理解密度概念。密度知識比較抽象,按照《大綱》的要求,它既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之一,又是教材中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進一步學習所必須的基礎和前提知識,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策略:充分利用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等方式,用“比”來定義密度概念。難點:用“比”來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依據:由于初二學生的邏輯思維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較弱,用比的方法定義密度比較抽象。 盡管學生們已經體驗過“用‘比率’來定義速度
3.概念”,但將數學中的“比例”運用到密度中,理解“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比為常數”的含義,還有一定的難度。突破策略: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類比、知識遷移,讓學生復習用比例定義速度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重點:通過有組織的實驗探索,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教學方法、學法與學情分析本課以掌握“質量”和“質量的測量”為基礎,以實驗、觀察、分析為手段,讓學生在討論、總結中學習新知識“密度”。少數學生能力稍差,根據毛莊中學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合理分組,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讓每個小組乃至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方法選擇根據物理課的特點,本課主要
4.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啟發式、觀察式實驗。并配合講授、討論、演示等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優化,突破重點難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儀器 學生實驗用具:量杯、天平、細導線、鐵塊(各11組);量杯、同色鐵塊、塑料塊。 教學過程 指導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點評 情境介紹 目標一:m與v的關系 科學探究 教師指導: ①教師展示同色鐵塊和塑料塊,你有什么方法區分它們? ②我們來看看書中的小明和小紅是如何區分它們的? ③你能猜出M和V的關系是什么嗎?學生積極思考,比較誰的想法更多,誰的方法更好。學生閱讀課文插圖內容 【猜測與假設】 學生討論發言:m=v
5、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區分,有更多方案的學生應受到鼓勵。設計實驗對學生水平要求較高,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指導。教師指導: ① 教師引導學生排除不正確的猜想,得到m與v成正比的猜想。 ② 能否設計實驗方案,證明自己的猜想? ③ 教師幫助學生找出方案中的漏洞,改進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網校頭條,收集實驗證據,然后分析實驗證據。 思考: 被測物體 質量(g) 體積(cm3) 質量/體積(g/cm3) 鐵塊1 鐵塊2 鐵塊3 塑料1 塑料2 塑料3 ① m與v成正比,m與v成反比。 【設計實驗】學生討論、研究,確定實驗方案。比較誰的方案更好。 【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學生進行實驗,收集實驗證據,將實驗數據填入設計表。 【交流與合作】
6、分析結論:學生根據所測得的實驗數據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進行交流、合作,總結、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技能。如果學生不能通過從相似中找出差異,或者從差異中找出相似來總結結論,可以用思考問題的方式啟發總結,效果會很好。(由于實驗誤差的影響,比例可能會差不多,要引導學生尊重事實。) 同一物質的不同物體,其質量體積比是否相同或差不多? 2、不同物質的物體,其質量體積比是否相同? 3、如果換幾個其他物體(如鹽水、酒精等),重復上述實驗,結果會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同一物質的不同物體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其質量體積比相同;不同物質的物體,其質量體積比不同。 教學反思: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這個課題中,我從現實生活中引出物理問題,
7、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物理的樂趣和價值,體會物理的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注重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情境創設引入新課,然后學生分組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自主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式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個特性。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別強調密度概念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