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競賽生來說,今年最大的變化無疑是強基計劃政策取代了原來的自主招生。
這導致所有競賽生的升學路徑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有可能最后還是會有原有的一批學生被錄取,但規劃需要相應調整以符合政策。
我們不再討論興趣和熱情的問題,講座中我們會更多地關注當下的政策以及競爭的出路,從而有更清晰的目標以及如何規劃。
◆ ◆ ◆新政策下物理競賽的未來
物理競賽目前只有兩種優惠政策,一是進入國家集訓隊,直接錄取;二是在全國總決賽中奪得金牌或銀牌,入圍強基計劃。
物理競賽省賽為復賽,在復賽中決出省賽一等獎,獲得省賽一等獎的前幾名選手組成省賽代表隊參加全國總決賽(簡稱“全國總決賽”)初中物理培訓收獲,在全國總決賽中決出金、銀、銅牌。全國總決賽將頒發金牌100枚左右、銀牌120枚左右,獲得金牌的前50名選手將進入國家集訓隊。
◆國家集訓隊:保送清華、北大
進入前50名的選手可以進入國家集訓隊,還可以推薦清華、北大等高校,學生和家長在專業選擇上可能會更加關注。
數學、物理專業的就業前景比較好,所以很多學生直接選擇相應的專業,也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其他工科專業,比如計算機、電子信息、力學等。
從2020級物理集訓隊的錄取情況來看,幾乎有三分之二考入了物理專業,另一半則選擇了北大元培、清華大學的姚班、智班、乾班。
◆金牌、銀牌:精選強基
強基礎計劃入圍方式有兩種,一是按高考成績入圍,二是按金牌或銀牌成績入圍。
從目前各省市公布的強基錄取分數線(理科)來看,北大、清華的強基線與高考原始分數線的差距僅在10至15分左右,僅有少數省份達到20分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拿金牌、銀牌,想考北大、清華,那么高考至少要考到670、680才能入圍。有的省份可能要求高一些,競賽和綜合都很好的學生確實有,但其實并不多。更多的競賽生考慮拿個金牌、銀牌、高考考到一本線才能入圍。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金牌、銀牌得主才可以破格錄取,這是對所有實力雄厚高校的“一刀切”要求,并不只針對北大、清華。
入圍不代表被錄取,所有入圍學生需按照【高考成績85分+學校考試成績15分】重新計算【綜合成績】,并根據綜合成績確定錄取結果。
對高考成績入圍的學生,按照綜合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錄取,直至滿員。
金牌、銀牌特招生不受名額限制,不占用原始分數入圍生源的錄取名額,但其[綜合成績]須達到原始分數入圍生源的最低[綜合成績]才可錄取。
今年入選清華北大強基計劃的學生幾乎全部享受到了學校考試成績按滿分15分計算的優惠,但仍有部分學生因為高考成績太差而最終未能被錄取。
以四川為例,北大強基計劃錄取的優秀學生最低高考分數要求為652分;清華強基計劃錄取的優秀學生最低高考分數要求為639分。作為參考,河北的上述要求分別為:北大659分、清華644分;廣東分別為642分和626分,可以說差不多。
就算拿金牌、銀牌,高考也得有640分,甚至650分以上才穩妥,否則全是運氣。
可以說,在現行政策下:第一,省一年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優惠;第二,錄取分數線降到一本線也沒有什么優惠。
其實從19屆開始,省一的作用已經非常有限了。19屆自招政策下,省一最高優惠20分。20屆強基政策下,省一沒有實質性的優惠。所以別相信還有人忽悠你報省一,沒用的。
從政策角度看網校頭條,對參加比賽的學生要求更高,如果選擇參賽,至少要能進省隊,有拿金銀牌的實力,否則就是玩玩而已。就算拿了金銀牌,除非進集訓隊,否則高考也不能考得太差,實際的優惠可能只有50分左右。
◆ ◆ ◆參加物理競賽的目的是什么?
興趣固然是重要方面,但任何參賽者都必須意識到,嚴肅的比賽不是隨便一趟,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一定的機會成本,承擔一定的風險。
興趣愛好種類繁多,但有些興趣愛好非常昂貴,即便是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和對學生未來的影響都很大。
如果你真正熱愛一門學科并考入一所好大學,那么走得更遠比走得更快更重要。
只是玩玩是一回事,但如果你決心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比賽,那么目標就是獲得金牌或銀牌。
我經常碰到一些家長有各種各樣的疑問,第一個疑問就是,學習競賽能提高高考物理嗎?比如有的學生沒有學過競賽,但是已經學完了高中物理,也想通過學習競賽,進一步鞏固自己高考物理的優勢。
需要明確的是,物理競賽對高考物理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考慮到投入產出比,這點幫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方面,比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高考物理還有進步空間,為什么不直接解決高考物理中的電學實驗、力學綜合題、電學綜合題等薄弱環節呢?如果物理這門學科沒有短板,那么就應該把同樣的時間投入到其他需要提高的學科上。
另一方面,物理競賽的思維方式和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區別。高考物理的模型更簡單、更基礎、更規范。物理競賽的知識量比高考大得多,更注重訓練,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指望通過物理競賽來提高高中物理,不能說是走錯了方向,但至少是走了很長的路。
一些家長和學生也認為,學物理競賽對校內強基會有很大幫助,尤其是清華、北大的校內強基對物理的要求比高考高很多,很多都會涉及到競賽的內容,學了總比沒學好。
確實,清華北大強基礎校考的物理科目比高考要難,也考到了競賽的知識點,但難度和深度與競賽要求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可以說只是一點點入門級的知識點而已。
競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光學習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很強的分析能力,而強基礎考試中的物理,更多的是考查學生是否了解,是否能簡單運用。
如果選手拿到金牌或銀牌,就可以免除校考,破格選拔后拿滿分。如果沒有拿到銀牌,那么在離隊后參加強基礎校考、北大、清華的夏令營或冬令營考試,就會有很大優勢。這是附帶的,能不能被選中還是個問題。但如果為了在校考中取得優勢而花大力氣備戰比賽,那就真的太過分了。
從功利意義上來說,參加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拿金牌或者銀牌,即使最后沒拿銀牌,在剛開始參加比賽的時候也應該以金牌或者銀牌為目標,全力以赴。至于強基礎校考的內容其實并不多,可以利用寒暑假好好補習一下。
要想真正走上競賽這條路,除了天賦和興趣之外,學生還需要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從競賽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有的學生在真正參加競賽之后,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或者在瓶頸期停留了很長時間,感到非常迷茫,最后放棄了。
物理競賽,甚至大學物理專業,都要求學生對物理有一定的“理解力”,有的學生無法理解物理的思維方式,老師講解難題時,跟不上老師的思路,覺得很難學,心里很失落,然后突然對物理感到“沒興趣”。
所以競賽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甚至可以說只適合一小部分有天賦、有資源、有長遠規劃的學生。如果下定決心要學競賽,還是要以金牌銀牌為目標,不能混日子。
◆ ◆ ◆
我應該學會競爭嗎?我應該什么時候學會競爭?
參加比賽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進入省隊,奪得銀牌;二是高考成績達到650分。
不管你是高一、高二、高三,半決賽都不會考慮你的年級,即使你參加的時候只是高二,你也要和比你大或者比你小的選手競爭。
是否要為比賽而學習和何時學習是兩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可以說,高一的復賽之后和高二的復賽甚至決賽之后,或者高三的復賽、決賽之后,考慮問題的心態和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方面要看你高二復賽拿的獎項,如果高二的時候只拿了省賽第二名,那你就要考慮能不能進省隊,如果進了省隊,至少能不能拿個銀牌,其實是有點難的。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看學生平時的課業成績。全國期末考試在十月下旬結束,距離第二年高考還有七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學生課業成績出現偏差,尤其是語文、英語特別弱的學生,最后幾個月的復習會非常痛苦,最后可能根本無法恢復。
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不少高中生進入省級頂尖隊伍,在全國總決賽中斬獲金牌和銀牌。對于高一、高二就入隊奪獎的學生來說,天賦是一方面,提前規劃又是一方面,甚至可以說提前規劃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高一就進省隊的學生,可能初三甚至初二就開始參加學習比賽了,這是能力強、早有規劃的學生,更常見的是高一拿了全省一等獎,高二就進省隊了,這也要求至少初三就開始參加學習比賽了。
別以為省一等獎很容易拿,全省就幾十個人,包括高二、高三的學生,現在的政策下,省一等獎已經沒用了,早早拿省一等獎,至少說明你在物理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和實力。
還有很多學生,初中考完甚至高一才開始參加比賽。這種情況下,時間相對有限,而且越接近高考,試錯成本就越高。所以高二的復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分水嶺。可以說,如果這次考得好,可以考慮下次,如果考得不好,就只能說再見了。
在很多省份,一個學生高一拿全省第二、第三名,高二拿全省第一名是很常見的事。這時候,他可以根據自己高二復賽的排名、在校競賽隊的排名、學校上屆省隊的人數、省隊在全國總決賽的成績、在清華、北大競賽營的排名等來判斷自己現在的水平,決定是否繼續讀一年。
如果你的學校從來沒有組過省隊參加比賽,你的省隊從來沒有或者很少獲得過除了銅牌以外的獎牌,那么這個風險其實是比較大的,而且就算你想繼續下去,也必須把整體成績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水平。
當然,如果高二還是拿不到全省第一,其他客觀成績也不理想的話,退出比賽或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尤其是很多學生為了爭奪省隊,不得不長期停課,這會給高三全國總決賽后重返高考留下非常不利的后遺癥。更別提那些沒有獲得實質性收益的學生了。
所以高二的復賽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時間節點,這次復賽你能不能拿到全省第一名呢?就算你現在只是在全省第一名的邊緣,也不穩定,你要爭取全省第一名的頭把交椅,如果能在高二拿到全省第一名的頭把交椅,那么在高三的時候,你就有一定的機會進入省隊,拿金拿銀。
在當今政策下,競爭的總體規劃是前移的,規劃得越早,回旋的余地就越大;而越臨近高考,各種選擇的機會成本和風險就越大。
◆ ◆ ◆物理競賽要學什么?按照什么順序學?
對于初中生來說,在開始準備高中物理競賽的時候,要先完成初中數學和物理的內容,然后再學習高中物理的主要內容,然后再學習競賽的內容,這是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物理只是入門,沒有太多計算內容。從高中開始,計算內容會增多,更注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這些作為基礎初中物理培訓收獲,學競賽就會容易得多。
另外,在學習高中物理的同時,建議也學習一下高中數學,因為物理競賽需要用到高中數學知識,另外還需要學習少量的高等數學知識,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半年左右。
高中數理的主要內容并不是以高考要求來衡量的,比如物理會更注重力學、電磁學,而熱力學、光學、現代物理這些內容在高中就很少,所以可以跳過,直接進入競賽模塊。
物理競賽分為五個模塊,包括:力學、電磁學、熱力學、光學和現代物理。
第一輪學習,力學模塊一般需要一個學期,電磁學需要一個學期。熱力學、光學、近代物理這幾個模塊內容比較復雜,但相對來說,初步的綜合性沒那么強,一個學期就可以學完。加上寒暑假,大概需要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
第一輪學習的目標是達到省級強者或者省級強者的水準,第一輪學習結束后會參加第一場復賽,根據這一輪的成績來決定接下來的方向。
當你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就會進入第二輪的學習,這時候就需要考慮利用假期出去培訓,參加一些出題大神、大學教授組織的課程,比如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舒友勝教授的培訓。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在完成首輪復試的模塊后,應該考慮外部培訓。很多學生在未完成首輪、尚未達到一定實力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跟著各地出題人的課程,以為自己好像懂了,但回來后還是不會做題,浪費時間。
可以說,課外培訓的收獲是和學員的實力成正比的,實力越強,課外培訓的收獲就越大。如果在實力不夠、基本功不扎實的情況下參加課外培訓,可能會覺得自己收獲頗豐,但其實大部分收獲都只是抄筆記,真正吸收的很少。所以課外培訓應該放在復習第二輪階段,而不是新課第一輪。
除了外訓,第二輪學習的時候還需要大量練題。一方面要確保常見題都看過,另一方面需要邊做題邊總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解題方法之后,就可以通過練題來驗證自己的方法。這個練題過程基本需要完成10到20本書,甚至更多。
以上文章是9月27日周偉杰老師物理競賽策劃講座實錄。
歡迎各位家長和同學們繼續關注創之路大賽,周偉杰老師的物理競賽力學課程已上線,第一期公開課回放請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