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一條已經被淹沒的新聞,但我總覺得它意義非凡。
那是不久前,一位天才數學家選擇了中國。
當然,說他選擇了中國,可能有些感情用事,他其實是選擇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科學家到其他國家的科研機構工作,也是很正常的。
但他的身份卻不同,他是一位天才數學家、2002年菲爾茲獎獲得者洛朗·拉弗格( )。
拉弗格是誰?
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他,但在數學界,他的名字卻家喻戶曉。
1966年出生的他,18歲便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銀牌;34歲便成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法國高等研究院數學教授;37歲便成為法國權威學術機構法國科學院院士……
他最驚人的成就是,在35歲時,因在數論和代數幾何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獲得了數學菲爾茲獎。
諾貝爾數學獎是沒有的,但是菲爾茲獎被公認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其實,拉弗格與中國也有一段淵源,2002年8月,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拉弗格就是在這次大會上榮獲菲爾茲獎。
他破解了關于數學本質的最重要猜想,并對現代數學研究中最大的單一項目——朗蘭茲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
朗蘭茲綱領被稱為“數學的大統一理論”,因為它指出了數學的幾個獨立分支,即數論、代數幾何和群表示論之間的關系。
拉弗格加入的中國公司是華為。
對于加入華為,拉弗格直言:這是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在華為法國公司近日發布的視頻中,他解釋了這一戲劇性的過程:“當我第一次被邀請參加華為的會議時,我并沒有想到(我的研究課題)會引起大家的興趣。現在,一些華為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這個課題了……
本主題與“朗蘭茲 ()”相關。
150多年前,麥克斯韋方程組統一了電和磁,奠定了電磁理論的基礎,進而有了今天的手機、收音機、雷達、衛星……正如物理學家追求物理學的大統一一樣,數學家也在追求物理學的大統一。我們也在尋找不同數學分支之間的聯系。
加入華為后,拉弗格與華為及學術界一起繼續研究60年前引入數學的拓撲斯理論,這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數學命題,是人類進入數學世界“無人區”的重要一步。
拓撲斯理論與朗蘭茲綱領相似,因為它們都被認為是不同數學理論之間的橋梁。
一旦取得突破,不僅將推動數學研究的進步,還可能作為理論基礎,開辟通信理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新天地。
這是朋友介紹的背景故事。說實話,我看過很多遍,但還是不太明白。不過有幾點是肯定的。
1.拉弗格是一位天才數學家,他正在進行最深奧的數學研究。
2、他看到了華為的誠意,特別是對這一領域基礎數學研究的極大興趣。
3、可以說拉弗格最終決定加入華為,和華為的科學家一起進行研究,當然加入華為的不只有拉弗格一人。
4.此項研究一旦取得突破俄國數學家物理學家,不僅將推動數學研究的進步網校頭條,而且還將在人類通信和人工智能領域開辟一片新天地。
注意,新世界。
拉弗格感慨道,“在華為,我發現了一種在學術界同等層面上難以達到的戰略思維”。
(二)
為什么是中國?為什么是華為?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個人選擇,但這也涉及我們今天如何看待數學。
前不久參加一個會議,聽了一位大佬講數學的講座,雖然聽得不是太懂,但是一個基本概念是明確的:數學是現代科學的基礎之基。
比如我們現在的大數據是數學嗎?
我們所說的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是數學嗎?
我們的智能手機和各種應用程序是數學嗎?
就連手機上那些男女老少都喜歡的拍照、美顏功能,背后有數學嗎?
記得華為曾經發布過后香農時代的十大數學難題:
1. 語義信息論-有損源編碼的局限性和可行算法
2. 挑戰無損熵編碼的極限
3. 基本網絡商業模式問題
4. 容量域問題
5.非線性通道補償問題
6.大規模通信網絡的最優控制問題
7. 高精度、快速求解反問題
8. 高效糾刪碼
9. DNN 可解釋性
10.超大規模數據近似計算
答不出來也沒關系,能答出來的都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看不懂也沒關系,只要知道數學很重要就行。
其實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科學成就,都是有數學支撐的;華為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數學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其中既有中國數學家的智慧,也有其他國家數學家的貢獻。
2008年,正是華為的俄羅斯數學家利用非線性數學多維空間反函數解決了GSM多載波干擾問題,攻克了2G、3G基站融合難題,實現了2G、3G、4G、5G基站融合,基站功耗降低50%、集成度大幅提高,助力華為在歐洲乃至全球占據領先地位。
可以預見,在后續6G等前沿技術的研發中,數學家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鑒于此,華為在全球設立了26個研發中心和36個聯合創新中心,擁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同時堅持將公司10%以上的銷售額投入研發,還通過內部戰略研究院資助全球知名大學教授進行基礎研究。
拉弗格感觸頗深,他說:“基礎研究和探索是華為長遠眼光的一部分。在華為,很多人的思考都是基于10年、20年的眼光,這是非常可貴的。”
華為不僅需要國內的優秀人才,也需要國際上的優秀專家。
事實上,天才數學家拉弗格已經加入了華為巴黎研究院,在巴黎,華為去年還成立了拉格朗日數學計算中心,另有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了這項工作。
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科學家“逃亡”到中國?
《大西洋月刊》近日發表文章稱,美國愈發保護主義的做法,正在把科技競爭中最寶貴的資產推向中國,文章援引相關數據稱,目前,決定回國發展的中國留學生比例已從2005年的25%上升至2018年的64%。
這是一位中國數學家,但他又不僅僅是中國人。
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中國企業對于數學研究的重視,以及中國對于基礎學科的投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真正的布局,是面向未來的布局;真正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最后我表達三點想法。
第一,必須更加開放。
只有開放,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只有擁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創造新的奇跡。現在我們不僅要“天下皆知賢能,百般降賢”,而且,在對全球人才的爭奪中,我們更要展現實力和號召力,勇于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這才是大國的真正風貌。
第二,數學,數學,數學。
數學是基礎中的基礎俄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越是基礎越具有顛覆性,我們還是要學好數學、用好數學,讓世界頂尖數學家一起來攻克數學,種一棵梧桐樹,引來一只鳳凰,我們一起為世界努力吧,人類努力工作,為人類進步做貢獻,這也是中國現在的格局和追求。
第三,不用多說,一切偉大的事情背后都有著苦難。
世上沒有坦途,華為這幾年的發展也說明了一切。但是,沒有中國人爬不上的山,沒有中國人跨不過去的坎,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古人有句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越過秦關,秦國一百二十個關口終于落入了楚國的手中。
天不負有心人,只要吃苦耐勞,只帶三千兵馬就能攻下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