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圖片進入新學期課程預習! 大家好,最近很多讀者說收不到中小學師生的推送,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星標」中小學師生,就能每天第一時間收到公眾號推送的優質文章啦。具體操作只有三步:
1.點擊文章標題下面的藍字“中小學師生”;2.點擊右上角的“…”;3.選擇“設為星標”。
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末
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末
下載電子版請拉到文末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0.1 科學之旅
1.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普遍規律的一門自然科學。
物理學研究力、熱、光和電。
2. 物理很有趣
3.如何學好物理
(1)善于觀察,愿意動手做事。
①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上的科學,許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實驗,經過深思熟慮總結出來的。
觀察是有目的的,觀察不是“看”
②物理不是數學,它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科學研究方法,如:等效法、控制變量法、類比法、換算法、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法等,但在學習物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數學工具,建立方程或方程組,通過求解方程來解決物理問題。
(二)認真思考,注重理解
①在大量實驗和事實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進行總結和概括。
② 多問“為什么”
(三)聯系現實、聯系社會
①運用所學的物理定律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問題。
②科學合理利用體育成果。
4、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提出問題、作出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分析和論證、評價、交流和合作。
5. 真實物理學的特征
① 科學家組-物理學家組
② 確定研究對象——時間、空間、事物、效應
③具體方法——實驗、數學、其他方法
④儀器、工具及產品
⑤科學規范與精神
第一章 機械運動
§1.1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考點解讀】
1. 與科學計數法相關的計算
(1)定義:科學計數法可以寫成a×10 n的形式,其中1≤︱a︳<10,n為整數。
(二)科學計算中的乘法
(a×10m)×(b×10n)=ab×10m+n
3. 使用科學計數法進行除法
a×10m(b×10n)=ab×10m-n
⑷負指數的意義:a×10-n=a×110n
⑸ 科學計數法中的加減法
a×10m±b×10n=a×10m±b×10n-m10m =(a±b×10n-m)×10m
2. 國際單位制
測量物理量時用來比較的標準量稱為單位。
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稱為國際單位制(簡稱SI)。
3.長度測量(長度用L或S表示)
(1)長度單位:
①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②其他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公里=103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3微米 1微米=103納米 1米=109納米
③天文單位:光年(光在一年內行進的距離);
1 光年 = 9,460,730,472,580,800 米
(2)單位換算
正確的記錄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如7.50cm。單位轉換時,只轉換單位。
3.長度測量工具
①最基本的工具是尺子
②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游標卡尺、千分尺、直尺、卷尺、鋼尺、卷尺等。
⑷ 量表的結構:
①零點刻度 ②單位 ③量程
④ 大格值 ⑤ 分度值
⑸ 常用測量長度的工具——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選擇”: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②“觀察”:觀察刻度尺的零位刻度線、分度值及范圍;若零位刻度線磨損,應選擇一條新的刻度線作為新的零位刻度線。
③“放”:測量時貝語網校,尺子的刻度線應沿著被測量物并緊貼著被測量物,從零刻度線開始測量。
④“讀”數字時,視線應垂直于刻度面,對準觀察點,估算刻度值下一位的讀數。
⑤“記錄”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計值、單位組成,若不是從零刻度線開始測量,應將物體末端的讀數減去開始處的讀數,為減少誤差,應多次測量,求出平均值,以減少誤差。
⑹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①積累方法:
又叫小物件成大物件法,是測量小長度的常用方法。例如,測量物理課本每張紙的厚度,可以用尺子測量疊在一起的一張或幾十張紙的厚度(要壓緊),再用紙張總厚度除以總張數(不是頁數),就可以得到一張紙的厚度;測量一根細銅線的直徑。把細銅線緊緊地繞在鉛筆上幾圈,測量線圈的總長度,就可以算出細銅線的直徑。
② 翻譯方法
又稱輔助工具法,對于一些不直的物體,測量其某一部分的長度時很不方便,例如測量圓錐的高度、球體的直徑、墨水瓶的高度等,通常都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③ 曲線化直線的方法
這是用尺子測量曲線的常用方法。例如,在中國地圖上測量京廣鐵路的總長度,可以用一條細線與地圖上的鐵路線重合,在細線與鐵路線的兩個端點處加一條線標記重疊的部分,然后拉直細線,用尺子測量細線上兩個標記之間的距離,就是地圖上京廣鐵路的總長度。如果把地圖上的長度乘以比例尺,也可以得到這條鐵路線的實際長度
④反射測距法
遠距離測量是利用聲波與激光的反射(或聲波與光波的時間差)來進行的。
4.時間的測量(時間用t表示)
1.測量工具:秒表等。
(2)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其他時間單位還有小時(h)、分鐘(min)。
1小時=60分鐘 1分鐘=60秒
5. 錯誤
(1)定義: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值稱為誤差。
(二)原因
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以及測量人員等均有關,誤差不可能消除,但應盡力減少。
3. 誤差減小方法
多次測量找出平均值,選擇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⑷錯誤與失誤的區別
錯誤不是失誤。錯誤不應該發生,可以避免。錯誤總是存在的,無法避免。
§1.2 運動描述
【考點解讀】
1、運動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現象。運動是絕對的,對運動的描述是相對的。
2. 機械機芯
在物理學中,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換句話說,一個物體(研究對象)相對于另一個物體(參照物)的位置變化叫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形式。除了機械運動,運動還有許多形式,比如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的運動,電磁運動,還有生命充滿活力的運動。宇宙萬物都在以各種形式運動。
3. 參考
(1)定義:研究物體運動時,選定作為標準的物體稱為參照物。
(二)選擇參考:
①任意性:
研究對象以外的任何物體均可作為參照物;
②合理性:
應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和方便程度選擇適當的參考點,當沒有指定參考點時初中物理科學之旅課件,通常選擇地面作為參考點。
4.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1)選擇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同一物體,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一物體是動是靜,取決于所選擇的參照物。這就是動靜的相對性。
(2)對物體運動的描述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但物體運動的客觀性并不受參照物的選擇影響,因此,對運動的描述也是相對的。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是指對物體運動與靜止的描述是相對的,但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
⑷ 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步驟: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選擇參照物
③檢查研究對象相對于參考對象的位置是否有變化
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一個參考物體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相對于這個參考物體是靜止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一個參考物體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我們就說這個物體相對于這個參考物體是運動的。
§1.3 移動速度
【考點解讀】
1. 比較物體速度的常用方法
① 同時比較距離
② 比較相同距離所用的時間
2.速度
1.物理含義: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來表示。
(2)定義: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行進的距離。
3.定義:v=st
s—距離—米(m) t—時間—秒(s)
v—速度—米/秒(m/s)
⑷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為米/秒,符號為m/s或m·s-1。
②常用單位:交通運輸中常用公里每小時作為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
1米/秒=3.6公里/小時。
3. 定義v=st的解釋
(1)由v=s/t可變換為:s=vt,t=s/v。
(二)單位統一
①s——距離——米(m);t——時間——秒(s);
v—速度—米/秒(m/s)
②s——距離——公里(km);t——時間——小時(h);
v—速度—公里每小時(km/h)
(3)對應性:v、s、t是對應于同一對象、同一過程的三個物理量,對應性是將數據代入公式進行計算的條件之一。
4、機械運動按運動軌跡的曲率大小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初中物理科學之旅課件,在直線運動中,按速度是否變化又可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5. 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直線作恒定速度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對于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它所行進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3)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在數值上等于它所行進的路程與所花的時間的比值,這個比值是常數,所以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和它所行進的路程、時間都無關。
⑷勻速直線運動圖像
6.變速直線運動:
(1)定義: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的任何改變都稱為速度變化。
(3)作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行進的距離不相等,所以平均速度與時間、距離有關。
⑷用平均速度粗略表示變速運動的速度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只能描述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的平均效應,不能準確描述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某一時刻的速度。
②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公式:V=S總t總
③ 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可以用尺子測量物體所經過的總距離,用秒表測量物體行進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然后用V=計算出平均速度,這是一種間接測量的方法。
§1.4 測量平均速度
【考點解讀】
1. 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可以用尺子測量物體所經過的總距離,用秒表測量物體行進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然后用V=計算平均速度。這是一種間接法。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1)為了減少時間的測量誤差,斜面的傾斜度應較小。
(2)實驗時,每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自由滑下,將同一物理過程分解為若干段,測量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以確定小車沿斜面滑下時速度的變化情況。
(3)Vup=S1t1 Vdown=S2-S1t1-t2
第 2 章 聲學現象
§2.1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考點解讀】
1. 聲音生成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當振動停止時,聲音也停止。
①研究物體的發聲條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換算法。
②不同的物體通過人體的不同部位發聲,如:二胡是通過琴弦的振動而發出聲音,鼓是通過敲擊鼓面而發出聲音,人體是通過聲帶的振動而發出聲音,風吹過樹葉時,樹葉振動而發出沙沙的聲音,等等。
③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不一定能被人聽到。
④當人們聽到聲音時,物體不一定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① 能傳播聲音的固體、液體和氣體稱為介質。
②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③聲波:聲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發聲體的振動,會改變傳遞聲音的空氣(介質)的密度,從而產生聲波。(水波與聲波的類比)
3.聲速
1.聲音傳播的速度稱為聲速。決定聲速的因素有:介質種類、介質溫度等。
(2)聲音可以認為在同一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發生反射,形成回聲。
推薦以前的材料
匯編
如何領取 1